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名的「三錢」:航天之父錢學森、力學之父錢偉長、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毫不誇張地說,他們三人撐起了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半壁江山。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錢偉長,不少人都知道他是科學家、教育家,卻不知道他也有很多趣事:
上大學時,他的英語0分,物理只考了5分;為了能讀心愛的物理學,跑到系主任辦公室一坐好幾天,導致主任一見他都有點頭疼;明明物理成績很差,卻非要讀物理專業……
除卻「力學之父」,錢偉長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9歲考清華,語文滿分,數學0分
1912年,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由於父輩一代的耳濡目染,他自小就對文學,展示出了極高的天賦和才情。
19歲的錢偉長,參加清華考試。他一下子成了傳奇,因為他當時唯一一個語文、歷史兩門學科,都得到滿分的學生。
同時,他的理科成績卻慘不忍睹:數學考了0分,物理考了5分。
他自己回憶時,說道:
我的語文是很好的,我寫了一篇賦。他們那個老師他們老想改,改不了,一個字也改不了。後來他給了一百分。
文科成績如此優秀,當然是選擇清華大學文學院,但在入學後的第一天,錢偉長就提出了轉專業的要求,要去學物理學。
原來,處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時代,面對蔣介石政府的毫不作為,錢偉長想要依靠自己的學識,真正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
而可以用來造飛機大炮的物理專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錢偉長義無反顧地投向了物理的懷抱。
哪怕前期他並不擅長,哪怕中間學習的過程困難重重,他都一一化解,只是為了心中知識救國的民族大義。
巧妙化解美國的阻撓,悄悄用探親的名義回國
錢偉長經常說:
「回顧我這一輩子,歸根到底,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字裡行間,一言一行之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愛國情懷。似乎,他這一生的每一次選擇,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國家的需要。
時間回到1942年,錢偉長去美國加州的一個研究所深造學習,並且深受老師的欣賞。
同年,錢偉長因為發表的一篇名為《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的博士論文,成功躋身世界優秀學者的一員。
後來由於內戰的爆發,生活窘迫的錢偉長,本來有機會在美國工作,並且享受8萬美金的薪酬。
可是,申請書上的那道刺眼的題目,徹底打消了他的念頭。這個題目是:假如中國和美國打仗的時候,你是忠於中國還是美國?
錢偉長沒有多加思考,毫不猶豫地填了「中國」。
科學研究本身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熱愛自己的祖國。錢偉長能接受在國外做研究,但不能接受這個國家要求他放棄自己的祖國!
1946年,錢偉長以探親的名義,毅然回國發展。
回國後,他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為新中國的建設,無私地奉獻著自己力量,無怨無悔。
36歲學力學、44 歲學俄語、58 歲學電池知識,國家需要的他都要學會
有人覺得錢偉長的故事太過玄幻,我們這邊平凡人做不了,其實不然。永遠別給自己設限,要相信努力就會有改變。
好像他自己說的那樣:
「我這個人是搞什麼,學什麼,我有這個能力。」
入學之後驚人的換專業之舉,前邊已經說過了。身高這件事,努力一下,其實也是可以逆襲成功的。
錢偉長剛進入清華時,身高只有一米四九,甚至還沒有達到當時學校的基本身高。
可是他借著一股拼勁和狠勁,多運動,多鍛鍊,兩年後,身高不僅長高了,體育測試的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躍,還曾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
別人跑得快,不要緊。自己一路小跑,努力追趕,最後也會成功追上,甚至華麗反超。
我們聽過了太多次的「活到老,學到老。」,可是到了自己身上,就言行不一致了。
錢偉長的一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按他自己的話來說:
「我36歲學力學,44 歲學俄語,58 歲學電池知識,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不能學東西,我學計算機是在64 歲以後,我現在也搞計算機了。」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才會有一次又一次地逆襲。
錢偉長晚年:人到暮年奮鬥不止,接下教育這杆大旗
1983年,錢偉長已經71歲,不過他分奮鬥之路還未止息:
接管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上海大學,經過他大刀闊斧地修整和改革,重新書寫了屬於上大的新輝煌。
他主張拆掉「四堵牆」:學校和社會之牆;校內各系科、各專業、各部門之牆;教育與科研之牆;「教」與「學」之牆。
他的教育主張是:
加強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繫,消除隔膜;減少專業之間的彼此孤立和不交集;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己學習,依靠自覺的力量,而不是靠無聊的強制......
錢偉長是這麼想的,也不遺餘力地這麼做著。
在他的努力之下,上海大學由當時的「四不是學校」,華麗轉身,完美蛻變成為綜合實力強且學術排名靠前的優秀學校。
在這中間,錢偉長的貢獻和推動,功不可沒,在自己的年老之際,又為自己的逆襲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力加努力,巧幹加實幹,每個人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