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2020-12-01 歷來現實

十九世紀世界科學巨人,法國偉大的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國界。"

每一個科學家,不管他的事業在哪裡,不管他走過了一段什麼歷程,都有生他養他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祖國。

中國有句話叫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人無論有多大能耐,人生多麼輝煌,都不能將故土抹去。

可是也有的科學家取得成就之後,就諱言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出身就成了一個禁區,不想對別人再提起,似乎那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籍華人科學家張益唐老先生他在58歲的時候破解了數學領域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面對鮮花和掌聲,面對如潮的好評,張先生在接受華文知名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我要是在中國,怎麼會取得這麼大成就"。

張先生說出這樣的話實在叫人費解,難道他的成長曆程跟中國無關,跟他北大畢業的經歷也無關嗎?難道中國的土壤裡就沒有出過偉大的數學家,難道中國會阻礙你成功的道路?

事實到底如何,讓我們循著張益唐老先生的人生軌跡,看看他都經歷了什麼,看看他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和同齡人相比,他是非常幸福的。

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母親是機關幹部。

他從小聰明伶俐,酷愛讀書,記憶力非常好,可以說是過目不忘。

5歲就能熟練背出100多個國家的首都所在地,6歲就能背出中國全部朝代的年號和皇帝名字。

7歲就看完了《西遊記》、《三國志》、《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原著。

可是他的童年又是非常不幸的,1959年的運動中,他的家庭沒有倖免,遭受了難以想像的沉重打擊。

在機關工作的母親,不知道為什麼突然精神崩潰,生活都難以自理,每天蓬頭垢面、頭髮散亂到處喊叫,不能再給他母愛。

父親也整天陰沉著臉,情緒低落,一回家就鑽到書房,不知道給誰寫檢查。

天塌了,家在一夜之間面目全非,外婆成了這個五歲孩子的避風港。

可是這一切並沒有改變他好學的天性,8歲那年過春節,外婆給他零花錢之後,他不買零食也不買玩具,而是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書中提到了幾個世界級的數學難題,而書中最後一段的內容是:

"看來這些問題,只能讓未來的科學家來解答了,讀者同志們,努力吧。"

當時他就在心裡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當未來的科學家,解決這些難題。

多年之後,他的願望真的實現了。

正是《十萬個為什麼》激發了他對數學的強烈興趣。

初中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是勾股定理,他不好好聽講,老師批評的時候,他不以為然地說,我九歲就會證明了。

老師讓他上課堂演示,果然所言不虛。

1966年,他被接到北京,"越讀書越反動",看書要偷偷看,一不小心書就會被沒收,很多書籍都扔進垃圾堆。

那段期間,大學制度被取消了,大學靠推薦,像他這樣出身有問題的人是沒有被推薦資格的。

於是張益唐只能去北京一家鎖具廠當工人,在那個廣闊天地跟鎖具打交道。

1977年,改革春風開始徐徐吹來,一個特大喜訊傳來:大學不再推薦,可以直接參加高考,而且不問出身了。

他像範進中舉一樣欣喜若狂,淚流滿面,跑到小商店買了一掛爆竹,噼裡啪啦放了起來。

高考,對於這個天才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也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通知書下來了,張益唐一腳邁進了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的校門。

在北大,他是同學們的榜樣,老師們的寶貝,女生的偶像,因為他的確太牛了,同班同學的生日他幫忙登記過一次,馬上就全部倒背如流,他還擔任了學生會主席。

北大畢業後,後來的北大校長、時任北大數學系主任的丁石孫,對他非常欣賞。

國家政策放開後,丁石孫不由分說推薦他去美國跟著導師莫宗堅留學。

不久之後,張益唐拿到了公費名額,遠渡重洋踏上美利堅國土,到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七年之後,張益唐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這個過程有點長,是因為他有一次發現了導師莫宗堅的一個錯誤論斷,由此捋了導師的虎鬚,得罪了莫宗堅,導致畢業證書遲遲沒拿到,即便是拿到之後,他也很難找工作,因為導師莫宗堅不給他寫工作推薦信。

