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揭示「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

2020-12-01 求是新聞網

你的成功經歷或許正在改變你的大腦,讓你在下一輪競爭中更易獲勝。



714日上線的《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

這篇題為《勝負經歷重塑丘腦到前額葉皮層環路以調節社會競爭優勢》(History of winning remodels thalamo-PFC circuit to reinforce social dominance)的文章,由博士生周亭亭,朱鴻和範鄭曉等在胡海嵐教授的指導下共同完成。



翻盤的競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一半。魚類、鳥類、靈長類等動物中間也有江湖,科學家稱之為社會等級。上世紀20年代,一位挪威的科學家最早在家雞中觀察到:等級高的雞總是啄咬等級低的,而相反的狀況則極少發生。

社會等級與我們的個體健康等息息相關,背後有什麼神經機制? 2011年,胡海嵐團隊在《科學》發文,引入鑽管測試來研究小鼠的等級地位:在一段只能讓一隻小鼠通過的玻璃管道中,兩隻小鼠狹路相逢,一場不進則退的較量在所難免,而優勢者會在30秒內將對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經過兩兩競爭,等級高低便一目了然。

當年這項研究最激動人心之處,還在於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調節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位於大腦內側前額葉的腦區。當科學家定向增強內側前額葉腦區的突觸(大腦細胞之間連接、通訊的基本結構單元)強度,處於劣勢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氣倍增,有如神助地將優勢小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襲。

  

重複成功塑造大腦

基於上述發現,利用光遺傳學的方法(一種利用雷射來瞬時、特異激活神經元的手段),胡海嵐團隊在這項研究中進一步實時操縱了鑽管競爭的輸贏。並且發現,小鼠等級地位相差越懸殊,逆襲所需的神經激活劑量就越高。但她們並沒有停止研究。團隊成員發現了更為有趣的現象:

當劣勢小鼠成功逆襲6次或更多次時,即使離開科學家的幫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實現逆襲。而成功經歷不足6次,裸奔的劣勢小鼠會恢復到劣勢地位。這種先前勝負經歷影響後續比賽輸贏的現象,恰恰體現了心理學中的勝利者效應周亭亭說。

這一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團隊發現了一個從中縫背側丘腦投射到前額葉皮層神經通路,當增加這一環路突觸連接的強度,就能介導勝利者效應成功經歷會重塑這一通路的突觸連接強度,從而影響後續競爭中的表現。胡海嵐說。

也就是說,在勝利了6次之後,劣勢小鼠的大腦發生了質變,他們的神經突觸連接強度顯著增加了,有效地幫他們進階並維持在更高的等級地位。研究團隊認為,這是一條在進化上保守的神經環路,從低等哺乳動物到高等哺乳動物乃至人類中普遍存在,因此會有更多的啟示意義。

  

強者恆強

為了驗證這一勝利者效應,研究團隊還設計了一項熱源爭奪戰的實驗。在一個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隻小鼠對位於盒子角落的溫暖地帶展開競爭。只要是之前在鑽管測試中獲得重複勝利經歷的小鼠,在熱源爭奪中也會更容易獲勝。周亭亭認為,這一結果首次說明勝利者效應可以從一種行為學範式遷移到其他的行為中。


  熱源爭奪測試

  

《科學》雜誌的評審專家認為,這是一篇傑作,它運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對神經迴路的操控,向我們展示了令人驚異的而且清晰的行為現象及行為範式。學術界認為,這項研究為研究社會等級的形成和穩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為對輸贏決定、社會等級的認知等的神經環路進行更為細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點腦區。

勝利者效應是一種重要而有趣的現象,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心理學教授伊恩羅伯遜曾著書《勝利者效應》,講述了從動物到人類世界發生的各種勝利者效應的故事,其中就有拳王泰森的一段:泰森鋃鐺入獄數年後復出,經紀人巧妙設計了兩場比賽,對手實力遠低於泰森。不出所料,泰森贏得了這兩場比賽。緊接著,泰森才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布魯諾,再次獲得金腰帶,重新走上事業巔峰。

朱鴻說,這項研究在動物實驗中第一次驗證強者恆強的現象並且闡釋了其神經科學原理。雖然人類社會遠比動物社會複雜,但是這項研究對於提高人們在各項比賽、考試、人際交往中的表現,也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胡海嵐教授長期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曾先後在冷泉港實驗室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20155月加入浙大。中科院院士,醫學部主任段樹民說,學校儘可能充分地、靈活地調動各方資源,為科學家營造良好的研究環境。段樹民認為,腦的高級認知、情感等行為的神經環路和神經生物學機制是腦科學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胡海嵐在該領域有著系統的創新性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看到胡海嵐團隊最近又取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原創成果,由衷為她的團隊感到高興。

據介紹,該項研究受到浙江大學985基金、科技部973項目,中國科學院先導計劃B,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資助。

胡海嵐實驗室

(文 周煒 / 攝影 盧紹慶 / 圖片 課題組)

