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

2020-09-03 經濟日報

今天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

茫茫宇宙,繁星燦爛,小行星是太陽系中體積比大行星小的天體,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繞日運行。按照國際規定,漫天的恆星只能用星座及其數碼表示,只有太陽系中小行星才能由發現者提出命名。早年發現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臘神話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後來隨著小行星發現數目增多,許多國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為小行星的星名。為了統一規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專門組成了由國際著名科學家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負責接受和審議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小行星發現者提出的命名申報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在《國際小行星通報》(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發布,並通知世界各國天文臺此星名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並列入每年出版的《國際小行星星曆表》上,永載天文史冊。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榮譽,命名一旦獲國際批准,將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以吳汝康的名字來命名永恆的行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其學術成就的褒獎及其科學精神的永恆,也是對從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工作者極大的精神鼓舞。

據了解,吳汝康(1916-2006),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提出建立「今人類學」。

1916年2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940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獲理科學士學位。1946-1949年,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解剖系學習,1947年獲碩士學位,1949年獲博士學位。1949年回國後,任大連醫學院解剖教研組教授、主任。1953-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任兼職研究員。自1956年起,任專職研究員(該研究室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前身),先後擔任古人類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併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1970年起歷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8月31日,於北京逝世。

吳汝康是研究中國出土人類化石的第一位中國體質人類學家。他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為我國1949年至1966年期間出土的大多數人類和猿類化石做了第一手的描述和比較性的研究,他關於藍田、周口店、和縣的直立人,丁村、馬壩、資陽與建平等處的智人化石的研究報告一直是研究中國古人類學者的必讀參考文獻。從20世紀60年代起,臘瑪古猿和西瓦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和現生大型猿類的祖先,吳汝康在對我國出土的大量化石進行研究後,於1987年將其歸併,建立祿豐古猿的新屬名,被人類學界廣泛接受。

20世紀60年代,吳汝康根據對北京猿人的研究,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中「人類體質發展不平衡性」的概念。此外,在人猿分界的辯論中,他指出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大的腦子、語言、意識、社會等人類的重要特徵並非同時出現,從古猿演變成人是一個大的質變過程,有一個漫長的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的生物屬於亦猿亦人的階段。他提出:兩足直立行走標誌著這個過渡時期的開始;開始製造工具標誌著過渡時期的結束;意識和語言萌發於製造工具之前。

1956年,他參加了我國基礎學科12年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為推動我國體質人類學的發展,1982年他與同事創辦了我國第一個人類學定期刊物《人類學學報》,並任主編、名譽主編。為壯大學科科研隊伍,他還培養了10餘名研究生,現今我國古人類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多出自其門下。1965年和1984年吳汝康與同事一起編寫和出版了《人骨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方法》,並參與領導了中國工業人口成年人身體尺寸國家標準的制訂。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並為此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

吳汝康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於1962年所著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齒化石》一書曾在美國、日本和韓國被重印,被認為是中國古人類學的經典著作。1965年,他受東非坦尚尼亞政府的邀請,參加「東非人」頭骨化石向坦尚尼亞政府移交的儀式。他還同日本東京大學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領導了海南島少數民族的人類學與語言學調查。吳汝康是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協會榮譽終身會員(1988年起曾任常設委員會委員),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榮譽學術委員,曾任國際史前史與原始史協會常設委員會委員,世界考古大會執行委員會東亞地區高級代表。在美國出版的《體質人類學歷史百科全書》中,吳汝康是作為專門條目被列入唯一的「中國體質人類學家」。

吳汝康還重視科普工作,除經常為報刊撰寫科普文章外,還出版了《人類的起源與發展》(第一、二版)、《人類的誕生與進化》,並與同事編寫出版了《人類發展史》等科普著作。

吳汝康榮譽加身,獲獎頻繁。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此外,他還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第三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全國衛生系統優秀科普作品獎。

