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020-12-01 大河報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浙大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明表示,「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為了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此次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為尋找新型抗抑鬱藥物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轉化效應以及臨床運用前景不可估量。」


團隊成員從左至右為:桑康寧博士、楊豔博士、胡海嵐教授、董一言、崔一卉博士和倪哲一

破解神秘的快速抗抑鬱分子

抑鬱症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浙大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院士介紹,現代社會,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加,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患病人群約有12%-15%,抗抑鬱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經歷負面情緒的影響。因此,抑鬱症對於國民的身心影響非常巨大。」

而此次胡海嵐團隊的發現意義重大,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了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以及對於如何使用新療法的探討提供了新的認知。

近日,胡海嵐向澎湃新聞介紹,此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的兩篇文章中,至少三個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的突破:第一,首次揭示了抑鬱症的形成和大腦中的一個反獎賞中心——韁核的簇狀放電方式密切相關,並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鬱機制,即通過阻斷簇狀放電從而釋放對獎賞中心的抑制;第二,針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第三,首次發現膠質細胞調解神經元放電方式的特殊結構——功能關係。

公開數據顯示,國際頂尖的《自然》雜誌的平均拒稿率為93%,且每期只有兩三篇科研長文得以發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胡海嵐教授團隊能夠在同一期連續發表兩篇長文來介紹科研成果,被《自然》雜誌中國區科學總監印格致(Ed Gerstner)評價為「非常罕見,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自然》雜誌評審人也對這一系列重大突破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關於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的發現非常重要、創新,並且具有廣泛的意義」「這篇迷人的論文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據相關人士透露,《自然》雜誌和另一頂級期刊《科學》將為這兩項工作配發評論文章。

「抑鬱症影響著全球至少3.5億人,不僅影響人的勞動能力,同時也是人類自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分析顯示,抑鬱症對於人類健康、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癌症。」印格致(Ed Gerstner)表示,「目前人類對於抑鬱症的了解仍然有限,對於該如何治療抑鬱症還知之甚少。所以,這次發表的論文成果可能會對全球數以百萬人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過去幾十年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抑鬱症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出現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的改變。胡海嵐介紹,當前的抗抑鬱藥物大都基於這一點來提高全腦單胺類遞質的濃度。可是,針對精神類的疾病,尤其是抑鬱症,現有藥物起效的時間往往非常緩慢,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而且只在20~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同時,也會伴有身體不適等副作用,甚至導致病情愈發嚴重。

而可喜的是,近年來,一種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被科學家們發現,並稱之為「整個精神疾病領域近半個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低劑量的氯胺酮會產生快速抗抑鬱的效果,起效時間在一小時以內,並且可以在70%以上的難治性抑鬱症患者中發揮作用。但它是一種麻醉劑,也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由於還未弄清氯胺酮如何快速起到抗抑鬱效果,因此臨床上也還未獲得藥物監管部門的批准。

可以說,了解氯胺酮的起效原因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抑鬱症核心機制的切入點。而此次胡海嵐團隊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就成功地揭開了這一謎團,為未來尋找更安全有效且更快速發揮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帶來了希望。

找到快速抗抑鬱靶點

此次,胡海嵐團隊在《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氯胺酮阻斷外側韁核簇狀放電實現快速抗抑鬱)一文中,首次揭示了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

胡海嵐團隊表示,外側韁核是大腦中海馬體下方一個小小的核團,它是大腦的「反獎勵中樞」,被認為介導了人的大部分負面情緒:恐懼、緊張、焦慮。它與中腦「獎勵中心」的單胺核團相互「拮抗」,左右著我們的情緒。


胡海嵐團隊的研究成果提示了一個新的抑鬱模型

眾所周知,神經元通過放電向下遊發送信息。團隊發現,在抑鬱症小鼠模型當中,韁核神經元的放電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正常小鼠的放電模式是單次放電,而抑鬱症小鼠的呈現出了更多的簇狀放電行為,就像霰彈槍變成了機關槍,密集高效地射出子彈,發送的信息變得非常高效。」胡海嵐說,這种放大的信號強化了外側韁核對「獎勵中心」的抑制,讓小鼠感受不到快樂,產生了抑鬱。

