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獲小行星命名

2020-09-02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為了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8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記者了解到,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國際小行星的命名是永久性的榮譽,從此,吳汝康的名字將進入宇宙星空。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

關注1:吳汝康有哪些科技成就?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今人類學」。

1916年2月19日,他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940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1946-1949年,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系學習。自195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專職研究員(該研究室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前身),先後擔任古人類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併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8月31日,於北京逝世。

吳汝康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為我國1949年至1966年期間出土的大多數人類和猿類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較性的研究,他關於藍田、周口店、和縣的直立人,丁村、馬壩、資陽與建平等處的智人化石的研究報告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人類學者的必讀參考文獻。

從20世紀60年代起,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和現生大型猿類的祖先,吳汝康在對我國出土的大量化石進行研究後,於1987年將其歸併,建立祿豐古猿的新屬名,被人類學界廣泛接受。

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此外,在人猿分界的辯論中,他指出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大的腦子、語言、意識、社會等人類的重要特徵並非同時出現,從古猿演變成人是一個大的質變過程,有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生物屬於亦猿亦人的階段。他提出:兩足直立行走標誌著這個過渡時期的開始;開始製造工具標誌著過渡時期的結束;意識和語言萌發於製造工具之前。

1965年和1984年吳汝康與同事一起編寫和出版了《人骨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方法》,並參與領導了中國工業人口成年人身體尺寸國家標準的制訂。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並為此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

吳汝康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對自身的認識。

關注2:這顆小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

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這顆行星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這臺通光口徑為1.04米的施密特型望遠鏡,具有大視場、強光力的特點,配上高靈敏度的CCD探測系統,具有快速探測移動天體的能力。

「8月7日晚,我們將望遠鏡對準寶瓶座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它離我們2.11億公裡。」他說,後續得到了基特峰天文臺、萊蒙山巡天、泛星計劃等望遠鏡的多次觀測證實,並進一步算出了它的精確軌道,完全符合國際上新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所需要的條件。

因為,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2年給予這顆小行星國際永久編號,並確認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

他說,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繞日運行橢圓軌道的偏心率為0.173,軌道傾角為15.930度,軌道半長徑為2.536天文單位。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74億公裡,繞太陽一周需要4.04年。

吳汝康星在其軌道上的運行速度相當快,平均每日以159萬公裡的高速前進,這相當於平均以每秒18.4公裡的速度在繞日運行。由於它到地球的距離通常有幾億公裡,而地球也在以每秒29.8公裡的速度繞日運行,因此從地面上看上去,吳汝康星在星空中顯示出緩慢的移動。吳汝康星到地球的距離最遠可達5.95億公裡,最近時只有1.64億公裡。

趙海斌介紹這顆行星的發現過程。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

關注3:小行星如何命名?

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訊息,對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小行星的發現和研究不僅豐富了人們對宇宙和太陽系天體結構的認識、推進了天體力學的發展,而且對促進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邁入宇宙航行時代起到基礎和開拓的作用。

小行星由誰來命名?命名規則有哪些?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委員朱進。

朱進介紹,小行星是各類天體中唯一可以根據發現者意願提名,並經國際組織審核批准從而得到國際公認的天體。最早,這樣做的目的是鼓勵發現者對小行星進行後期觀測,從而把小行星的軌道定準。同時,如果小行星光有編號沒有名字,在使用時都是數字容易出錯,也不容易讓大家對這顆小行星有印象。

小行星的命名首先需要由發現者提出對這顆小行星的建議命名申請,包括小行星的永久編號和暫定編號、小行星的發現者和發現時間、準備起的名字以及對提名的說明。一旦命名獲得批准,這些信息將發布在小行星通報上。「發現者必須在10年之內給他發現的小行星起名字,不然命名權就可能交到他人手中。」

朱進解釋稱,最早的時候,小行星都是用女神的名字來命名的,後來開始放寬到使用男神的名字和更加寬泛的命名。目前,對小行星的命名要求非常開放,但要滿足幾個要求。比如發現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長,不能超過16個英文字符;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一個單詞;命名不能帶有攻擊性;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衛星名字太接近。涉及政治和軍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須在事件過去100年後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後,才能用於小行星的命名。此外,不能涉及明顯的商業性命名。

截至2020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編號已經按順序排到了546077號,其中已經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2129顆,也就是說,只有4%的滿足命名條件的小行星被命名了。

記者了解到,隨著望遠鏡巡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每個月都有大量小行星被發現。小行星的名字包羅萬象,有科學家、機構、歷史事件、文學家、音樂家、舞蹈家、歷史名人、神話園林和名山峻岭、動物植物、樹木花卉等等。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顯被命名人士在科學、教育、文化、慈善等某個領域所做的貢獻,表達社會對他們的敬重。一些小行星以「明星」命名,比如周杰倫星,它的發現者為周杰倫的粉絲。

很多小行星以中國古代和現代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其中一些小行星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張衡、祖衝之、郭守敬、沈括等命名。一些小行星以當代傑出科學家,如物理學家楊振寧、李政道,數學家陳景潤,水稻專家袁隆平等命名。2016年1月,以五位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儀式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及4位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獲此殊榮。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的一生
    來源標題: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8月31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命名儀式在此舉行。這一天,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
  • 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8月31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命名儀式在此舉行。 這一天,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中國日報8月31日電(記者 張洋菲)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紀念中國科學家,317452 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 「吳汝康星」
    8 月 31 日消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 317452 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 「吳汝康星」。吳汝康還重視科普工作,除經常為報刊撰寫科普文章外,還出版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第一、二版)、《人類的誕生與進化》,並與同事編寫出版了《人類發展史》等科普著作。吳汝康榮譽加身,獲獎頻繁。1991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 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紀念中國科學家,31745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新浪科技訊 8月31日消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吳汝康還重視科普工作,除經常為報刊撰寫科普文章外,還出版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第一、二版)、《人類的誕生與進化》,並與同事編寫出版了《人類發展史》等科普著作。吳汝康榮譽加身,獲獎頻繁。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 「吳汝康星」閃耀星空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中國日報8月31日電(記者 張洋菲)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8月31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並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命名儀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為我國古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1981年10月,吳汝康參加雲南祿豐古猿化石地點發掘。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8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何梁何利基金會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為紀念中科院院士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太空再添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吳汝康星
    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遺址舉行
    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紀念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吳汝康院士。,1949獲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吳雪峰表示,命名獲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的批准後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小行星上還保存著一些重要信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這顆小行星於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它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
  • 第41981號小行星獲名「姚貝娜」 揭秘小行星命名由來
    據悉,一般來說,小行星的命名是根據意願者進行提名,國際組織公認,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美國宇航局網站上這樣介紹姚貝娜:「姚貝娜(1981-2015),一位才華橫溢又充滿勇氣的中國女歌手,曾因在流行音樂方面的造詣屢獲獎項。她有一 首歌叫做《心火》,講述她與癌症抗爭的故事。不幸離世後,她捐獻出了自己的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