昨夜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2020-12-17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蒼茫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以「馮端」的名字命名。

馮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 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

「上世紀80年代,我讀研究生時,馮端院士給我們主講過《凝聚態物理》,將當時國際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帶進了課堂,這為還在讀書的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至今仍記得那一張投影膠燈片上,馮端親手寫的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和符號。

如今,烙印在祝世寧腦海中的那副生動的畫面,成為永恆。

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馮端先生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同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方網站的底色也調至黑色。

我國晶體缺陷研究的先驅之一

馮端院士1923年7月23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2至1946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物理系,194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以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歷任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他曾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國家科委重點項目「若干功能晶體的試製與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雷射晶體與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與研究」學術領導人、國家科委攀登計劃「納米材料科學」首席科學家。他推動了納米材料科學在我國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物理學和材料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獎。

因科學研究的卓越成績,馮端榮獲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1999年的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也因此被命名為「馮端星」。

馮端院士是我國晶體缺陷研究的先驅之一。他發展了浸蝕法顯示位錯的技術,澄清了體心立方金屬中位錯的類型及其組態等問題。他領銜的晶體缺陷研究以複雜氧化物雷射晶體為研究對象,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0年,馮端院士與合作者在一起製備了周期為微米量級的聚片多疇鈮酸鋰晶體,首次在實驗中全面驗證了諾貝爾獎得主 N.Bloembergen關於非線性光學的準位相匹配理論,實現了鈮酸鋰晶體的倍頻增強效應,從而在國際上領先開拓了非線性光學晶體微結構化這一新的科技領域。

馮端院士致力於氧化物晶體的結構相變問題研究。他首次觀測到鐵電相變中的微疇結構和鈮酸鋰晶體非公度相變中公度錯的結構及其演變;他用X射線貌相術及同步輻射貌相術闡明疇界的成像規律及追蹤其在鐵電和鐵彈相變中的行為;他與合作者在鈣鈦礦結構的錳氧化物中首先發現了與結構相變伴生的巨磁熱效應,為錳氧化物物理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

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馮端院士即開始關注納米結構與納米材料,倡導開展了金屬超晶格的研究,在多組元準周期金屬超晶格中取得了獨創性成果,榮獲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隨後馮端教授領導了有關納米結構的金屬磁性工作,其中矽基發光材料的研究獲得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篳路藍縷,歷盡艱辛。馮端院士領導了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出於對微結構科學的科研嗅覺,1984年馮端率領他的團隊創建了「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當時我國首批建設的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這個實驗室後續在推動物理學、信息科學、能源科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實驗室建設初期,條件也很艱苦,他從基礎原理入手,帶領大家也做出了一流的研究,這很了不起。」在祝世寧看來,馮端是他的啟蒙導師之一。畢業後的幾十年中,他也投身於我國凝聚態物理、微結構電磁波材料和量子信息等領域,並成就等身。

在馮端及南大物理學院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歷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均名列前茅。一大批中青年學術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了強有力的學術梯隊。馮端主持的「凝聚態物理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也曾榮獲1997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馮端院士的一系列著作也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他主持撰寫的《金屬物理》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受到物理學界與材料科學界的高度重視。他主持撰寫的《材料科學導論——融貫的論述》(2002年),榮獲第七屆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圖書一等獎。

