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2020-12-01 深圳熱線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教授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等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這個世界上最讓人羨慕的事,可能就是長得好看能力又強。7月15日,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美女教授胡海嵐憑藉其在情緒研究中的貢獻,成功斬獲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成為亞洲獲獎第1人!

浙江大學介紹稱,IBRO-Kemali國際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2年評選1位。獎金為25000歐元,獲獎者將受邀在歐洲規模最大、每2年一次的歐洲神經科學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據介紹,胡海嵐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冷泉港實驗室進修博士後。 2008年回國後,她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15年,她加入浙大,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帶領團隊主攻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

IBRO評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這麼寫道:「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

有人表示,她的研究成果可能對治療抑鬱症有極大幫助。

相關焦點

  • 浙大教授獲腦研究大獎!「K粉」氯胺酮能快速緩解抑鬱症狀
    抑鬱症,是全球「心病」。它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全球發病率高達11%。而近日,刷遍網絡的「浙大教授腦研究」,正是與抑鬱症相關。   在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 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Kemali,將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頒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7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教授獲得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她是亞洲第一人!
  • 浙大最美教授胡海嵐,研發的藥物可能改變三億人命運,卻落選院士
    今年的兩院院士增選已經落下帷幕,已經89歲高齡的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和年輕女科學家顏寧作為備受矚目的優秀科研工作者,雙雙未能成功入列;除此之外,剛剛獲得國際腦研究組織頒發的IBRO-Kemali國際獎、被稱為「世界抑鬱症救星」、身為國際神經領域頂尖科研人才、被寄予高期望的浙大最美女神教授胡海嵐也遺憾落選,更是令人深感遺憾。
  • 浙大美女教授因研究抑鬱症獲國際獎:成為亞洲第一人
    從小就讀書好,是別人家的孩子,工作崗位上研究深層次的問題,為祖國和社會做出大貢獻,是大才女。比如,今天編者要介紹的這位,就是浙江大學的一位美女教授,她的名字叫做胡海嵐。就在7月15日,她的對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等腦科學前沿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潛在應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為了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此次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為尋找新型抗抑鬱藥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轉化效應以及臨床運用前景不可估量。」
  • 浙大女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獲國際大獎
    昨天,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發布一條官微: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嵐教授,獲得國際大獎。《人民日報》評價胡海嵐是「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胡海嵐教授獲獎,迅速成為網絡熱點,並且上了微博熱搜。這項大獎首次頒給亞洲人看到胡海嵐教授的報導,作為快報跑高校線的教育記者,我也很激動。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3億,約佔總人口的4.4%【1】。據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抑鬱症用藥總銷售額約為 95 億美元,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上升至140億美元。   事實上,大部分的精神疾病用藥往往需要較長的時將才能起效,抗抑鬱藥物也不例外。
  • 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
    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胡海嵐是從小到大都很優秀的學霸,也處處得到老師的青眼。在1992年,考上北京大學也並不稀奇。社會還是存在一定的偏見,大部分女性像下餃子似的選擇文科,而她卻走進了生物系。2002年,胡海嵐憑藉努力,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博士學位對她而言並不是終點。
  • 獲得國際大獎的浙大胡海嵐團隊到底牛在哪?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章咪佳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下午3點,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每兩年(偶數年)頒獎】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揭示「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
    (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這篇題為《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的文章,由博士生周亭亭,朱鴻和範鄭曉等在胡海嵐教授的指導下共同完成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2,【Biol Psychiatry】浙大陳忠教授團隊揭示膽鹼能環路參與癲癇發作的神經機制來源:和元上海海馬GABA能神經元介導MS膽鹼能環路的抗癲癇作用癲癇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是顳葉癲癇(temporal lobe epilepsy
  • 胡海嵐—讓全球三億多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近日,浙江大學一位教授受到關注,她就是獲得IBRO-Kemali國際獎的胡海嵐。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評獎委員會表示: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 " 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 "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浙大教授胡海嵐上榜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共181人,其中剛剛獲國際腦研究大獎、被網友譽為「美女科學家」的胡海嵐出現在名單中。 公告稱,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將初步候選人名單予以公布。
  • 從物理奧賽全國第一到亞洲第一人,浙大美女教授鎖定2019院士名單
    在美國的華人女院士數量也比華人男院士數量多,最近,浙江大學的女教授胡海嵐拿下了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成為了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歐洲和北美洲以外首位獲獎的的科學家,因此也被譽為亞洲第一人。2019年胡海嵐教授也成為新一期中科院院士增補名單中少數女性科學家中的一員,雖然中科院院士評選還需要一輪的淘汰,但是大家都認為胡海嵐教授已經提前鎖定了一個中科院院士的增補名額!
  • 國內首個「腦科學」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來上課
    此外,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師資中,還集中了李曉明、胡海嵐、斯科、周煜東等一批優秀中青年腦科學家,其中不乏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獲得者。腦科學、腦醫學並舉,面向臨床需求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教育計劃設立生物醫學(神經科學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方向。
  • 思政課 | 胡海嵐:亞洲第一人!這位站上世界之巔的中國"女神"科學家,或將拯救全球數億人!
    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IBRO評獎委員會,這樣描述胡海嵐的貢獻: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通俗地說,她的貢獻在於在抗抑鬱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浙大設立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
    在大腦中植入晶片,進行信息傳輸;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症不再困擾人類……這些科幻電影中異想天開的情節,要想實現,必須依靠腦科學與腦醫學領域的研究。日前,浙江大學成立了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 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
  • 國內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浙大怎麼建?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此外,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師資中,還集中了李曉明、胡海嵐、斯科、周煜東等一批優秀中青年腦科學家。腦科學、腦醫學並舉,面向臨床需求浙大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的本科生教育計劃設立生物醫學(神經科學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方向。
  • Science:浙大胡海嵐團隊—成功經歷如何重塑大腦
    2011年,胡海嵐團隊在《科學》發文,引入「鑽管測試」來研究小鼠的等級地位:在一段只能讓一隻小鼠通過的玻璃管道中,兩隻小鼠狹路相逢,一場不進則退的較量在所難免,而優勢者會在30秒內將對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經過兩兩競爭,等級高低便一目了然。當年這項研究最激動人心之處,還在於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調節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位於大腦內側前額葉的腦區。
  • 成果將拯救數億人,獲得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到底牛在哪
    除此之外,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這個獎項兩年才頒發一次,年齡不能超過 45 歲。得獎難度之高,可以和數學界的菲爾茲獎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