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困難時,如果嚇得兩腿發軟,一心想要逃跑,就真的會輸得很慘,相反,如果你敢於對困難說有種你就放馬過來,勇敢的面對,受到的傷害反而會減少,打架也好,生病也好,無論什麼事,畏畏縮縮的,就輸定了。」 ——伊坂幸太郎《再見,黑鳥》
我們祖國的近代史 ,是一部抗爭史,也是一部屈辱史,在那個令人疑惑的年代,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戰士,用盡了自己的心血,最終才造就了一般不不朽的英雄史詩,正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如此坎坷,回首當年的時候,我們才有更多的理由和權力去回味、去回顧那些曾經的屈辱,再來幾年今日的光榮。
少年勵精圖治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市。
與其他家庭比起來,他的的確確算得上是幸運,因為他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中雖然算不上是富裕,但是絕不貧窮,家中是小康家庭,由於父母本身接受過較高水平的文化素質修養,因此,張益唐的教育也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重心。
儘管當時所處的年代十分動亂,但是因為張益唐父母對於教育的重視,所以,他的功課是一點都要沒有落下。父母對於張益唐的教育十分的嚴苛,再加上張益唐的數學天賦極高,恢復高考後,張益唐立刻就去參加了考試,並且成功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
本以為在人才濟濟的北京大學中,張益唐的才華,也就算不了什麼,沒想到,越是在人才環繞的環境中,張益唐的鬥志倒被激發的越高,他本來就對數字十分敏感,很多數學題目幾乎都不用想像,就能夠迎刃而解,因此,數學對於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即使在當時的北大數學系,他依舊是大名鼎鼎的尖子生,老師們都對他報以最殷切的期望,北大數學系的主任丁石孫還曾經斷言:「只要他願意,張益唐以後必定是國之棟梁!」
他的確也是個實打實的天才,在北大的學習生涯中,他十分輕鬆地從本科畢業後,又接二連三地考取了碩士的畢業證。與此同時,他也開始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衝刺,而這個計劃顯然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去往美國留學。
在美國留學的兩年間,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習計劃。1939年,數學家雅克比提出了雅克比猜想,張益唐立即將攻克雅克比猜想當作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僅僅兩年時間,張益唐就成功將這個猜想攻克,雖然有導師莫宗堅指導的功勞在一邊輔助,但是他本人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也是無法否定的。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張益唐的前程已經十分明了,一定是繁花似錦的時候,意想不到的變故卻發生了——如此優秀的張益唐,卻因為和導師莫宗堅之間的爭執被針對,無法順利地拿到導師的推薦信,博士畢業生涯遙遙無期。
舉步維艱的生涯
在美國,對於每一個留學博士生來說,導師的推薦信,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和導師莫宗堅學術理念的不同,張益唐並未如願以償的拿到莫宗堅的推薦信,他在美國的留學生涯就像是不受到認可一般,變得更加的困難,因為在當時,一般情況下,導師都不會無故扣押學生的推薦信,如果扣押了,那麼一定是因為學生有什麼很嚴重的學術錯誤,但是張益唐卻因為私人恩怨,莫名其妙的被針對了。
他不是一個服軟的人,一方面,他開始為自己的畢業四處奔走,另外一方面,他繼續研究自己想要的數學理論。但是很快,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美國的消費水平實在是太高,本來是公費留學的他現在與導師決裂,那麼他的生活費應該從哪裡來呢?
沒有辦法,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張益唐開始四處打工,但是沒有人願意任用一個看似瘦弱的華人留學生,他只好放棄自己博士生的身份,去美國的一間餐館刷盤子來勉強賺取一點點錢財。
周圍人紛紛為他惋惜,當年張益唐在北大的恩師聽說此事,高薪邀請他回到北大擔任數學系 的教授,但是張益唐卻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在美國的研究生涯還未結束,即使在美國刷盤子也要繼續研究下去。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才會使得這個高材生寧願到美國刷盤子洗碗,也不願意繼續回到中國擔任教授呢?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張益唐的理念中,數學研究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重要,然而在這種環境和時代背景下,美國無疑是更加適合做數學研究的環境。
好在張益唐的堅持很快就看到了效果,在2013年,張益唐順利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並且獲得了2014年數論獎。
至此張益唐的人生,終於迎來了全新的開始。
小結:
張益唐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這樣鮮花錦簇,高朋滿座的情況,完完全全是因為他自己有著一股精氣神,才能夠完成這樣的逆襲,年少時,他也曾經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天賦卓絕,老師看重,家長寄託,甚至於他的家庭環境和先天環境,都是得天獨厚的,這樣的情況下,他卻沒有感到驕傲和自滿,反而在學習的路上一路狂奔,朝著自己的理想一去不返,這是很難得的事情。
另一方面,即使在他人生的低谷期,他也沒有受到回國后豐厚酬勞的誘惑,而去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和生涯,而是選擇始終堅定地站在學術理論這邊,為了自己的數學事業而去奮鬥終生,即使代價是從未受過委屈的他要獨自在異國他鄉漂泊,即使代價是要花上比之前多上幾乎一倍的時間才能夠拿到那張博士證書,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