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出生

2020-12-05 萬象歷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出生

【轉學保送上大學】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慈谿。父親是郵政局的一名小職員。6歲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進入寧波斐迪中學。後轉學到湖州東吳三中。1926年(17歲),保送蘇州東吳大學,主修生物學。

1930年(21歲),大學畢業,進入燕京大學,跟隨唯一研究遺傳學的李汝祺教授學習。1932年(23歲),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中國的摩爾根】

1934年(25歲),談家楨新婚夫人,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摩爾根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的奠基人。獲得193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36年(27歲),他的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談家楨也被人稱為「中國的摩爾根」。

(談家楨與摩爾根)

【抗戰期間回國效力】

1937年(28歲),回國後,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聘他為生物系教授。 不久全面抗戰爆發,浙江大學輾轉內遷。最後生物系遷到貴州遵義湄潭的一個破舊不堪的祠堂裡。在艱苦的環境裡,談家楨不但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在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44年(35歲),談家楨發現了瓢蟲鞘翅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傳現象,這一創新性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列為教科書的經典內容。1946年,發表了「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的論文。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學說,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

【基因一詞的創造者】

1952年(43歲),院系調整後,任復旦大學生物系系主任。1961年起,曾先後擔任復旦大學遺傳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等職務。這是中國的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基因的英文是「Gene」,是 「開始」 、「生育」 的意思。這個名詞最初是由丹麥學者約翰森提出來的。 而中文的「基因」這個詞,則出自談家楨的生動音譯,既與英文原文讀音相近,也表達出了其生命的「基本因子」的意思。

他先後發表了百餘篇研究論文,對遺傳學做出重大貢獻。他寫的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收錄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

【有一顆小行星的多國院士】

1980年(7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當選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

1995年,獲得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9歲。

(2005年6月,參加復旦百年校慶的談家楨)

