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2020-09-05 袁鋮濤

對於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高科技人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如果說一個國家的發展脫離了技術人才的支持的話,那麼其發展道路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曾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我國就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下,這時,許多熱愛祖國的人才就在這個時候紛紛回到了中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他們有些人放棄了大好的前景,有些人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目的就是幫助中國獲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他又為什麼會在回國之後又一次離開祖國呢?

正文

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就是李景均,他出生於1912年。由於李景均的家庭條件較好,因此,他自幼就接受到了較為先進的教育。在1932年的時候,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當時著名的金陵大學,開始對農業進行專門學習,此時,李景均也希望自己能夠在農業領域內開創一番事業。在從金陵大學畢業後,他遠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繼續學習有關農業的知識。在其攻讀博士期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群體遺傳學。1940年,李景均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來說的話,在其畢業後,一定可以得到一份穩定、高薪的工作。

但是,李景均卻始終心繫著仍處於戰火之中的祖國,當時,他在與妻子完婚後,就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美國安穩的生活,坐上了駛向中國的輪船。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他們所乘坐的這艘輪船隻需要三周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上海,然而,由於輪船一路上要躲避日軍潛艇的攻擊,因此,在幾番波折、最終航行了51天後,他們才順利到達了香港九龍。而就在到達香港的兩天後,太平洋戰爭從此爆發。

即使當時的條件如此艱難,李景均也始終沒有放棄對祖國的嚮往。後來,他先後在廣西大學和金陵大學任教,在這一階段內,由於國內形式混亂,因此,他的兒子也不幸去世。但即便如此,李景均也始終堅持著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也被邀請到了北京大學任教。

任教期間,李景均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後來,他也成為了當時北大內最年輕的系主任。在1948年的時候,李景均在發表了《群體遺傳學導論》後,其中國遺傳學之父的地位也隨即奠定。新中國成立後,由北大、清華、華北大學三家學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的北京農業大學也隨即成立,而李景均也來到了這裡繼續任教。

然而,在當時中國社會的遺傳學領域內,一場浩劫卻悄然而至。那個時候,傳統的孟德爾遺傳學備受打擊,校務委員會的主任樂天宇也堅持著新派遺傳學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孟德爾學說的李景均就成為了眾人的批判對象。1949年7月後,李景均的一些翻譯著作就成為了新派遺傳學家們批判的對象。

不僅如此,由於李景均是從美國回到中國的,因此,在那些反對他的人看來,李景均也沒有接受過「先進思想」的薰陶。這樣一來,本是學術領域內的爭論就逐漸演變成了政治問題。這時,李景均感覺自己空有一腔熱情,卻報國無門。在幾番斟酌後,在1950年3月,他也終於下定決心、出走美國。

結語

對於李景均這樣一個愛國的科學家來說,出走美國的決定也會讓其內心感到無比煎熬,但是,正是因為他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釋放,這才使得他最終心灰意冷,離開自己熱愛的祖國。後來,他在美國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在2003年時,這位優秀的農業人才也離開了人世。

