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曾復原「北京人」頭像的古人類學奠基人吳汝康,不久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10年8月7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452號的小行星,已獲得批准命名為「吳汝康星」。命名儀式將於8月31日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舉辦。
從著名科學大家到藝術家、演藝明星,這些年越來越多為人所熟知的名字「位列星班」,成了閃耀星空的小行星。你知道小行星的命名是怎麼定的嗎?目前又一共有多少小行星得到了命名呢?就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委員朱進。
小行星由誰來命名
朱進介紹,小行星的命名首先需要由發現者提出對這顆小行星的建議命名申請,包括小行星的永久編號和暫定編號,小行星的發現者和發現時間,準備起的名字以及對提名的簡要說明。
一旦命名獲得批准,這些信息將發布在小行星通報上。「小行星的命名原則上要表達發現者的意志,發現者有比較大的自由空間來給自己發現的小行星命名。」
朱進說,最早的時候,小行星都是用女神的名字來命名的。後來,小行星發現的越來越多,女神的名字不夠用了,就開始放寬到使用男神的名字。再後來又逐漸變為更加寬泛的命名範圍。
需要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命名權只有10年有效期,「也就是說,發現者必須在10年之內給他發現的小行星起名字,不然命名權就可能交到其他人手裡。」
小行星命名有哪些要求
朱進介紹,目前,對小行星的命名要求是非常開放的,但依舊要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首先,發現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長,不能超過16個英文字符。第二,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一個單詞。不一定是英文的,但應該在某種語言裡能發音。第三,命名不能帶有攻擊性,不能讓某一部分人覺得不舒服。第四,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已有的衛星名字太接近。
此外,涉及政治和軍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須在事件過去100年後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後,才能用於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涉及明顯的商業性。對於不同類型的特殊小行星,還有各種專門的命名要求。
有多少小行星被命名了
朱進介紹,早期,對每個發現者一次提名多少個小行星並沒有限制。然而,隨著望遠鏡巡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每個月都有大量小行星被發現,全部經由審議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覺得,並不是每顆小行星都需要被命名。
因此,近年來,對於小行星命名有了一個新的規則:對每一個發現者或每一個發現小組來說,每兩個月只能提出兩顆小行星的命名建議。在這種情況下,發現了大量小行星的大型巡天項目所發現的絕大多數小行星都不可能在10年的有效期內得到發現項目組給出的命名。
截至2020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編號已經按順序排到了546077號,其中已經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2129顆,「也就是說,只有4%的滿足命名條件的小行星被命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