相關焦點

  • 11年前的今天,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 【2008年11月1日】11年前的今天,毛澤東接見4次的遺傳學泰鬥談家楨去世,以百歲高齡懸掛天際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他是我國遺傳學領域泰鬥,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聽到談家楨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副校長談家楨教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燕京大學研究生畢業。
  • 談家楨與遺傳學
    在這個報告中,摩爾根遺傳學被宣判為由外國輸入的、敵視蘇維埃政權的反動生物學。這次會議後,摩爾根學派在蘇聯遭到完全廢黜,進而銷聲匿跡。數百名持不同意見的知名科學家,無一例外地受到政治迫害。這一變故引發了蘇聯農業、醫學等科學的大倒退。         第八屆國際遺傳學會議以後,談家楨應邀前往美國作學術性訪問。其時在中國國內,淮海戰役已經打響,中國共產黨取代國民黨政權已成定局。
  • 談家楨:仁者風範長照後人
    談家楨出生在浙江寧波,少年志學,遠赴重洋,成為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門下得意弟子;而立之年,他心繫祖國,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壯年之際,恰逢建立新中國,他躊躇滿志,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坎坷之秋,他堅持真理,勇攀科學高峰;耄耋之年,他不忘後學,教誨科學工作者和人民教師恪守神聖天職。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逝世
    人民網上海11月1日電(記者姜泓冰) 一個多月前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民盟中央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教授,今天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在上海逝世 享年一百歲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在上海逝世 享年一百歲 2008年11月01日 2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資料圖:2006年9月15日,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家楨在上海迎來九十八歲華誕。
  • 他活了100歲,將「基因」一詞帶到中國,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1909年9月15日,談家楨出生於浙江慈谿,幼年的談家楨表面上跟我們並無二致: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新燕啄泥、螞蟻搬家,整日看得不亦樂乎。不過,談家楨整日思考的卻是哲學,不,科學問題:這些小東西從哪兒來,我又是從哪兒來……1926年,談家楨以優異的成績從東吳三中畢業,免試保送到蘇州東吳大學,並矢志不渝地選擇了生物專業。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百年一生長照後人(圖)
    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  11 月1日7時18分,我國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談家楨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他的百年風華既開闢了中國遺傳學學科,培育了一代遺傳學人才,也將繼續影響數代人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騰飛。
  • 談家楨:國際遺傳學家
    【9月15日科技名家推薦:談家楨】    國際遺傳學家,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出生這一時期,他生活上雖然緊張清苦,卻感到很有意義,特別是主持惠寒小學的工作,更加強了他的社會責任感。    談家楨的刻苦好學,勤奮上進和思想敏銳、和藹大度,給東吳大學生物系主任胡經甫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0年秋,經胡經甫推薦,談家楨成了燕京大學唯一從事遺傳學教學和研究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生。談家楨的研究課題由胡經甫提出以亞洲瓢蟲為實驗材料,進行色斑遺傳規律的研究。
  •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新聞—科學網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次年,面對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懷著「科學報國」理想的談家楨先生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 在抗戰的烽火裡,在大學西遷的輾轉中,談家楨先生堅持對知識的堅守。 「在祠堂簡陋的『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說,就是當年半夜微弱的燈光,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
  • 科學網—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本報記者 胡璇子 黃辛 他最早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
  • 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開幕
    10月31日,第二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2018談家楨國際遺傳學論壇)在滬開幕。開幕式上,「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協作組」和「中國人類表型組研究協作組」宣告成立,吹響了「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集結號,標誌著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得到多國科學家的認同和參與。
  • 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百歲辭世
    據新華社上海11月1日電  11月1日7時18分,我國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記者從負責談家楨先生生前救治的醫療機構上海華東醫院獲悉,包括心、肺、腎等多個重要臟器衰竭是談先生辭世的主要病因。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談家楨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他曾懷揣科學救國的理想,遠赴重洋,在現代遺傳學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摩爾根門下求學;國家危亡之際,他毅然回國執教,為我國現代遺傳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興盛之路做出了卓越貢獻,更為遺傳學人才的培養奉獻了全部心血。而在談家楨的百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無悔地選擇,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生接續奮鬥,破譯生命的密碼。
  • 歷史上的今天1866年9月25日遺傳學家摩爾根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866年9月25日遺傳學家摩爾根誕辰 2013-09-02 10:0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復旦教授金力談談家楨:有先生指路乃人生一大幸事—新聞—科學網
    其實,若按輩分來說,談家楨是金力的「師祖」,金力是談家楨的弟子劉祖洞的學生。不過,若論人生或學術,談家楨則是金力人生路上的導師和學術上的指路明燈。 今年是談家楨誕辰105周年暨去世5周年。金力日前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再次憶及與這位一代宗師之間的往事。
  • 被蘇聯偽科學逼走的「中國遺傳學之父」不畏困苦回國心如死灰出走
    但他卻一再地遭到學術上的迫害,最後落得報國無門,不得不離開中國的境地。他就是那位曾經冒著戰火回到祖國懷抱的「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可以說,它對人類群體遺傳學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修訂版的《群體遺傳學導論》由於李景均為中國遺傳學贏得了國際上的認可,還在國內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
  • 微生物所酵母菌遺傳學研究的開創——蔡金科先生訪談|朝花夕拾
    到蘇聯後,開始去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依姆歇涅斯基說他們不搞遺傳學研究,便推薦我到蘇聯科學院的遺傳學研究所去,經過我們國內領導同意,我便成了那個所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在蘇聯的遺傳所,我的導師叫科西託夫教授,是副所長。這位教授是著名遺傳學家穆勒(H.J.Muller)在蘇聯工作時的學生。穆勒是摩爾根的學生,1946年因為研究輻射遺傳學的重大貢獻得到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劉鳳霞:《遺傳學A》「思政寓課程,課程...
    在講授「基因組學」這一章時,自然引入遺傳學發展前沿領域的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及中國參與的1%的工作。人類基因組計劃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登月計劃」,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國的科學家共同參與,我國得到完成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一個約30Mb區域的測序任務,該區域約佔人類整個基因組的1%,中國因此成為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