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科學家!「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小行星上還保存著一些重要信息

2020-09-05 新華網客戶端

致敬中國科學家!「吳汝康星」上還保存著一些重要信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為我國古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這顆小行星於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它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2012年3月,該小行星獲得「317452」的永久編號。通過觀測研究發現,這顆小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74億公裡,繞太陽一周需要4.04年。它離地球最遠時為5.95億公裡,最近時為1.64億公裡。它的運行速度很快,每天可達159萬公裡,折合每秒18.4公裡,不過因為地球也在繞著太陽高速公轉,所以我們在星空中看到「吳汝康星」只是在緩慢移動。

趙海斌表示,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訊息,對探索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有重要意義。小行星的發現和研究不僅大大豐富了人們對宇宙和太陽系天體結構的認識、推進了天體力學的發展,而且對促進人造衛星上天、人類邁入宇宙航行時代起了基礎和開拓的作用。因此,「吳汝康星」將在未來小行星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1916年2月19日,吳汝康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自1956年起,吳汝康成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專職研究員,並先後擔任古人類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1980年吳汝康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8月31日,吳汝康於北京逝世。

吳汝康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他為我國1949年至1966年期間出土的大多數人類和猿類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較性的研究,他關於藍田、周口店、和縣的直立人,丁村、馬壩、資陽與建平等處的智人化石的研究報告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人類學者的必讀參考文獻。1956年,他參加了我國基礎學科12年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1982年與同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人類學定期刊物《人類學學報》,他培養了10餘名研究生,現今我國古人類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多出自其門下。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

新聞延伸:

只有4%滿足條件的小行星被命名

記者了解到,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准,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60年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批具有命名權的新小行星,1978年以來才開始陸續使用省、市、地方或科學家等人士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顯被命名人士在科學、教育、文化、慈善等某個領域所做的貢獻,表達社會對他們的敬重。

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委員朱進介紹,目前對小行星的命名要求是開放的,但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首先,發現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長,不能超過16個英文字符;第二,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一個單詞,不一定是英文的,但應該在某種語言裡能發音;第三,命名不能帶有攻擊性,不能讓某一部分人覺得不舒服;第四,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已有的衛星名字太接近。

此外涉及政治和軍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須在事件過去100年後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後,才能用於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涉及明顯的商業性。對於不同類型的特殊小行星,還有各種專門的命名要求。

朱進說,截至2020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編號已經按順序排到了546077號,其中已經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2129顆,「也就是說,只有4%的滿足命名條件的小行星被命名了。」

相關焦點

  • 夜空中又多了一顆「中國星」,「吳汝康星」命名儀式今天舉行
    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為我國古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遺址舉行
    」命名儀式在周口店遺址舉行。頒送「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告、命名證書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在吳汝康開始做古人類學研究工作之前, 中國人類化石地點局限於北緯38度至40度之間, 到1959年, 則擴大到了從北回歸線到北緯45度的廣大範圍,不少新發現也填補了中國人類化石在時間區段上的空白。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命名儀式
    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為我國古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8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何梁何利基金會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為紀念中科院院士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上舉行頒送銅匾證書儀式。 孫自法 攝「吳汝康星」命名儀式上舉行頒送銅匾證書儀式。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中國日報8月31日電(記者 張洋菲)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並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8月31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並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紀念中國科學家,31745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2020年8月31日(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吳汝康(1916-2006),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今人類學」。
  • 紀念中國科學家,317452 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 「吳汝康星」
    8 月 31 日消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 317452 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 「吳汝康星」。2020 年 8 月 31 日(吳汝康院士逝世 14 周年紀念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吳汝康(1916-2006),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 「今人類學」。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的一生
    來源標題: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
  • 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獲小行星命名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為了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8月31日)是中科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記者了解到,吳汝康星處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是紫金山天文臺在2010年8月7日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太空再添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吳汝康星
    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今天起,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
    」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1965年,他受東非坦尚尼亞政府的邀請,參加「東非人」頭骨化石向坦尚尼亞政府移交的儀式。他還同日本東京大學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領導了海南島少數民族的人類學與語言學調查。吳汝康是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協會榮譽終身會員,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榮譽學術委員,曾任國際史前史與原始史協會常設委員會委員,世界考古大會執行委員會東亞地區高級代表。
  • 今天起,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
    作者:邱晨輝  2020年8月31日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
  • 「吳汝康星」閃耀星空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中國日報8月31日電(記者 張洋菲) 吳汝康(1916-2006)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並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茫茫宇宙,繁星燦爛,小行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比大行星小的天體,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繞日運行。
  • 又一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夜空中還有這些「中國星」
    為紀念曾復原「北京人」頭像的古人類學奠基人吳汝康,不久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10年8月7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已獲得批准命名為「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將於下周一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