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自古就有禮賢下士的優良傳統,所謂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外形勢都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建設新中國,改變中國貧弱的國際形象。我國領導人向全世界的華人發出號召,希望能團結一心一起渡過難關。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那些在外留學的高端技術人才,其中就有錢學森、楊振寧這些的大師級別的人物不辭艱辛回到祖國,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這其中有一位人才很是特殊,他被譽為是中國遺傳學之父,也曾冒著生命危險返回祖國,最後卻選擇離開中國,再次回到美國,在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李景均學成後經歷艱辛回到國
1912年李景均出生在一個富商之家,他的父親曾經在傳教士辦的學校讀書,因此對兒子的教育很重視,不僅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接觸西方先進科技。20歲的時候,李景均考取南京金陵大學,就讀於農學院。大學畢業後,李景均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美國深造,進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育種以及遺傳。
從這裡開始,李景均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接觸到了群體遺傳學並決定以此作為研究方向。拿到博士學位後,李景均去芝加哥大學上了一個夏季的數學和概率論課程。因此和自己的妻子結緣。
李景均的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他想到自己的祖國。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戰火之中,可是這也無法阻擋李景均要回國的心。彼時美國回中國最快的交通方式是坐輪船,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安全,李景均選擇了前往上海的輪船,原本三周就可以抵達上海,然而在路上遇到了伏擊,太平洋水下的日軍潛艇不斷的攻擊迫使輪船只能改變航向,花費了51天才在香港停靠。
到達香港後還沒來得及調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偷襲香港,李景均被困在香港近兩個月,生活十分窘迫,天天都處於飢餓之中。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才順利離開香港來到廣西。
回到大陸的李景均先後在廣西大學和金陵大學任教,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受邀去北京大學擔任導師。當時的李景均才34歲,是北京大學當時最年輕的一位系主任。在工作崗位上他表現得異常優異,1948年,李景均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
受人排擠,無奈離國出走
1949年9月,北大、清華、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原本李景均是最有資格任教的,但當時的教務委員會主任樂天宇認為李景均目前教授的《遺傳學》、《田間設計》和《生物統計》這三門學科是偽科學,唯心的,和馬克思主義相違背,就取締這三門科,且要求李景均辭掉系主任的職務。
同時李景均在受到了學術上的攻擊,隨著對摩爾根學派的詆毀攻擊越發激烈,對個人的打擊也越發嚴重。對李景均的職責是從來沒有接觸過進步思想,是腐朽落後的人,對其著作和獲得的成就全部推翻。
對此,李景均只是淡然處之,冷靜地辭掉了系主任,並向上級申請希望可以為新中國科教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樂天宇卻咬定李景均對新中國無用,多方阻撓,使得李景均在生活和事業上都陷入困境。
在報國無門的時候,李景均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當初是為報效祖國,才靠著一腔熱血回來的,即便遭遇戰火,敵人仇視,愛子夭折都沒有改變過想法。而如今他卻迷茫了,最後擋住自己腳步的居然是自己的同胞。李景均思考再三,祖國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他決定回到美國。
1950年,李景均先是來到香港暫居一年,之後便舉家遷往美國。在美國李景均受到遺傳學家的高度重視。1976年,李景均受聘於美國國會控制杭廷頓病專家委員會,1998年李景均榮獲美國人類遺傳學會頒發的傑出教育獎。
李景均先生一生的成果是不容置疑的,李景均離國出走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迫於無奈,那個年代有些事情不好論斷,誰是誰非只能交給時間。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