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才子,並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美國名校深造。在美國期間,他當過外賣小哥,當過收銀員,端過盤子。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證明了自己。
他是數學界一個沉默了30年的風雲人物。2013年,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出版後,突破了一個世紀難題,讓他聲名大振,可是這個代價實在太大。
為數學而生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從小張益唐就跟別人不同,別人作業寫完之後,就會出去玩,要麼就是去遊樂園,要麼就是去跟別的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打籃球等等。可是張益唐卻沒有別的興趣愛好,他只對數學特別感興趣。
9歲的時候張益唐就開始研究勾股定理。上學期間,他的數學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連數學老師都稱他為神童。然而隨著十年特殊時期的到來,張益唐沒能進入大學學習。
張益唐十分傷心,因為他知道,他只有考到中國最頂尖的大學北京大學去學習,才能知道更多的關於數學的知識,也只有在北京大學,才能有更廣闊的天地,讓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讓自己展翅飛翔。
為了離夢想更進一步,張益唐去北京建築工地當了一名工人,在當工人期間,張益唐跟平時一樣,一有閒暇時間就回去研究數學。似乎張益唐是為了數學而生的,工友們都說他很無聊,是個書痴。
赴美國求學之路
後來恢復高考,張益唐參加了此次的高考。第一次,張益唐沒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第二次,張益唐以優秀的成績考到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在大學期間,張益唐的數學突飛猛進,也展現了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賦,成為了數學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才子。
易建聯曾說過:真正的天賦是你有多少熱愛和付出,還有堅持。後來他又在北京大學繼續攻讀了碩士,順利地完成了碩士所有的課程,獲得了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認為,應該培養一批對祖國有用的實用型人才。後來就想到了張益唐,希望他可以繼續去美國深造。
張益唐答應了,去世界名校讀書,而且是公費,何樂而不為呢。1985年張益唐踏上了去往美國求學的徵程。他來到了世界頂尖的學府——普度大學,這所學校是世界名校,培養出了無數的人才。我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火箭專家梁思禮、熱能工程專家王補宣,都是從這裡畢業。
凡事都沒有一帆風順,讓張益唐萬萬沒想到,他原本可以在更高的舞臺展現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可卻因為這次的美國求學誤了他整整30年。
張益唐在美國讀博士讀了七年。在讀博士期間,張益唐論文觀點跟當時他導師的觀點有著明顯的不同,慢慢地跟導師的關係也是越來越遠。一股腦做學問的人,並不擅長人際關係。後來他還指出導師的研究有問題,這也讓兩個人的關係惡化到了極點。
張益唐當時並沒有想太多,有問題就指出來,一心撲在學術研究上,撲在論文上,根本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導師因為張益唐的這個舉動丟掉了面子,為了懲戒張益唐,他把張益唐的畢業論文壓了六年才通過,並且在畢業的時候並沒有給他寫介紹信。
張益唐的推遲畢業間接說明,人際關係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是不可跨越的一個過程。
有志者事竟成
在美國沒有介紹信,畢業證就是一張廢紙,得不到企業的認可。即將到不惑之年的張益唐,為了能夠在美國生存下去,不得不找一份零工維持生計。他先是找到了一家快餐店,在這裡面當收銀員,端過盤子,後來又送過外賣。
雖然是跟自己的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但是總比淪落街頭要好。即使是這樣張益唐仍然沒有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太想要證明自己了。
北京大學的校長在得知他在美國給人家打工這個消息後,非常地痛心。後來打電話希望他可以回到北京大學任教。面對校長的邀請,張益唐拒絕了,因為他要為自己爭一口氣。為了這一口氣,他在美國遭受了無數的白眼,甚至連服務員都看不起他,說這麼大年紀了還異想天開。
苦心人天不負,58歲的張益唐向權威期刊《數學年刊》投稿,後來被《數學年刊》所推廣,張益唐的這篇論文、以最複雜的思路完成了張對孿生素數猜想的論證,突破了一個世紀難題,並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轟動了整個學術界。
張益唐終於出了一口氣,為了這口氣張益唐隱忍了30年。這一口氣代價實在太大,原本可以風光無限的他,卻在美國受盡了辛酸和折磨,這種痛苦或許只有張益唐知道。
讓過去成為過去
成名後的張益唐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中被問到,關於美國的這段不得志的經歷。張益唐回答記者:"過去的事,不想再談了,錯也好對也罷。既然都已經發生了,那只能勇敢地面對。"
後來張益唐被聘請為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正教授,還獲得了數學界的好幾個獎。
對於很多人來說,張益唐雖然最後勝利了,可是他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就這樣給浪費了。張益唐的這種決心和態度也讓無數的人敬佩不已。
現如今節奏越來越快,各種攀比心理,讓一心撲在學術上的人是少之又少。張益唐的這種精神也成為了那些搞學術研究者的精神食糧。正是有了無數的學術研究者,他們默默地為了這個國家在做著屬於自己的貢獻,才有了今日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