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後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為了統一規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在《國際小行星通報》上正式發布,並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並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曆表》上,永載天文史冊。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准,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
趙海斌告訴記者,「吳汝康星」這顆小行星於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它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2012年3月,該小行星獲得「317452」的永久編號。
通過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吳汝康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74億公裡,繞太陽一周需要4.04年。它距離地球最遠時為5.95億公裡,最近時為1.64億公裡。「吳汝康星」的運行速度很快,每天可達159萬公裡,折合每秒18.4公裡,但因為地球也在繞著太陽高速公轉,所以,人們在星空中看到「吳汝康星」只是在緩慢移動。
趙海斌指出,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信息,對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小行星的發現和研究不僅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宇宙和太陽系天體結構的認識、推進天體物理學的發展,而且對促進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邁入宇宙航行時代起到基礎和開拓的作用。因此,「吳汝康星」將在未來小行星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吳雪峰說,小行星的命名具有重要意義,是一件值得後人去回顧、傳承和拓展的事情。這顆滿載著吳汝康先生光輝業績的「吳汝康星」,將永遠閃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長鄧濤告訴記者,吳汝康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在吳汝康開始古人類學研究工作之前,發現中國人類化石的地點局限於北緯38度至40度之間,到1959年則擴大到了從北回歸線到北緯45度的範圍,不少新發現也填補了中國人類化石在時間區段上的空白。
鄧濤說,以吳汝康的名字來命名行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其學術成就及其科學精神的褒獎,也是對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工作者極大的精神鼓舞。「未來宇宙星空將閃耀更多的『中國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