從李景均的故事中就能感受到,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科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沒有當初的政治鬧劇的話,或許我國的農業發展也將更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什麼又出走美國?
    曾經,在新中國剛剛成立後,我國就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下,這時,許多熱愛祖國的人才就在這個時候紛紛回到了中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他們有些人放棄了大好的前景,有些人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目的就是幫助中國獲得更加美好的未來。然而,有一位中國遺傳學之父,在建國之前曾在九死一生的狀況下回國效力,而後,他卻又心灰意冷、出走美國。那麼,這位遺傳學之父是誰?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有這麼一個人,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回到中國時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在中國的生活,轉而離開美國。所以,這位中國的遺傳學之父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這位中國人,被稱為遺傳學之父,正是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那時的中國社會,能受過比較系統教育的人,一般都有比較富裕的家境,李景自然也不例外。
  • 中國遺傳學之父,曾九死一生回國效力,卻因受排擠被迫返回美國
    在眾多的高端人才中,有這樣一位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的人,他曾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回到中國,然而,最終他卻又一次放棄了中國的生活,轉而出走美國。那麼,在這位中國遺傳學之父的身上,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曲折經歷呢?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早年排除萬難回國效力,最終為何又出走美國
    他曾經是北大最年輕的系主任,一手編寫《群體遺傳學導論》的影響了整整一代遺傳學家;他早年排除萬難回到中國,中年卻出走美國,惹得中國高層震怒;他更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他就是世界著名的危難重重 報國心未減生於1912年的李景均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農藝,並開始學習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設計分析等課程,開始了他與遺傳學不可分割的一生。
  • 被蘇聯偽科學逼走的「中國遺傳學之父」不畏困苦回國心如死灰出走
    但他卻一再地遭到學術上的迫害,最後落得報國無門,不得不離開中國的境地。他就是那位曾經冒著戰火回到祖國懷抱的「中國遺傳學之父」——李景均。一等到學業完成後,他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快活日子,帶著妻子坐船回國。他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正當李景均在國際遺傳學界初露鋒芒之時,自1949年秋,中國遺傳學正開始遭遇一場大災難。
  • 遺傳學天才冒死回國效力,為何又返回美國,在美國大放光彩
    這其中有一位人才很是特殊,他被譽為是中國遺傳學之父,也曾冒著生命危險返回祖國,最後卻選擇離開中國,再次回到美國,在他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李景均學成後經歷艱辛回到國1912年李景均出生在一個富商之家,他的父親曾經在傳教士辦的學校讀書,因此對兒子的教育很重視,不僅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接觸西方先進科技。
  • 中國遺傳學之父,國家困難時毅然回國做貢獻,最終為何出走美國?
    因為家庭環境很好,李景均從小就接受了先進的教育,並在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開始學習農業,之後他又遠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而在繼續學習的期間,他確定了自己未來要走的道路,那就是群體遺傳學。1940年,順利在康奈爾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李景均,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在美國留下來,而是選擇回到了正是戰亂時候的祖國。
  • 他是中國遺傳學之父,為祖國發展毅然歸國,為何最後還是出走美國
    在李景均先生得到博士學位的第二年,他與一位名叫克拉拉的美籍華人結婚,但由於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之下,中國人民也飽受日軍那慘無人道的傷害,於是他立刻帶上妻子踏上了回國的道路,而這一走,便意味著他放棄了原本能夠輕易得到的舒適生活。
  • 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為報國從美國回來,後又被逼離國出走
    李景均,1912年出生於天津,是中國著名的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亦被人稱為「人類遺傳學的開拓者」。他於1932年考入當時著名的金陵大學農學院,志願在農學方面開創一番事業,後來因為需要,他於1936年畢業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1940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 科學家為了回國街頭乞討,後來卻因受排擠被迫返回美國,令人惋惜
    眾多想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紛紛選擇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效力。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至今他仍被譽為氫彈之父,備受國人尊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像錢學森這樣。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為了回到祖國,差點餓死在路上。卻一腔熱血被排擠打壓澆滅,黯然去了美國,他就是李景均。
  • 科學家為了回國街頭乞討,後來卻因才識過人受盡排擠,被迫又去了美國
    眾多想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紛紛選擇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效力。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至今他仍被譽為氫彈之父,備受國人尊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像錢學森這樣。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為了回到祖國,差點餓死在路上。卻一腔熱血被排擠打壓澆滅,黯然去了美國,他就是李景均。1941年,李景均剛剛獲得了康奈爾大學遺傳學為博士學位。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國家。
  • 曾經的北大數學天才,回國任教六年後出走,離開時三句話耐人尋味
    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歷後,許晨陽毅然決定回國發展,當時他在美國數學界已經小有名氣,還為回國發展拒絕了美國多所大學的邀請,最終選擇進入他的母校北大任教。當時,網友們對許晨陽的讚美可是滔滔不絕,但沒想到的是時隔六年之後,許晨陽選擇「出走」美國。對於這一點,自然是又掀起了網絡討論風波,當初誇讚的「許天才」、「許愛國」等等稱號,在一夕之間全部都被負面評價取代。
  • 李景均在國家困難時毅然回國,最終又出走美國,背後有什麼苦衷?
    他們願意用自己的所學所用,來幫助中國逃離眼前的困境,讓百廢成為百興。其中,被譽為「人類遺傳學的開拓者」的李景均老先生,就是讓中國實現百興道路上的重要高科技人才之一。李景均出生於中國天津的一個富商之家。良好的家境也賦予了李景均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 北大數學天才,回國發展後出走美國,獲得榮譽大獎,出走原因揭曉
    比如: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拉馬努金獎、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 許晨陽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在如此年輕的年紀就獲得諸多殊榮的著名中國數學家,讓人欽佩。
  • 那個在美國當科學家的中國人,當年公費留學,卻一生為美國效力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留學在海外的科學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衝破重重阻撓,最終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比如我們熟知是錢學森、鄧稼先、梁思禮等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他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秉持科技報國的理想回國,放棄了在海外的優越條件。
  • 在美國被限制5年自由,他的回國讓中國原子彈,飛彈發射提前20年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認為「錢學森無論放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 「我寧可把他槍斃了,也不能讓他回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美正是敵對時期,美國人意識到放錢學森回到中國,這對美國會造成很大的威脅。果不其然,回國旅途並不順利,美國海關扣留了他回國時所有的行李物品,後來甚至遭到聯邦調查局的非法扣押。得益於錢學森在美國的校友、老師們,它才重得自由。
  • 中國頂級女科學家,手握15項專利,拒絕美國高薪執意回國效力
    她即使手握15項專利,國家需要之時,她仍然拒絕美國高薪挽留,執意回國效力。初出茅廬的女學霸林媛是一個長相清秀的女性,一頭清爽的短髮給柔和的面部增添了幾分英氣。她出生在廣西桂林,一個孕育人傑地靈的神聖之地。
  • 他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2019年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國效力
    許晨陽雖然,許晨陽曾於2012年回國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可惜的是他為國效力6年後,在2018年又出走美國。其實,2012年回國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還有劉若川。而劉若川至今一直在為國家發展努力工作,他還在2019年9月20日,榮獲了「科學探索獎」,這也是對他成績的肯定。可喜可賀的是,就在劉若川獲獎前的一個月,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又迎來了繼許晨陽、劉若川之後的第三位北大數學「黃金一代」,他就是2001屆的肖梁。
  • 他是北大數學「黃金一代」,2019年結束美國的工作,回國效力
    不過,唯一感到遺憾的是,他們都在美國搞科研。 雖然,許晨陽曾於2012年回國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可惜的是他為國效力6年後,在2018年又出走美國。其實,2012年回國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還有劉若川。
  • 擁有15項的專利的她,婉拒美國公司的高薪,在汶川地震時回國效力
    的民族大義;今有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的錢學森,面對祖國的呼喚,突破重重險阻毅然回國,堅守初心:「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現如今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騰飛發展,離不開一代代人持守的中國心。他們舍小義取大義,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一直激勵著我們。繼往開來,林媛也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