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80年代,我國百廢待興。眾多想要為國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紛紛選擇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效力。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錢學森,至今他仍被譽為氫彈之父,備受國人尊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像錢學森這樣。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為了回到祖國,差點餓死在路上。卻一腔熱血被排擠打壓澆滅,黯然去了美國,他就是李景均。
1941年,李景均剛剛獲得了康奈爾大學遺傳學為博士學位。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國家。於是他放棄了美國待遇優厚的工作,和夫人一起乘上了從美國開往中國上海的遊輪。然而當時上海剛剛淪陷,遊輪無法靠岸,最終被迫繞道香港。但沒想到上岸不久。珍珠港事變就發生了,日軍佔領了香港。
在香港人生地不熟的李景均夫婦很快便花光了身上的現金,動亂年代,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就這樣陷入了饑寒交迫的窘境。在被困香港的兩個月時間內,這對夫婦街頭乞討,差點兒餓死。還好,李景均後來終於聯繫到了一位老朋友幫助了他們,並輾轉送他們回到了廣西桂林安頓。然而,動亂年代,何處都不是淨土。在戰火紛飛中,李景均夫婦輾轉各地躲避戰火,就連親生孩子也因患上疾病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而夭折了。
一直到1946年李景均的境況才好了一些—他被北京大學聘用作為農學系主任兼試驗場廠長。也就是在這期間,李景軍寫下了傳世佳作《群體遺傳學》, 這本書在幾十年後都是遺傳學裡的領航標!然而,在當時,國內遺傳學非常冷門,大家都信奉蘇聯科學家的學術,因此對李景均的想法嗤之以鼻,更沒有人認識到這本書的重要性。
李景均為了維護科學的嚴謹性,和很多學者產生了矛盾,不但他的學說被否定,甚至有人針對他曾在美國留學這件事情進行攻擊。為了回國,李景均不但忍受過饑寒交迫還失去了幼子。如今又被群起而攻之。在這種心寒意冷的情況下,他選擇回到美國。而美國的匹茲堡大學接受了他,在過後的幾十年,美國遺傳學界一直對李景均推崇備至,甚至推選他當選美國人類遺傳學會的主席。
中國因為偏見和排擠,失去了一位在遺傳學領域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師,雖然現在他被譽為中國遺傳學之父,但是李景均恐怕也不會在乎這些吧?當年的他一心報國,最後卻遠走他鄉。這其中的悲憤和苦難又有誰能夠感同身受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