相關焦點

  • Science:浙大胡海嵐團隊—成功經歷如何重塑大腦
    2017年7月14日上線的《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刊登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指出大腦中存在一條介導「勝利者效應」的神經環路,它決定著: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
  • 浙大胡海嵐團隊《科學》發文:成功正在悄悄改變你的大腦
    很多人也許在生活中體驗過:先前的獲勝經歷,會使之後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這就是所謂「勝利者效應」。浙江大學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以長文形式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勝利者效應」背後的大腦機制,細緻地描畫了動物的行為和經歷與其大腦神經環路之間的深刻關聯。  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胡海嵐研究組利用光遺傳學等方法,實時調控和測試小鼠的社會競爭行為。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獲得國際大獎的浙大胡海嵐團隊到底牛在哪?
    △ 胡海嵐教授頒獎儀式將於2020年7月11日至14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歐洲神經科學年會(FENS)上舉行,由國際腦研究組織主席頒獎。胡海嵐教授屆時將在年會的IBRO-Kemali論壇上發表「從啄序到氯胺酮 – 探析社會行為和情感的神經機制」的獲獎演講。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在同時發表的第二篇題為「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的論文中,胡海嵐團隊進一步探索了導致外側韁核神經元超極化和簇狀放電活動增加的分子機制,揭示了另外一個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鉀離子通道Kir4.1
  • 成果將拯救數億人,獲得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到底牛在哪
    胡海嵐加入浙大,一下提升了浙大在該領域的含金量,也提高了浙大在全球的知名度。胡海嵐主要從事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研究,在這些領域裡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 思政課 | 胡海嵐:亞洲第一人!這位站上世界之巔的中國"女神"科學家,或將拯救全球數億人!
    IBRO評獎委員會,這樣描述胡海嵐的貢獻: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通俗地說,她的貢獻在於在抗抑鬱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為了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此次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為尋找新型抗抑鬱藥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轉化效應以及臨床運用前景不可估量。」浙大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院士介紹,現代社會,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加,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患病人群約有12%-15%,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經歷負面情緒的影響。因此,抑鬱症對於國民的身心影響非常巨大。」 而此次胡海嵐團隊的發現意義重大,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了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以及對於如何使用新療法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認知。
  • 被《人民日報》贊為「實力顏值雙爆表」的女科學家胡海嵐有何成就
    神經科學家稱之為「勝利者效應」。然而,究竟是什麼決定著「勝利者效應」的出現呢?其背後有什麼玄機? 2017年,胡海嵐通過一次次實驗,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的一角:是腦機制問題!當時胡海嵐是用小老鼠來做實驗的。在實驗中,胡海嵐將一隻實力較弱的小鼠豆豆,和另一隻實力更強的小鼠放在一個狹窄的管子裡。
  • 浙大女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獲國際大獎
    在獲獎依據中,評獎委員會寫道:「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於她對系統神經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她在系統神經科學這一進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成果輝煌,建樹卓越,備受矚目,特予此獎。」
  • 我省九三學社社員胡海嵐榮獲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我省九三學社社員胡海嵐榮獲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我省九三學社社員、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中心執行主任、雙腦中心主任胡海嵐榜上有名。 胡海嵐,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獲國際神經科學組織凱默理神經科學獎、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
  • 胡海嵐:深入分子層面,解讀情緒的密碼
    胡海嵐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十年來,她在情緒和社會行為的腦機制等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原創成果,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的論文。
  • 研究成果挽救幾億人,屢獲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牛在哪?
    大學畢業後,她的未來定位變得更加準確了,她要研究人類的情緒--大腦環路的編程,因此她畢業後去申請去了加州大學深造,在這裡,胡海嵐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成為了國際生物頂尖雜誌《科學》、《自然》的特約審稿人,並和她的團隊在同一期刊的時間內在《自然》上面發表了2篇有關神經學的長文,這兩篇文章直接將她的名字打響了。
  • 不得不扒的女神--胡海嵐
    到了高中,斬獲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學生物系。朋友問她生物系畢業以後幹什麼,她笑嘻嘻地回答:「要麼研究細胞搞科研,要麼進醬油廠造醬油。」直到十多年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時,胡海嵐的科研目標開始變得明確——揭開情緒的奧秘,掌控大腦神經環路的「編程」。神經生物學是研究腦的科學。在胡海嵐看來,大腦是自然界最神秘最複雜的結構之一。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7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教授獲得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她是亞洲第一人!
  • 胡海嵐—讓全球三億多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近日,浙江大學一位教授受到關注,她就是獲得IBRO-Kemali國際獎的胡海嵐。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評獎委員會表示: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 " 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 "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
  • 全國三八紅旗手胡海嵐,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李瑩
    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抑鬱症的分子環路機制和社會競爭的神經調控這兩個腦科學前沿方向取得了創造性、系統性的成果。解碼了哺乳動物大腦中「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抑鬱症與韁核的分子聯繫,並解碼了快速抗抑鬱藥物的神經機制,革新了對於抑鬱症這一重大疾病的致病機理的理解,也為其診療提供了全新的靶點和理論框架。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2019年獲第12屆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神經科學國際獎。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2019頂級學術期刊CNS發文盤點!浙大高水平基礎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今年浙大在頂級學術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上的發文情況吧~2019浙大CNS發文一覽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學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約為近五年年均發文數的3倍;非第一單位但有共同通訊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發文5篇;此外
  • 浙大最美教授胡海嵐,研發的藥物可能改變三億人命運,卻落選院士
    今年的兩院院士增選已經落下帷幕,已經89歲高齡的諾獎得主屠呦呦教授和年輕女科學家顏寧作為備受矚目的優秀科研工作者,雙雙未能成功入列;除此之外,剛剛獲得國際腦研究組織頒發的IBRO-Kemali國際獎、被稱為「世界抑鬱症救星」、身為國際神經領域頂尖科研人才、被寄予高期望的浙大最美女神教授胡海嵐也遺憾落選,更是令人深感遺憾。
  • 浙大教授獲腦研究大獎!「K粉」氯胺酮能快速緩解抑鬱症狀
    而近日,刷遍網絡的「浙大教授腦研究」,正是與抑鬱症相關。   在北京時間2019年7月15日, 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Kemali,將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頒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該組織的評獎委員表示,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