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富胡海嵐:放棄美國高薪而毅然回國,如今成果惠及3億人
IBRO-Kemali國際獎由國家大腦研究小組(IBRO-Kemali)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能拿到這個獎的科研者一般都是年齡在45歲以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學家。到2019年,基本上歐洲和北美洲的科學家都會獲得這個獎項,但到了2019年,中國的胡海嵐教授獲得了IBRO-Kemali國際獎,成為「亞洲第一人」。
#每一個國家都需要人才,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貢獻,我國對人才也是相當重視的,但是近代中國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讓很多學子覺得國外的環境很好,國外的科研條件很好,因而留在了國外,雖然有些學子明白國家需要他們,他們也願意為國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胡海嵐就是放棄高薪,從美回國的人。長期以來,熟悉胡海嵐的人,都會稱讚她的優秀,從學生時代就是「學霸」,讀高中時斬獲了全國物理奧林匹克一等獎,並保送到北大生物系,那時胡海嵐對於未來的發展方向還不清楚,笑著對朋友說:以後要麼研究細胞搞科研,要麼進醬油廠做醬汁酒。但是,在大學四年裡,胡海嵐對未來的方向越來越明確,從北大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五。
胡海嵐,29歲,200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後他開始博士後研究,先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工作一年,然後進入冷泉港實驗室。
被譽為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的冷泉港實驗室,在全球十大研究型大學中名列前茅,胡海嵐在冷泉港實驗室工作了四年,收穫頗豐,即便在美國久負盛名,胡海嵐仍然有著美好的未來,享受高薪,贏得尊重。
但是到了2008年,胡海嵐卻回到了美國,隨後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有人問她「美國的環境這麼好,怎麼還回來?」胡海嵐便笑著說:「還是回家好。」
如今,許多人聽到了胡海嵐團隊發表於2018年2月的同一期《自然》雜誌上的兩篇研究長文,他們甚至不太熟悉抑鬱症,但卻聽說過抑鬱,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嚴重時會使患者失去自我控制,從而導致自我傷害或攻擊他人。
在胡海嵐的研究成果中,就是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鬱機制,首次揭示了引起抑鬱的大腦機制,為開發新的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種新的分子靶向,其成果將惠及3億人,胡海嵐還因此獲得IBRO-Kemali獎。
另外,胡海嵐進入浙江大學後,共培養出博士研究生5名,並獲得國家最高獎學金10次,胡海嵐集美貌和智慧於一身,能不讓人為她喝彩嗎?
上個世紀西方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伯特蘭·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這樣說:「中國有一種非常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正確的道德品質比嚴謹的科學知識更重要。不過,胡海嵐等人不僅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有嚴謹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