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2020-12-07 科學網

談家楨

 

■本報記者 胡璇子 黃辛

他最早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他為中國遺傳學研究和教育開創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他呼籲保護中國人的遺傳資源,促成國家基因組研究中心的成立,使中國在世界人類基因組研究中佔據一席之地……

他就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國際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

近日,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期間,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談家楨紀念室揭幕式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專家和談家楨先生的親友、學生等70餘人,共同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和藹慈祥的長者和教書育人的典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發來賀信。

堅持真理 科學報國

1936年,談家楨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次年,面對現代遺傳學奠基人、導師摩爾根的挽留,懷著「科學報國」理想的談家楨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條件,選擇回國。

在抗戰的烽火裡,在大學西遷的輾轉中,談家楨堅持對知識的堅守。

「在祠堂簡陋的『實驗室』裡,當時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盞小小的桐油燈,條件非常簡陋。」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說,就是當年那裡半夜微弱的燈光,點亮了中國現代遺傳學的未來。

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70餘年,談家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在相關研究領域做出了開創性成就,他發現的瓢蟲色斑遺傳的鑲嵌顯性現象,提供了經典遺傳學發展的重要補充和現代綜合進化理論的關鍵論據。

更令人敬佩的,是談家楨對真理的堅持。

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米丘林學說在國內盛行,它強調對育種起決定影響的是外部環境而非內因,摩爾根的基因學說受到壓制。在當時的環境下,談家楨不懼壓力,堅定地捍衛摩爾根遺傳學的科學真理。

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表示,談家楨先生的最大貢獻在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堅持細胞遺傳學的摩爾根學派思路」,並最終「讓中國遺傳學界形成一種自由交流、共同發展的氛圍」。

「正是他的堅持,才有了在復旦大學塑造的『三個第一』。這種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後輩學習。」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亞平表示。

培養人才 提攜後學

作為教育家,70餘年間,談家楨言傳身教、潛心育人,為我國遺傳學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

1978年改革開放後,談家楨發現國內的遺傳學發展嚴重落後,歐美已經跨入分子生物學時代,差距巨大。

他不顧動過兩次大手術,拖著病軀,遠訪美國、歐洲和日本,大力加強交流合作,先後推薦學院17位中青年學術骨幹去國外訪問、進修和合作研究。這些人學成回國,後來大多數成了復旦大學遺傳學科的中堅力量。

1979年,談家楨邀請自己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老同學、美國科學院院士James Bonner帶領學術團隊來復旦大學開設分子遺傳學培訓班,系統介紹建立基因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學術進展,為我國開展分子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骨幹。

「當今科技界對生命科學的研究競爭很激烈,惟有人才的優勢,才能使中國取勝。」這是談家楨經常說的話。

金力是談家楨弟子劉祖洞的學生,當年,談家楨決定選拔1名碩士生、3名本科生進行遺傳學和數學的交叉培養,金力就是3名本科生之一。後來,金力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時,80多歲的談家楨親自飛到美國,力邀他回國。

「談先生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機找到我,邀請我回國。午間他就在實驗室公共房間的沙發上睡下了。」金力回憶道,看到心目中的一個大科學家,那麼高齡還在為遺傳學發展奔波,「我當時眼淚就下來了」。

談家楨離開時,金力在他耳邊輕輕告訴他:「您放心,我肯定回來。」

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黃薇也清晰地記得21年前她第一次向談家楨匯報工作的情形。

「當時向談老匯報時非常緊張,他卻非常和藹可親。」黃薇說,「他耐心聽完我的介紹,非常敏銳地把獲得的分析結果與國際相關領域研究進展進行分析比較,深入淺出地指明工作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不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談老對晚輩不遺餘力的提攜和鼓勵,令我深受感動和鼓舞。」黃薇說。

高瞻遠矚 推動人類基因組研究

在黃薇看來,1997年的夏天,對中國遺傳學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當時,談家楨不顧年事已高,以極大的魄力和勇氣上書中央,闡述保護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加速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央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充分肯定,並做出重要批示。

1997年9月科技部在上海召開座談會,談家楨在會上提出要將基因組研究上升為國家級專項,建議在上海和北京各建立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

黃薇回憶,對於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如何選址,當時談家楨先生說了一句話:建議去浦東看看,建議考慮正在建設中的張江高科技園區。

「後來才明白談先生是要我們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基地上,構建起知識源頭的基因組科學和技術體系。」黃薇說。

