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高科技人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如果說一個國家的發展脫離了技術人才的支持的話,那麼其發展道路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曾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我國就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下,這時,許多熱愛祖國的人才就在這個時候紛紛回到了中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他們有些人放棄了大好的前景,有些人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目的就是幫助中國獲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
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李景均,他出生於1912年。由於李景均的家庭條件較好,因此,他自幼就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教育。在1932年的時候,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當時著名的金陵大學,開始對農業進行專門學習,此時,李景均也希望自己能夠在農業領域內開創一番事業。在從金陵大學畢業後,他遠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繼續學習有關農業的知識。在其攻讀博士期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群體遺傳學。1940年,李景均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來說的話,在其畢業後,一定可以得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但是,李景均卻始終心繫著仍處於戰火之中的祖國,當時,他在與妻子完婚後,就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美國安穩的生活,坐上了駛向中國的輪船。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他們所乘坐的這艘輪船隻需要三周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上海,然而,由於輪船一路上要躲避日軍潛艇的攻擊,因此,在幾番波折、最終航行了51天後,他們才順利到達了香港九龍。而就在到達香港的兩天後,太平洋戰爭從此爆發。
即使當時的條件如此艱難,李景均也始終沒有放棄對祖國的嚮往。後來,他先後在廣西大學和金陵大學任教,在這一階段內,由於國內形式混亂,因此,他的兒子也不幸去世。但即便如此,李景均也始終堅持著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也被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任教。
任教期間,李景均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後來,他也成為了當時北大內最年輕的系主任。在1948年的時候,李景均在發表了《群體遺傳學導論》後,其中國遺傳學之父的地位也隨即奠定。新中國成立後,由北大、清華、華北大學三家學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的北京農業大學也隨即成立,而李景均也來到了這裡繼續任教。
然而,在當時中國社會的遺傳學領域內,一場浩劫卻悄然而至。那個時候,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備受打擊,校務委員會的主任樂天宇也堅持著新派遺傳學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孟德爾學說的李景均就成為了眾人的批判對象。1949年7月後,李景均的一些翻譯著作就成為了新派遺傳學家們批判的對象。
不僅如此,由於李景均是從美國回到中國的,因此,在那些反對他的人看來,李景均也沒有接受過「先進思想」的薰陶。這樣一來,本是學術領域內的爭論就逐漸演變成了政治問題。這時,李景均感覺自己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在幾番斟酌後,在1950年3月,他也終於下定決心、出走美國。
對於李景均這樣一個愛國的科學家來說,出走美國的決定也會讓其內心感到無比煎熬,但是,正是因為他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釋放,這才使得他最終心灰意冷,離開自己熱愛的祖國。後來,他在美國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在2003年時,這位優秀的農業人才也離開了人世。
從李景均的故事中就能感受到,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科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沒有當初的政治鬧劇的話,或許我國的農業發展也將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