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高科技人才的湧現對提高中國綜合國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說近代中國由於種種原因一直落後於世界潮流,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熱愛祖國的人為了報效祖國,為了回歸中國,不惜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
有這麼一個人,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回到中國時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在中國的生活,轉而離開美國。所以,這位中國的遺傳學之父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
這位中國人,被稱為遺傳學之父,正是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那時的中國社會,能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有比較富裕的家境,李景自然也不例外。由於受過系統的教育,加上後天的努力,1932年,李景也順利地考入了當時全國很有名的金陵大學,開始學農學。
而在李景均的心裡,一直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農業方面的專家,因此,從金陵大學畢業後,他也決定繼續深造。之後他遠赴美國,進入康乃爾大學學習,在博士期間,他開始進行群體遺傳學的專門研究。儘管說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很難獲得,但李景都在1940年時順利畢業。根據大家的普遍看法,李景肯定會留在美國,找一份穩定、薪水高的工作。
但由於當時中國仍處於戰火之中,所以李景均也總是對自己的祖國念念不忘。在他和妻子在美國結婚後,他決定放棄美國美好的未來,回到自己的祖國,投身於中國的建設。就當時社會而言,從美國到中國只有輪船這種交通工具,正常情況下,李景都要花三個星期才能返回祖國,然而,在日本軍隊的襲擊下,這艘以上海為目的地的輪船在途中也經歷了很多曲折,最後,在行駛了五十一天之後,才抵達香港九龍。李景均抵達香港兩天後,太平洋戰爭就爆發了。
儘管說回家的路很艱難,但李景都從未想過要放棄。回國後,他先在廣西大學、金陵大學任教,期間,因戰亂,兒子不幸夭折。但是這些艱難困苦卻沒能阻止李景為國獻身的念頭,抗日戰爭勝利後,李景也應邀到北大做導師。
李景均曾工作非常認真,曾一度是北京大學最年輕的系主任。在1948年出版的《群體遺傳學概論》中,他也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新中國成立後,清華、北大、華北大學三所學校的農業專業也獨立出來,合併成北京農業大學,李景也來到新學校繼續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儘管說李景都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時的中國遺傳學領域,一場學術風波正悄然而至。在那個時候,孟德爾遺傳學受到許多新的遺傳學思想的衝擊,作為孟德爾學理論的堅定支持者,李景均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1949年7月以後,李景都第一次因為學術問題而受到這些新一代遺傳學家的攻擊,隨著攻擊的升級,李景也在政界受到相當的打擊。這段時間,心灰意冷的李景都覺得自己報國的熱情沒有用武之地,經過一番思想鬥爭,1950年3月的一天,他也決定離開中國,回到美國。那天晚上,李景都悄悄地向鄰居林傳光教授道別。儘管林教授曾經勸過李景都不要做出離鄉背井的行為,但李景都卻無能為力,只好去了。一九五○年三月十二日,李景均一家人先到香港來暫居,一九五一年五月,李景均一家人離開香港,從此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