他在古稀之年仍筆耕不輟,將多年夙願及畢生成果傾注於著述,用整整二十年時間合著成二百萬字巨著《凝聚態物理學新論》,並於1995年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書英文版上冊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在國外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此外,他還撰寫了《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書籍,惠及大眾,後者獲得1998 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他走了,以他命名的那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蒼穹
    ◎ 科技日報記者金鳳蒼茫宇宙中,一顆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以「馮端」的名字命名。「上世紀80年代,我讀研究生時,馮端院士給我們主講過《凝聚態物理》,將當時國際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的前沿帶進了課堂,這為還在讀書的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至今仍記得那一張投影膠燈片上,馮端親手寫的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和符號。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以他命名的「錢偉長星」閃耀太空,上海大學「永遠的校長」錢偉長逝世十周年
    在命名頒證儀式上,錢偉長先生家屬和上海大學收到了 「錢偉長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和照片。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永久性的崇高榮譽。今年2月5日,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83279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錢偉長星」,以紀念錢偉長先生傑出的科學貢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主任楊捷興說:「老一輩的科學家愛國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對小行星的命名,引導我們年輕一代要熱愛科學,努力地的發展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
  • 從少年學霸到中科院院士,宇宙中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之後,他主持設計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2008年11月,他參加了巴黎天文臺授予名譽博士的儀式,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中國科學家。2010年,經報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國際編號第185538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南京大學1955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方成,現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 中科大系小行星再添新成員,「吳偉仁星」閃耀太空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傑出校友、75級無線電系遙測遙控專業本科畢業生、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獲得編號為281880號小行星的命名榮譽,該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除了「吳偉仁星」閃耀太空外,中科大還至少擁有三顆科大系小行星懸掛蒼穹
  • 微博熱搜、熱播劇cue 閃耀蒼穹的南京大學天文系了解一下?
    第二封信,傅海:第2241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Haifu傅海星 南大天文系2003屆畢業生、現任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助理教授傅海博士出生於1982年4月出生在新疆一個礦山的小山溝裡,父母都是礦山的職工。 與天文的結緣開始於星星、月亮。
  • 南大閔乃本院士逝世 「閔乃本星」將永遠閃耀
    璀璨銀河,群星閃耀,有一顆叫做「閔乃本星」的小行星。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閔乃本院士出生在如皋市石莊鎮,這顆科學界閃耀的星星,正是從這裡升起的。19日,記者來到他的出生地,進行了探訪。
  • 給妻子寫一輩子情詩的浪漫院士走了,這顆「馮端星」依舊閃耀!
    隨著閱讀範圍的拓展,他不再局限於自然科學,對文史哲等領域的書籍也如饑似渴。天上那顆 "由於他的傑出貢獻,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 187709 的小行星命名為 " 馮端星 "。
  • 給妻子寫一輩子情詩的浪漫院士走了,這顆「馮端星」依舊閃耀
    隨著閱讀範圍的拓展,他不再局限於自然科學,對文史哲等領域的書籍也如饑似渴。天上那顆 " 馮端星 ",依舊閃耀由於他的傑出貢獻,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 187709 的小行星命名為 " 馮端星 "。
  • 四顆小行星以名字命名,網友:當我見到天上星星,我會想起你們
    在地球上已經買不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了,直接進入了太空,買星星去了,真正印證了那就,要天上的星星我也能給你買下來,而在最近出版的小行星通告裡邊,我們看到新增樂五十四顆的中文小行星名稱,其中的四顆小行星是以香港藝人的名字而命名的。
  • 劉德華、張國榮被命名小行星,原來林青霞、金庸也是小行星名
    最近,在7月出版的《小行星通告》中,不僅新增了45顆中文小行星名稱,其中還有4顆小行星是以中國明星的名字命名的。這四位明星分別是劉德華、古天樂、張國榮和梅豔芳。古天樂雖然因演員的身份被大家熟知,但其實他也在一直低調的從事慈善事業。他不僅在10年間捐建了上百所學校,捐助金額也超過3千萬,甚至,他曾在一年內捐建了17所學校,有如此善行的古天樂,被命名為小行星的名字,也非常有意義。而張國榮和梅豔芳,作為殿堂級的歌星、影星,雖然都已經離開了我們,但用他們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無疑是粉絲懷念他們最好的方式。
  • 仰望星空,「閔乃本星」永遠閃耀! 南大教授緬懷恩師:他教會了我們...
    他的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  1983年,閔乃本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了「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成果被國際晶體生長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
  • 第31230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
    經過國際天文委員會所屬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討論通過,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5年12月25日發布第97568號公報通知國際社會,第31230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屠呦呦星」。從此,在宇宙蒼穹間,有了一顆遨遊的小行星,名叫「屠呦呦」。
  • 為什麼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實際上,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此前已有不少,從古代的祖衝之、張衡,到當代的錢學森、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宛若繁星閃耀夜空,以此殊榮來表彰和紀念具有很深的意義。小行星命名的規則有哪些?又有哪些中國科學家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  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
  • 張學友與羅美薇:用小行星命名的愛情,恩愛如初情比金堅
    確實,所有的愛,基本上都是緣分使然,遇到了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永遠不是,愛你就是如此不講道理。而羅美薇遇上了張學友,就這樣不講道理的嫁給了他,慢慢的走過了二十四年的歲月。初識丈夫出名,妻子自然能沾沾光。什麼《遙遠的她》《太陽星辰》這些出名的歌曲都還沒有出現呢,更不要說是他個人的巡迴演唱會。比較簡單的說法就是,他只是個三四線的小歌手和演員,一個小試牛刀的新人。
  • 未來宇宙星空將閃耀更多「中國星」
    前不久,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後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為了統一規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 64年後科技界「三錢」星河再聚,28327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錢偉長星」
    為緬懷錢偉長先生的生平業績和卓越貢獻,弘揚傳承他的科學精神、教育思想、愛國精神,7月30日,上海大學舉行「錢偉長星」命名儀式暨錢偉長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活動。上海大學供圖2020年2月5日,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並發布國際公報,把國際編號為283279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錢偉長星」,以紀念錢偉長先生傑出的科學貢獻。紀念活動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有關領導介紹了錢偉長星發現和軌道運行情況,宣讀了「錢偉長星」國際命名公報和命名證書,上海市科委、市教委領導向錢偉長先生家屬和上海大學頒送了「錢偉長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及照片。
  • 他活了100歲,將「基因」一詞帶到中國,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不僅如此,他的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還被初中語文教科書收錄,這必然吸引了新時期的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和關注。1999年,因為貢獻突出,國際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2008年11月1日,談家楨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他的夫人在接到各方慰問時說道:「他很高興遺傳學在國內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他走得很安心,沒有什麼遺憾。」如今,談家楨就像太空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樣,指引後學,燦爛依舊。
  • 為何小行星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實際上,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此前已有不少,從古代的祖衝之、張衡,到當代的錢學森、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宛若繁星閃耀夜空,以此殊榮來表彰和紀念具有很深的意義。小行星命名的規則有哪些?又有哪些中國科學家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
  • 閃耀長空的「民盟之星」又多了一顆!「蘇步青星」命名儀式昨日舉行
    >仰望夜空,群星閃耀,其中有不少「民盟之星」:談家楨星、谷超豪星、錢偉長星……昨天下午,以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老校長、民盟老領導蘇步青命名的小行星「蘇步青星2019年11月8日,由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並發布國際公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8年2月29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9716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蘇步青星」。對傑出科學家給予小行星國際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不可變更的榮譽。這項榮譽屬於獲獎科學家,也屬於其所在部門、地區和單位,屬於其致力於中國科技進步的創新團隊,是世界公認的一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