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神奇的大自然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我後來選擇生物專業有很大的關係。」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慈谿,幼年的談家楨表面上跟我們並無二致: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新燕啄泥、螞蟻搬家,整日看得不亦樂乎。不過,談家楨整日思考的卻是哲學,不,科學問題:這些小東西從哪兒來,我又是從哪兒來……
1926年,談家楨以優異的成績從東吳三中畢業,免試保送到蘇州東吳大學,並矢志不渝地選擇了生物專業。為什麼說矢志不渝,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報個國文專業將來當個老師在當時來看,是個比報生物要好的選擇。
談家楨後進入燕京大學,跟隨唯一研究遺傳學的李汝祺教授學習,並獲碩士學位;1934年,談家楨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
學成之後,儘管國內災難不斷,談家楨毅然首選回國,並被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聘為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大學輾轉內遷,談家楨的生物系甚至遷到了湄潭的一個破舊不堪的唐家祠堂裡。就是這種條件,談家楨依然帶著學生們在灰暗的煤油燈下,用顯微鏡觀察觀察果蠅和瓢蟲,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
1944年,談家楨發現了瓢蟲鞘翅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傳現象,這一創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為教科書的經典內容。第二年,談家楨發表了論文《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學說,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
上述這些內容,其實我也不懂,但僅單純聽起來,就很高大上。不過,我們經常耳聞的「基因」一詞,卻是最早來自於談家楨。
基因的英文是「Gene」,有「開始」 「生育」的意思,最早由丹麥學者約翰森提出,而到了中國,談家楨則為它創造了一個生動的音譯「基因」,既與英文原文讀音相近,也表達出了其生命的「基本因子」的意思。而後,這個詞被人廣泛熟知。
不僅如此,他的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還被初中語文教科書收錄,這必然吸引了新時期的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和關注。
1999年,因為貢獻突出,國際編號為3542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2008年11月1日,談家楨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他的夫人在接到各方慰問時說道:「他很高興遺傳學在國內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他走得很安心,沒有什麼遺憾。」
如今,談家楨就像太空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一樣,指引後學,燦爛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