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這是《人民日報》對胡海嵐最高的評價。一個歌山西宅、聲明不顯的女性,為何會有如此評價。當我第一次看到胡海嵐的照片,我就覺得這位女性文質彬彬,內斂有深度。果不其然,年紀輕輕就獲國際醫學大獎,此獎項1998 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是亞洲第一人,這個稱號名副其實。
亞洲第一人!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
胡海嵐是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的學霸,也處處得到老師的青眼。在1992年,考上北京大學也並不稀奇。社會還是存在一定的偏見,大部分女性像下餃子似的選擇文科,而她卻走進了生物系。2002年,胡海嵐憑藉努力,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博士學位對她而言並不是終點。從2003年到2004年,這兩年的光陰,胡海嵐有機會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工作。這次機會帶給胡海嵐更多的、更深刻的知識,使她走進更廣闊的生物領域。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胡海嵐深刻地貫徹這一個道理。2004年至2008年,在這四年裡,胡海嵐在冷泉港實驗室,為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實驗做準備,進行她博士後的工作。
2015年5月,胡海嵐加入浙江大學,任生物系教授。胡海楠在任教期間,不僅研究自己的實驗,而且還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她的工作的勤奮、對待科研精益求精絕不將就的態度、對待新知識的好奇,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自律,可影響著她的學生們,讓他們對胡海楠老師敬佩非常。胡老師不僅給予她的學生知識上的指導,還給予了學生在科研道路上一個光明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她給了學生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氣、信心以及方法。這一點是很多老師都難以做到的。
在這種忙碌的教育工作條件下,她還能堅持不懈地開展她的實驗工作。實驗從第一篇文章到現在那麼多文章、那麼多課題的發展過程,這其中的艱難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胡海嵐老師以一種非常優雅的方式,張弛有度地控制著這些課題的進展。
這一路的風風雨雨,胡海嵐老師和她的團隊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許多突破。在這裡我不得不提到2018 年Nature一期雙刊的壯舉。這兩篇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解決了世界性難題。抑鬱症一直是一個難題,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很多人因為抑鬱症而死亡。胡海嵐老師的發現,為抑鬱症患者提供了根治的希望。
1973年出生的胡海嵐老師,今年已經47歲,人這一輩子也已經走到了一半。前半生辛辛苦苦地為生物事業獻出自己的力量,後半生我們不知道她會做出怎樣的貢獻。但是我們只要知道這一點,胡海嵐老師的成就絕不會止步於此。可喜的是,由於她在醫學方面的傑出貢獻,胡海嵐入選了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這位美女科學家有望評選成院士。
我永遠記得她說過,學生物,要麼繼續研究,要麼就到工廠研究豆瓣醬。只要胡海嵐老師選擇了繼續走下去,繼續她的生物研究,未必不能成為下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希望在她的努力研究下,根治抑鬱症的藥品,能儘快研製出來。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只有身患抑鬱症的患者才知道這種病症的痛苦。如果抑鬱症能夠有藥可治,我希望在明天就能研究出來。也請胡海嵐老師和她的團隊繼續加油,為抑鬱領域貢獻出她們最大的力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