別小看這個推薦信,在美國沒有這個就等於你沒有資格證書,不能在學術界立足,沒有哪個科研機構敢用你,因此這個數學天才就開始了漂泊生活,長期在餐廳打工,洗盤子。

這期間,北大導師、同學,都向他伸出雙手,召喚他回國效力搞研究,但他寧願在異鄉落魄,住貧民窟,宿地下室,靠朋友救濟,四處蹭飯,也決不回國。

有人說他崇洋媚外,有人說他數典忘祖,而他不置可否,始終沒有對此做過任何解釋。

叫人敬佩的是,無論生活如何艱難,他卻始終不忘初心,那就是對數學的執著,對數學難題的鑽研。

光陰荏苒,一晃又是七年過去了。

1999年,當時在美國Intel實驗室工作的北大學子唐樸祁找到他,跟探張益唐討一個數學難題。

這個問題困擾唐樸祁多年,很多同事都不能解答,可到了張益唐這裡,只用了兩周就迎刃而解。

"天才,不愧是天才!"唐樸祁目瞪口呆地的說。

洗盤子整整七年,怎麼還有如此強勁的實力,這樣的人才不用就是暴殄天物了!

在唐樸祁和另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北大學子的共同努力下,張益唐成為新罕布夏大學一名代課講師。

張益唐告訴自己的學生:如果你有理想,我建議你不要輕易放棄你的理想,為了理想不要怕承受孤獨。

張益唐用行動踐行著,自己就從未放棄過理想,而為了理想,他也一直堅守著孤獨。

直到48歲,他才和一個華裔姑娘結了婚,有了溫馨港灣,從此更加努力在數學王國遨遊,立志要完成夙願,攻克那個難題。

那個難題非常難,被稱為災難性的難題,它叫孿生素數猜想。

孿生素數這個難題已經存在有200年左右的歷史,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跟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還有"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它們都是舉世公認的難題。

儘管兩百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學者,經過多少努力,依舊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還是那句話,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3年,一月開始,張益唐用幾個月的時間向難題發起總攻,一鼓作氣完成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

2013年4月17日,他把論文提交給了《數學年刊》,他成功了!

回國開研討會的時候,不斷有媒體和官員如此詢問他:你為什麼以前不回國發展呢?

他索性直率回答:如果我當初回國,可能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張益唐的意思並非是中國出不了科學家,而是出不了他這樣性格的科學家。

他喜歡靜,不希望有塵世的喧囂,不希望有世俗的騷擾。事實上他這一次的學術突破,也正是在好友的鄉間別墅邊的樹林裡,看到一隻梅花鹿悠閒地踱步,才忽然產生的靈感。

這樣的環境,只有美國才會有。

張益唐一方面是在國外沒混出樣來,覺得灰溜溜回國意義不大,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他雖然經濟不寬裕,但總覺得國內的氣氛並不適合搞一些不容易出成績的基礎性的研究,是非紛擾太多,不會有利於他的學術研究工作,這一點其實也無可厚非。在美國生活再貧寒,畢竟不需要為五鬥米折腰,也少了一些人事爭鬥,可以把全部心思都撲到學術上。

理解了張益唐的「苦處」,我們還是應該體諒,他所謂的「回國就不會出成績」的言論,其實並非攻擊指責,也並非忘恩負義,事實上,張益唐近些年也多次提到了他有可能回歸中國的心願,而且在去年也擔任了北京大學的客座教授。

在中國的北大學子成百上千,不止張益唐一個,只要在外國不出賣祖國利益,時刻想著祖國,他們都是好樣的,都是華人的驕傲。

楊振寧博士在美國工作了大半生,歸國後不也照樣受到政府的隆重歡迎?

張益唐成名之後,也一直在美國從事數學教育工作,美國的大學比較捨得在聘請「名師」這方面的大投入,而且也絕少什麼科研、職稱這些瑣碎事務,能把學生教好就是你的本職工作。

很多人會對美國的數學教育有一些常見的誤解,以前經常有移居美國的家長反映美國中學的數學課程簡單,覺得他們的孩子在中國早就學過函數了!怎麼美國人動手這麼晚?

