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是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力學之父」,「應用數學之父」,上海大學原校長錢偉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日。上海大學舉行了「錢偉長星」國際命名證書的頒送儀式。紀念活動上,市政協副主席方惠萍等為「錢偉長星」命名證書的銅匾揭幕。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徐匡迪等為《永遠的校長》新書發布。副區長陳筱潔出席活動。
在命名頒證儀式上,錢偉長先生的家屬和上海大學收到了 「錢偉長星」國際命名公報、命名證書和照片。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永久性的崇高榮譽。今年2月5日,經國際小行星委員會批准,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83279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錢偉長星」,以紀念錢偉長先生傑出的科學貢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主任楊捷興說:「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希望通過這次對小行星的命名,能夠引導我們年輕一代熱愛科學,努力地發展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
錢偉長先生一生傳奇,是一位終生不渝的愛國者。在錢老的眾多身份中,他最看重的是校長的身份。在上海大學的師生看來,對錢老最好的追思,就是將老校長的初心一直傳遞。上海大學的學生王華宇說:「錢校長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沒有專業,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這句話講的就是我們應該要以國家對我們的要求去努力地豐富自己,然後努力地去為國家做貢獻。」
「最打動、最激勵我的故事是錢老棄文從理的故事。他的文學能夠考到「雙百」的成績,但是他還是願意為了國家的需要去造飛機大炮,去學習理科,從零開始一點點地學習,這引領我們在理科學習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上海大學學生董政男也分享了她的感受。
1912年10月9日,錢偉長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鴻聲鄉。16歲他隨在蘇州中學任教的叔父錢母讀書,學習到了數理化和西洋史。十八歲那年,他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走進了清華大學。1935年,錢偉長考取了清華大學研究院,在導師吳有訓的指導下做光譜分析。1940年,錢偉長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主攻彈性力學不久,他就和老師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與愛因斯坦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裡。1942年,錢偉長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此後的4年中,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與錢學森一起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在固體力學和流體力學領域成果卓著。
正當錢偉長在美國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選擇了回國,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名教授。科研上,錢偉長什麼領域都去研究,什麼領域的研究都有收穫,於是有人稱他為「萬能科學家」。
一切都從國家的需要出發,這一理念貫穿了錢偉長的一生,因此也才有了周恩來,把他和錢學森、錢三強並稱為「三錢」的讚譽。1982年底,錢偉長被任命為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他首先提出了破4道牆的口號: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牆、破師生之間的牆、破科系之間的牆、破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牆。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適應能力,減輕學習負擔,他提出推行短學期制、精簡教學大綱。1994年,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成了新的上海大學,錢偉長被任命為校長。錢偉長先生曾說,他最關心的是三件事:一是如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人才的培養;三是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是自主創新。
「回顧我這一輩子,歸根結底,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沒有專業,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這是錢老對自己的評價,也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