為了證實這一機制,課題組進行了經典的「強迫遊泳」實驗。當小鼠掉入「水池」中,正常小鼠會表現出積極的求生掙扎,而抑鬱症小鼠則表現出「行為絕望」——瞬間放棄,進入懸浮不動的狀態。在另一組「糖水偏好」實驗中,抑鬱小鼠不能象正常小鼠那樣表現出對糖水的偏好,體現了快感的缺失。通過光遺傳學技術,課題組實時誘發小鼠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結果顯示,原本不抑鬱的小鼠瞬時地表現出以上多種典型的抑鬱行為。

這是在抑鬱症領域內首次實現了只改變某個腦區的放電模式,從而誘發抑鬱樣行為。氯胺酮的快速起效的謎團,也在實驗中得以解開。原來,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依賴於大腦中最主要的興奮性遞質穀氨酸受體NMDAR;而氯胺酮,正好是NMDAR的阻斷劑,它的出現,阻斷了NMDAR發揮作用,也就完全阻斷了外側韁核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讓我們能夠重新獲得活力、感知快樂。

「這一系列研究闡明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鬱的全新腦機制——即氯胺酮可以通過阻斷外側韁核的簇狀放電,進而釋放對下遊單胺類獎賞腦區的過度抑制,最終產生快速抗抑鬱的療效。」胡海嵐說。

另外,胡海嵐團隊還在研究中發現了多個嶄新的藥物靶點。

團隊利用腦片電生理和數學建模的方法證明,位於外側韁核的另一個離子通道:T型鈣通道(T-VSCCs)對神經簇狀放電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身或者外側韁核內局部阻斷T-VSCCs,同樣產生了快速的抗抑鬱效果。」胡海嵐說,「這一工作告訴我們,T-VSCCs是一個嶄新的抗抑鬱分子靶點。」

在同時發表的另一篇《自然》論文《Astroglial Kir4.1 in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星形膠質細胞中Kir4.1驅動外側韁核神經元簇狀放電介導抑鬱症發生)中,胡海嵐團隊又揭示了另外一個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的鉀離子通道Kir4.1,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

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是大腦中兩類不同的細胞。膠質細胞包繞於神經元細胞外,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胞外空間。胡海嵐研究團隊發現,當星形膠質細胞中鉀離子通道Kir4.1的高表達時,神經元釋放到胞外空間的離子會被加速清除,導致神經元的超極化,進而誘發簇狀放電。「鉀離子通道的高表達與抑鬱症形成具有因果關係,這是我們發現的大腦中神經元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全新的交互機制」,胡海嵐說。

在這一系列研究中,胡海嵐團隊陸續指出了穀氨酸受體NMDAR、T-VSCCs 、Kir4.1作為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的有效性。「雖然藥物研發的道路很漫長,但是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並且邁出了第一步」。胡海嵐及其團隊還表示,除了新藥的研發,結合目前發現的藥物靶點,現存一些藥品或許也可以通過重新評估和改造,達成「老藥新用」的新思路。


胡海嵐

「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

胡海嵐教授長期從事情感與社會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她先後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美國冷泉港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自2015年5月起任職浙大,雙聘於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和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現為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她在情緒和社會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這一腦科學前沿方向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系統性原創成果。2013年,胡海嵐團隊就曾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大腦外側韁核「失望分子」βCaMKII在抑鬱症中起著關鍵作用。

「其實,回顧一下胡海嵐的科研經歷,從學生時代,她的研究就成績突出且成系統性。回國後,不到10年時間,就在《自然》和《科學》兩本雜誌上刊發了多篇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把胡海嵐引進浙大的段樹民院士說,「這次研究中運用的技術手段和研究角度都相當巧妙。她總是能從原始的現象中找到關鍵的科學問題,並設計出巧妙的實驗,再利用非常有效的技術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

本課題主要由團隊中的博士後崔一卉、楊豔、桑康寧和博士生董一言、倪哲一、馬爽爽在胡海嵐教授的指導下完成。胡海嵐教授笑著介紹自己是「70後」而她帶領的是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

