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很多優秀留學生在國外留學,他們大部分的人被國外優厚的條件所吸引,選擇學有所成之後,在外國工作、生活。然而同樣也有一批人在學有所成之後,寧可國外豐厚的待遇,也要選擇的回國發展。因為這些人心裡裝著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他們願意用自己的學識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
提起這部分回國的學子,有名的不計其數,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學子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聊一下其中的女中豪傑,胡海嵐。
胡海嵐,女,出生於1973年,浙江省東陽市人,雖然年僅46歲,但已經是我國神經學方向科學領軍人物。在科研能力方面,雖說是女子,但比起男同胞來毫不遜色。自進入神經學領域以來,在科研方面,獲得的各類獎項不計其數。
這其中最讓人稱讚的獎項是IBRO-Kemali國際獎,IBRO-Kemali國際獎是國際腦研究組織基金會設立的一個獎項。該獎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屬於數一數二的權威獎項,並且這個獎項兩年才評選一次,而且一次只獎一位,還要求獲獎者年齡必須在45歲以下。而胡海嵐是活的這個獎項的第一個亞洲人,被稱為「亞洲第一人」一點也不過分。獲得獎項的科研成果主要在抑鬱症的研究方面,這方面研究的突破為全球3.5億抑鬱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初中和大學,胡海嵐一直是別人口中的鄰居家的孩子,那個成績一直是第一名的孩子。並且胡海嵐的興趣和愛好跟其他女生不同,她對物理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不像其他女生對物理敬而遠之。她的物理成績同樣一直名列前茅,還曾獲得了全國物理奧賽一等獎,這個獎項含金量十足。高考之後,北大給她伸出了橄欖枝,於是胡海嵐進入北京大學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活。
以優異的成績從北大畢業之後,和眾多北大學子的選擇一樣,胡海嵐來到了美國。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學習,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胡海嵐到了美國,依然掩蓋不了她身上耀眼的光芒。她2002年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之後,胡海嵐在美國進行了一段時間工作之後,成為美國的「中產階級」,工資待遇豐厚,豪車洋房應有盡有。
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胡海嵐應該留在美國發展,不會在回國了。
但是事情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2008年,也就是北京成功舉行奧運會的那一年。胡海嵐毅然決然放棄了在美國一切豐厚待遇,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祖國之後,她首先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下屬神經科研究所,並擔任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小組組長。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浙江,進入浙江大學,被浙江大學醫學院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身兼高級研究員、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等職務。用自己的學識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天道酬勤,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胡海嵐和她的團隊在抑制抑鬱症研究的方向終於有了重大突破,她們發表的兩篇論文被譽為突破了世界性的難題。
胡海嵐,在我看來,真是留學生回國發展的典範,雖然說外國豐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環境讓很多留學生選擇待在了異國他鄉,但是,我堅信有一天,隨著祖國經濟的發展,這些留學生將不再留戀外國的待遇和環境,學成之後,立即回國,因為那時我國的科研人員待遇、和科研環境已經強過其他國家。我堅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