吳汝康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對自身的認識。他的著作為我國古人類學文獻寶庫奠定了基礎,他的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體質人類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國際學術界的活動增進了外國同行對我國的了解,他的活躍的科普工作為辯證唯物主義以及人類起源和進化知識的普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8 月 31 日,浩瀚的天空中多了一顆 " 中國星 " —— " 吳汝康星 "。這一命名是為了紀念已故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
  • 今天起,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
    2020年8月31日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
  • 今天起,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
    作者:邱晨輝  2020年8月31日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逝世14周年紀念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
  • 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8月31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命名儀式在此舉行。這一天,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
  • 天上多了顆「吳汝康星」——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8月31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命名儀式在此舉行。 這一天,是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吳汝康院士逝世14周年紀念日。
  • 夜空中又多了一顆「中國星」,「吳汝康星」命名儀式今天舉行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這顆小行星於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
  • 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命名一顆小行星為「吳汝康星」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吳汝康星國際命名公報及相關賀信賀電。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為紀念古人類學家吳汝康院士,國際小行星委員會已將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中國古人類學奠基者獲命名小行星「吳汝康星」閃耀太空
    為壯大學科科研隊伍,他還培養了10餘名研究生,現今中國古人類學的主要研究人員多出自其門下。1965年和1984年,吳汝康與同事一起編寫和出版了《人骨測量方法》和《人體測量方法》,並參與領導了中國工業人口成年人身體尺寸國家標準的制訂。
  • 天上多了顆唐敖慶星
    聊點科技【天上多了顆唐敖慶星】11月18日,唐敖慶先生誕辰105周年紀念日,「唐敖慶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舉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遺址舉行
    8月31日,為進一步傳承老一輩科學家創新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和使命,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由何梁何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房山區人民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協辦的「吳汝康星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小行星上還保存著一些重要信息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今天上午,「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會理事長趙海斌介紹,這顆小行星於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臺的望遠鏡發現,它位於太陽系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不停繞著太陽運轉。
  • 「吳汝康星」!又一位中國科學家「位列星班」
    為紀念曾復原「北京人」頭像的古人類學奠基人吳汝康,不久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10年8月7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已獲得批准命名為「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將於8月31日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舉辦。從著名科學大家到藝術家、演藝明星,這些年越來越多為人所熟知的名字「位列星班」,成了閃耀星空的小行星。你知道小行星的命名是怎麼定的嗎?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8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何梁何利基金會主辦,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協辦的「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行。為紀念中科院院士吳汝康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時間:2017-04-04 20:45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普: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夜空總是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深沉的含義:這是神的家、或是距離的本質、又或是無窮大的化身。
  • 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此外人們又按每顆星的亮度劃分等級:最亮的是1等星,其次是2等星,3等星……並確定每差1個星等,亮度相差2.512倍,這樣一來,差5個星等(如6等星與1等星),亮度就正好差100倍。同時還規定,比1等星還亮的稱為零等星,更亮的用負數表示。
  • 「吳汝康星」閃耀星空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你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嗎?
    再整個天空中,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星大約有7000顆,但是在環境汙染比較嚴重,空氣品質不好的地區,人們肉眼可見的星星只有幾百顆。人們用肉眼能看到多少顆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星星的發光能力。二是星星與人們的距離。在人們可視範圍之內的一等星和六等星,其亮度相差100倍。如果星星距離人們太遠,即使它的等次比較低,也仍不如那些離人近而等次稍高的星星亮。
  • 太空再添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吳汝康星
    浩瀚太空再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為銘記中國體質人類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奠基者、世界「今人類學」開創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汝康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吳汝康星」命名儀式舉行
    為了紀念吳汝康院士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將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汝康星
  • 高考難度:北京卷,天上有幾個月亮?河南卷,天上有幾顆星星?
    高考難度:北京卷,天上有幾個月亮?河南卷,天上有幾顆星星?這個梗由來已久,其實北京卷的難度係數和全國一樣。不要以為全國卷如何,全國一張卷的時候,全國都在買北京海澱的模擬試題,為什麼?因為這些試題的出題者,就曾經是全國卷的出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