說起這支年輕而富有戰鬥力的團隊碩果纍纍的秘訣,胡海嵐告訴澎湃新聞,離不開的是團隊高效的溝通和默契。

「我們課題組最大的特點就是抓住各種時間在一起頭腦風暴。包括大家每天一起吃中飯、晚飯、一起開組會。因此,團隊在一起溝通的次數和機會是非常多的。在這樣的碰撞中,也就是『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大家的想法常常會共振,有時候就會很意外地產生出一些新的思路。」胡海嵐說,這次課題中的兩三個關鍵點的打通就得益於會議上和同行交流時得到的靈感,幫助團隊把手中的兩個正在平行研究的成果聯繫了起來。「所以我覺得除了在實驗室努力工作以外,交流也是格外重要的。」

「中國的『腦計劃』即將啟動,相信中國的神經科學和基礎研究的春天也即將到來。」段樹民院士表示,「我們非常有信心,我國的神經科學的發展一定會繼續為世界神經科學做出重要的貢獻。」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這一研究成果強調了放電模式的關鍵性,在抑鬱症領域內首次實現了只改變某個腦區的放電模式,就能誘發抑鬱樣行為。   雖然上述研究解釋了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鬱機制,然而氯胺酮作為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在臨床上作為抗抑鬱藥物使用還有很大局限。因此,尋找新型更為安全有效的抗抑鬱靶點意義重大。
  • 浙大女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獲國際大獎
    胡海嵐教授 浙大供圖高中時代就是頂尖學霸胡海嵐,目前是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2008年,她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015年加入浙大。
  • 浙大美女教授因研究抑鬱症獲國際獎:成為亞洲第一人
    從小就讀書好,是別人家的孩子,工作崗位上研究深層次的問題,為祖國和社會做出大貢獻,是大才女。比如,今天編者要介紹的這位,就是浙江大學的一位美女教授,她的名字叫做胡海嵐。就在7月15日,她的對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等腦科學前沿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潛在應用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  近日,包信和領導的科研團隊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沿襲的費託路線,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該研究成果將於美國時間3月4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程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這項成果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 重大突破!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當地時間1月14日,國際醫學頂級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五年平均影響因子33.409)刊發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主要關注一個叫做杏仁核的腦區。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重要突破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突破。製圖:石千惠、梁琰這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11月19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據介紹,抑鬱症是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負擔。目前臨床常用的抗抑鬱藥物起效緩慢,且只對60%~70%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有效,有近20%~30%的抑鬱症屬於「難治性抑鬱」。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針對經典的FT機理,一般認為產物的鏈增長服從聚合機理,即產物選擇性近似遵循Amderson-Schulz-Flory(ASF)分布,不同的鏈增長因子(α)數值對應不同的產物分布。目前,FTO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烯烴選擇性的提高及產物分布的有效控制。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15位浙大人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長期從事飛機高可靠液壓系統、高效剎車和負載模擬器等方面研究,解決飛機控制與著陸重大安全及試驗瓶頸問題,成功應用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教育部自然一等獎1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成果獎4項,發明專利59項,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2本,入選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
  • 《自然-通訊》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團隊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研究...
    11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馮光教授團隊關於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加鹽提高含水離子液體電化學窗口」(Adding salt to expand voltage window of humid ionic liquids)。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繼3篇《科學》後 浙大團隊今年又添1篇《自然》
    但浙大袁輝球團隊不願意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性。從之前多年的研究經驗出發,袁輝球認為鐵磁體還是有可能存在量子臨界點的,但是怎麼證明呢?在仔細分析了同行們的研究過程後,研究人員決定從合適的材料體系入手。CeRh6Ge4的晶體結構及鐵磁性質經過近10年的摸索,袁輝球團隊在嘗試了多種材料體系後,最近在重費米子材料CeRh6Ge4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不斷優化樣品製備條件,合成了高質量的單晶樣品,再通過壓力的調控,發現該體系中存在鐵磁量子臨界點!
  • 屠呦呦團隊宣布重大創新突破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 研究成果挽救幾億人,屢獲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牛在哪?
    大學畢業後,她的未來定位變得更加準確了,她要研究人類的情緒--大腦環路的編程,因此她畢業後去申請去了加州大學深造,在這裡,胡海嵐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成為了國際生物頂尖雜誌《科學》、《自然》的特約審稿人,並和她的團隊在同一期刊的時間內在《自然》上面發表了2篇有關神經學的長文,這兩篇文章直接將她的名字打響了。
  •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通訊員 張 強)4月16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在單根超長碳納米管上沉積二氧化鈦納米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