其實美國的數學教育屬於先易後難,鼓勵有深入態度的學生給自己加「負擔」,鼓勵學生自己去動手和發現,而不是照本宣科考好成績。

美國中學有一門課程叫做《數學史》,比如在講解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時候,會先介紹中國和古希臘在這方面的成就,最後會把數學史的內容融入到數學題中,這一點和中國的教師大相逕庭。中國的中學課堂上教師通常喜歡把數學史的內容有意忽略掉,更專注於讓孩子們基礎知識和基本算法的訓練。

美國中學的課外作業可能會結合數學史內容,讓學生回家做一個麥比烏斯帶,提高學生們的數學興趣,促進他們對數學實質的深刻理解,按照美國的教育理念,數學史是非常值得學生花時間去學習的內容,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理解數學的本質,而不是拼命訓練做題。

這樣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美兩國教育的偏差,效果也不一樣,我們很容易找出兩者的不同:美國的初中生比起中國的初中生可能在數學考試成績方面大有差距,但這種差距會隨著年齡的深入越來越縮小,到了高中年級,中國的學生們仍然是苦苦在題海中跋涉,很多人已經有了數學方面的固化思維和牴觸心理,我們很容易從成人的表現中證明這一點,當我們遠離中學時代且不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或研究時,會發現數學知識很快就被忘個精光。

但美國的這種逐級深入的數學教育方式在高中後半程多會發力,數學史的普及,使得他們更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與動手動腦能力的聯繫,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融入,歸結到最後,他們把對數學的興趣愛好,融進了自己的血液裡。而這,才是美國大學教育真正所需要的數學能力。

從張益唐的本人經歷也不難看出,美國大學的數學研究能力之強大並非空穴來風,我們的數學教育也依然任重道遠。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這才是好讀的數學史》,本書是美國數學協會指定美國中學數學史教材,是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讀性的完美結合。

假如不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起點雖高、但一直繃緊了弦的學習機器,而是想打開孩子對數學的持續興趣,讓他在數學思維中增加本該應有的人文思考,那這本美國中學數學史值得一看,詳情可以點開下方圖片連結了解,孩子可能會因此受益終生。

