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語
一個國家的發展在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
尤其是進入到當今社會,人才成為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源,聚集的人才越多,那麼能夠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大。
作為世界大國,中國人的數量多,誕生的人才也不少。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人才的流失也很嚴重,不少人才都投身去了發達國家,比如顏寧、許晨陽等等。
其中就有一位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在北大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到美國深造之後就一去不返,甚至最艱難的時期靠刷盤子、打零工度日。
在面對回國唾手可得的教授身份,他依然堅持留在美國。
他就是張益唐。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執著於留在美國呢?
實至名歸的數學天才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高知家庭。
張益唐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政府文員,這樣的家庭背景也為張益唐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基礎。
小時候的張益唐熱愛讀書,通過閱讀《十萬個為什麼》,他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那就是數學。
正是憑藉興趣和天分,以及努力學習的精神,在恢復高考之後,張益唐順利考入北京大學。
如果你認為張益唐是一位只會讀書、痴迷一項學科的「怪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張益唐不僅學習好,而且還熱愛文學、熱愛古典音樂,還喜歡遊泳健身。
張益唐在高手如雲的北京大學,依然無愧於數學天才之名。
在北大,張益唐是同學眼中真正的「學神」。
而他之所以能夠擁有這樣的名氣也很簡單,作為數學系的常年第一名,他的分數經常是遠遠超過第二名。
張益唐對數字有著敏銳的嗅覺,只要和數字相關的東西,比如同學的生日,他都能夠過目不忘,到了第二年依然清晰記得。
張益唐的天賦也贏得了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的認可,親自為張益唐指點,指明了他未來的發展之路。
那就是由數論轉到代數幾何方向,為以後的突破打下基礎。
在北大期間,張益唐完成了自己本科、碩士研究生的學習,他的生活可以稱之為一帆風順,同學敬佩、老師欣賞。
然而不經歷磨難的人生,終究難以取得大的突破。
張益唐的人生磨難發生在出國留學。
出國後寧肯端盤子也不回國
為了繼續提高自己,張益唐來到美國的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從著名的代數方面的大師莫宗堅。
在代數幾何領域,有一個難題就是雅可比猜想,在1939年被雅可比提出後,就一直沒有人攻克。
而正是這樣一個困擾了數學界幾十年的難題,張益唐將其當成自己博士期間的攻堅項目,難度可想而知。
正常博士需要五年時間才能讀完,更不用說將博士畢業論文定位在研究這麼難的一個難題。
可是在僅僅讀了兩年的時間,張益唐就宣布自己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這也就意味著,他兩年就可以博士畢業,並且最重要的是,兩年的時間他就攻克了困擾了數學界幾十年的難題。
難道真的如此順遂嗎?
自然不是!
張益唐的論文是建立在導師莫宗堅的部分研究成果之上,然而莫宗堅的成果被其他數學家找到漏洞,存在沒有經過證明的內容。
這樣也就導致張益唐的論文存在不可信度,攻克雅可比猜想自然也就「站不住」。
張益唐的導師莫宗堅聲稱自己的研究沒有問題,反而是張益唐的論文存在十幾處漏洞。
一時間,師生反目,這樣導致的結果也很明顯。
張益唐的博士被延期了7年才畢業。
好不容易畢業的張益唐,卻面臨一個難以在美國立足的難題。
在美國,如果沒有導師的推薦信,那麼很難找到一份科研院所的工作。
進不了大學,張益唐只能去做一些沒有太大技術含量的工作維持生計,比如端盤子、打零工等等。
在此期間,張益唐曾經的導師丁石孫已經成為北大的校長,面對張益唐如今的窘態,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邀請張益唐回國當教授。
然而張益唐卻拒絕了自己導師的邀請。
我寧願在國外端盤子,也不會回國!
張益唐之所以堅持留在美國過苦日子也不回國,自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很多人指責他崇洋媚外,其實並非如此。
對於一個學術人而言,尤其是張益唐這樣對數學研究痴迷的人,在他心裡,更想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學術研究,不斷突破那些難題。
而美國的學術環境適合他去做科研,哪怕一時的不順,並不能阻止他對數學的追求。
一如同樣的北大數學天才的許晨陽,當初回國又返回美國,其實都是對學術的追求,相比較他人的評價,他們更在乎能夠攫取數學難題上的桂冠。
苦心人,天不負
1999年,機緣巧合之下,張益唐成為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一個臨時講師。
重返校園,張益唐十分感恩,在大學,才能夠接觸到前沿、深層次的知識。
這就足夠了!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張益唐似乎成為了一個平凡的人,沒有什麼突出成果出現。
直到2013年,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並且向著名的數學期刊《數學年刊》中投稿,在孿生素數猜想取得重大突破。
張益唐的成果被《自然》稱為「裡程碑式的突破」。
張益唐在蟄伏的這十幾年裡,並沒有放棄對數學的研究,他踏下心來鑽研難題,發揮自身的優勢,終於得以突破,攻克了難題。
從到美國21年的時間裡,與導師發生矛盾、遲遲不能畢業;沒有推薦信,為了生計,一個博士淪落到刷盤子;擔任十幾年的講師。
張益唐在美國的經歷可謂坎坷,可是他依然會堅持留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在自由的學術環境裡,踏實做研究。
面對這樣的選擇,很多人無法理解,真的有必要嗎?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張益唐就是典型的科研學者,在他心裡,更想的是有條件去全身心地攻克自己的難題。
如今的他成為山東大學潘承洞數學研究所所長,回國做貢獻!
當初的不回國,其實僅僅是為了能夠在數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如今的回國,他是想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國家做貢獻,培養更多數學人才。
這樣的人,不該被指責。
當下國內的科研環境也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才也會回國。
滿懷期待,未來可期!
本文內容【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和分享,請勿抄襲或搬運,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