「這個思想非常高瞻遠矚,現在浦東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趙國屏說。

「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倍努力,為我國的生命科學和遺傳學發展發奮工作,再攀新高峰,才不辜負談先生對我們的殷切期待。」張亞平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8-30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新聞—科學網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 8月24日,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暨談家楨紀念室揭幕式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界專家和談家楨先生的親友、學生等70餘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這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和藹慈祥的長者和教書育人的典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發來賀信。
  • 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院士逝世享年100歲
    他是我國遺傳學領域泰鬥,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聽到談家楨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1934年夏,談家楨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及助手杜布贊斯基,兩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他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執教,並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    談家楨回國後任教於浙江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來到復旦大學執教,歷任生物系主任、遺傳研究所主任、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等職,1983年任復旦大學顧問。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 被遺忘的創始人—新聞—科學網
    光遺傳學是一項註定取得諾貝爾獎的技術。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註: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癒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早年排除萬難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他曾經是北大最年輕的系主任,一手編寫《群體遺傳學導論》的影響了整整一代遺傳學家;他早年排除萬難回到中國,中年卻出走美國,惹得中國高層震怒;他更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危難重重 報國心未減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農藝,並開始學習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設計分析等課程,開始了他與遺傳學不可分割的一生。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科技日曆|他是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生前默默無聞,逝世16年後才享譽全球
    科技日曆|他是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生前默默無聞,逝世16年後才享譽全球  olivia chan • 2020-01-06
  • 竹管當導管、地窖做冰箱……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完成了創新性研究成果
    談家楨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有這麼一個人,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回到中國時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在中國的生活,轉而離開美國。所以,這位中國的遺傳學之父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這位中國人,被稱為遺傳學之父,正是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那時的中國社會,能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有比較富裕的家境,李景自然也不例外。
  • 記在中國早期遺傳學研究的傳播先鋒——陳楨院士
    [摘要]陳楨作為師從國際遺傳學大師摩爾根的第一位中國弟子,開創了國人執教遺傳學之先河;開展了獨特創新的金魚遺傳學實驗研究,為中國現代遺傳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謹以此文紀念中國遺傳學的早期開拓者陳楨院士逝世60周年。
  • 「現代遺傳學之父」一個為科學孑然一身的孤獨天才
    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誕生於奧地利的西裡西亞(今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遺傳學的開創者、世界公認的「現代遺傳學之父」。縱觀「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的一生,浮浮沉沉,從沒有一個科學家像他一樣,擁有著如此平凡的人生,而做的卻是最不平凡的事,他埋頭於科學的研究儘管他是一個神父但這兩者似乎並不矛盾,他熱愛自熱科學並願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科學,他一生致力於遺傳學的開拓並取得了累累的碩果,儘管他在有生之年沒能得到世人認可,沒能看到這一輝煌的成就,然而「遺傳學之父」是我們對這位孤獨的天才表達的最崇高的尊敬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進化論泰鬥達爾文曾經希望他的物種演化理論能讓即使十歲的孩子也看得懂,然而大自然不會給人類這樣的機會。人類發現,自身獲得的知識越多,越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精妙和複雜。 近來,一門被稱作「表觀遺傳」的學科引起科學家極大的興奮。短短數年,它已成為生命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融匯東西 貫通古今 連接天地
  • 2019全球華人遺傳學大會在復旦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為紀念國際著名遺傳學家、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8月23日至
  • 表觀遺傳學研討會在中國農大召開
    5月23日,由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The  Mini-Symposium  on  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小型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教報告廳舉行。此次研討會為表觀遺傳學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討論的重要平臺,也為國內學者與該領域的專家創造了交流探討合作的良好機會。副校長孫其信出席了研討會。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1865年3月8 日
    他創造性地採用了嚴格的篩選法,在 33 種豌豆的不同品系中,選出了 22 種。 從 1856 年到 1863 年的 8 年間,一共種植了 29000 株豌豆。他不厭其煩,記錄豌豆種子、豆莢、葉子、莖和花等在生長過程中彼此細微的差別,經過仔細篩選,確定了其中 12835 株,從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 記者張杰:挖掘萊布尼茨思想的現代價值
    記者張杰:挖掘萊布尼茨思想的現代價值 2017年05月26日 10: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錯誤」觀念也有用:摩爾根和現代遺傳學的起源
    艾倫教授對遺傳演化有深刻理解,本文根據他2013年發表的一篇科學史論文進行了節選編譯,文章通過考察現代遺傳學之父、美國生物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由胚胎學家轉變為遺傳學家的案例,佐證了科學研究的特質——「錯誤」的觀念也可以很有用處,精彩還原了遺傳學發展史上激動人心的一個片段。Garland E.
  •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自然—遺傳學》:人與袋鼠基因印記機制相同
  • 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曾被迫離開中國大陸
    核心提示:1950年6月,美國《遺傳雜誌》上刊登了一封來信,作者是一位被迫離開中國大陸的中國科學家,他在信中講述了摩爾根遺傳學在中國大陸的困境,同時還向他在美國的朋友求助謀職,《遺傳雜誌》為這封信起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標題,《遺傳學在中國死亡》,這個事件在國際遺傳學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