相關焦點

  • 張益唐:北大天才淪落美國刷碗,受盡屈辱,58歲終破解世界難題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位數學天才,張益唐在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公派到美國學習,可是這趟求學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一個被老師同學稱為數學天才的張益唐,到美國之後刷碗、當會計,只為了填飽肚子,中間的經歷讓他苦不堪言。
  • 數學天才張益唐,卻在美國刷碗7年,沉寂21年,58歲破解世界難題
    這個名字叫張益唐,那個時候他已經58歲。1985年夏天,美國名校普渡大學的代數專家莫宗堅受邀來訪北大,丁石孫認為如果張益唐送出國進行深造將來一定在數學領域大有可為,所以他在第一時間推薦張益唐跟隨莫宗堅前往美國普渡大學讀博士。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
  • 中國培養出來的數學天才,58歲破解世界難題,曾在美國刷碗不回國
    不過張益唐不是這樣的,在學習上他是學神,是在北大數學系這樣的地方,還可以比第二名分數高很多的人,對數字過目不忘,輕鬆記下班裡所有人的生日,給每個人發慶祝生日的郵件。在生活中,他喜歡文學,喜歡音樂,看NBA比賽,還擅長演講,雖然是上海人,一斤二鍋頭下肚對他沒有任何影響,他是個恣意飛揚的人,活得瀟灑通透有痴迷自己的研究。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2013年,一個58歲的中年男子突然從默默無聞變得舉世聞名。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他叫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他一鳴驚人。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數學史上著名的23個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孿生素數猜想就是希爾伯特提出的第八個問題中的一部分。
  • 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淪落到美國刷碗也不願回國,如今怎麼樣了?
    張益唐八十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九十年代留美攻讀數學博士學位,因與導師性格不合,畢業後得不到工作推薦,淪落到美國社會最底層。 做汽車旅館小工、在餐館涮盤子;交不起房租,把全部家當都搬進自己的汽車裡,獨自一人在美國流浪了六七年。
  • 數學家張益唐,曾在美國端盤子打工,遭受白眼,58歲攻克世紀難題
    他是北大才子,並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美國名校深造。在美國期間,他當過外賣小哥,當過收銀員,端過盤子。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證明了自己。他是數學界一個沉默了30年的風雲人物。第一次,張益唐沒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第二次,張益唐以優秀的成績考到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在大學期間,張益唐的數學突飛猛進,也展現了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賦,成為了數學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才子。易建聯曾說過:真正的天賦是你有多少熱愛和付出,還有堅持。
  • 北大傳奇天才,在美國街頭刷盤子,蟄伏30年,58歲攻克世界性難題
    但現在就有這麼一個人,年過五十才以自己的天賦和努力,震驚整個數學界,他就是華人數學家張益唐。01一篇論文,從零走向世界曾經在世界數學界裡,張益唐就像是一個零的存在,幾乎無人知曉。但自從他在《數學年刊》上投稿了一篇論文後,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 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甘願在美國「刷碗」也絕不回國,現在咋樣?
    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甘願在美國「刷碗」也絕不回國,現在咋樣?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位數學界的傳奇,就是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他的傳奇人生真的是讓人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好像又可以了,但是對於他的經歷很多人還是看法不一,有人說他是不愛國,有人說他是堅持自己的熱愛並沒有錯,那麼為什麼這麼受爭議,就跟著我的腳步一起來看一下:張益唐是在80年代從北京大學畢業,在90年代的時候選擇留學美國專攻自己熱愛的數學
  • 北大才子張益唐當初留學美國,沒機會研究去餐廳刷盤子,結果如何
    如果沒有展現出自己應該有的高水平,那沒有多少大企業願意浪費時間在一個沒有未來的人身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也同樣是留給那一些有的能力的人。為此有不少國內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學到更好的知識,也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只不過這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國外留學一方面個人身份問題是關鍵,能否有機會展現自己能力也成為重中之重。
  • 北大尖子生留學美國淪為外賣小哥,58歲時卻震驚了世界
    比如他:洗盤子、送外賣,身在異國他鄉,卻始終堅持自己夢想的數學家——Tom Zhang——張益唐。終於熬到「文革」結束,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張益唐的機會也來了。他花了幾個月時間自學高中理科課程,然後就上陣考試了,結果考得卻一般般:也就隨隨便便考上了北大吧。大學四年,張益唐在北大數學系是人人皆知的大才子,崇拜他的姑娘從學校東門排到西門。
  • 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數學天才張益唐,現狀如何
    "虛榮的人是只會注視著自己的名字,但光榮的人看見的是祖國的事業。"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而言,一個留學生拋棄祖國定居國外,就可能意味著一個優秀人才的流失。北大高材生張益唐就曾表過態,自己是寧願留在美國刷碗、打工,也不要回國,那他的現在究竟是怎麼樣了。
  • 他靠快餐店餬口,花20年攻克數學難題,58歲一篇文章震動數學界!
    相信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大器晚成的天才,他就是數學家張益唐,在58歲的時候憑藉一篇文章震動了數學界,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靠著在快餐店打工餬口,花了20年的時間攻克數學難題,最後一鳴驚人,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 58歲成頂級數學家,張益唐揚言:要是我回中國,絕不會取得成就!
    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2013年5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突然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他在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了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是存在的,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全世界無人能實質推動的數論重大難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核心人物,59歲成功獲得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 他是北大畢業的才子,曾諸多不順飽受欺凌,如今擔任美國教授
    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陪伴他們的只有精神世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用畢生的心血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他就是張益唐。張益唐58歲時,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他的成就震撼了數學界,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世界級獎項。
  • 張益唐:不願回國當教授,在美洗盤子遭質疑,20年後破解世界難題
    28年前,當時落魄美國的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拒絕了北大校長丁石孫的誠摯邀請,說:「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明明在美國沒有工作,明明恩師誠摯邀請,他卻拒絕了,這不是分明把自己逼往絕境嗎?
  • 數學天才張益唐:寧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其中就有一位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在北大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到美國深造之後就一去不返,甚至最艱難的時期靠刷盤子、打零工度日。 在面對回國唾手可得的教授身份,他依然堅持留在美國。 他就是張益唐。
  •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已有新方向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14日舉行,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四年前榮獲麥克阿瑟獎(MacArther Award)的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美國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受邀參加2018北京大學北美校友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