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唐:北大天才淪落美國刷碗,受盡屈辱,58歲終破解世界難題

2020-11-26 網易新聞

  信仰比知識更難動搖,熱愛比尊重更難變易,仇恨比厭惡更加持久。最堅固在人們心中的是信仰,會讓你放棄一切想法的是熱愛,當心裡有一件足夠熱愛的事情時,利益似乎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自己有心中所想,決定放棄原本規劃好的路線,人的一輩子沒有多長時間,要把自己熱愛的事情做完,一輩子才算有價值。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位數學天才,張益唐在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公派到美國學習,可是這趟求學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一個被老師同學稱為數學天才的張益唐,到美國之後刷碗、當會計,只為了填飽肚子,中間的經歷讓他苦不堪言。

  

  當知道有一份職位低的工作時,張益唐寧願做這份工作也不願意回國,這是什麼原因呢?他又在美國經歷了什麼呢?

  從小超愛讀書,考入北大赴美國

  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受家庭影響,他從小就愛學習,喜歡看各種書籍,並且還是屬於過目不忘類型的,完全就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在張益唐6歲的時候,別人問他中國古代史上哪個朝代是哪個皇帝,他都能對答如流。

  父母后來因為工作原因搬到北京居住,他就一直跟著外婆在上海生活,經常在外婆身邊看書,很快他就把《三國志》、《青春之歌》等著作看完了。

  

  有一年春節,小小的張益唐在拿到壓歲錢之後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去買零食,而是買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讀完這本書的幾個系列之後,他對裡面幾個數學問題非常感興趣。

  慢慢的他開始自己研究數學,立志要把那些數學題全都解開。13歲到北京跟父母一起生活後,在清華大學附中讀初中,可是受運動影響,母親被下放,他又跟著母親到了湖北的一個縣城裡讀書。不管到哪讀書對於張益唐的學習沒有什麼影響。

  很快就到了上大學的時候,由於那會還沒有全民高考,想要上大學需要有推薦信,張益唐的家庭並不是什麼有背景的家庭,沒有辦法搞到推薦信,於是一直沒有上大學,只能在別處打工。

  

  直到1977年,所有人都可以參加高考,憑藉高考成績上大學,這對張益唐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高考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

  大學期間,張益唐的表現吸引了很多老師同學的注意,很多人都把他稱為數學天才,直到有一天吸引了北大校長的注意。

  丁石孫一直把張益唐作為驕傲,所以當有機會用公費名額去美國留學的時候,丁石孫直接把這個機會給了張益唐。就這樣,張益唐走上了去美國求學的道路。

  

  求學路不順,刷碗討生活

  張益唐的求學之路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博士畢業他用了七年,因為在交畢業論文的時候,張益唐一些證明部分和他的導師莫宗堅的證明不一樣,當媒體報導出來後,都在指莫宗堅的論證是錯誤的,這讓他很沒面子,也就推遲了張益唐的博士畢業。

  當張益唐拿到畢業證書的時候,他已經37歲了在美國只有拿到導師給的推薦信才能找到工資待遇好的工作,莫宗堅自然不會給張益唐推薦信,導致他為了生活只好去刷碗,或者給別人做會計。

  

  這對張益唐是非常有打擊的,畢竟他曾經是老師同學口中的求學天才,北大校長用公費名額讓他來留學,結果自己不僅一事無成,還需要用刷盤子來維持生計,他不僅沒面子,還覺得不能就這樣回去報效祖國。於是只能留缺少在美國,不管有多困難,他也得堅持下去。

  張益唐有才華是不可否認的,可是他缺少的是圓滑的心思,導致他沒有及時畢業確實是莫宗堅的不對,可是發展導師有錯誤可以在私下解決,畢竟莫宗堅研究雅克比猜想多年,他是這方面的專家,一下被自己的學生指出錯誤,他肯定接受不了。

  

  臨時教師不願回國,58歲破解難題

  張益唐對論證結果執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及時指出別人的錯誤也是正確的,因為不恰當的方式也讓自己承受了後果。在美國他一直過著拮据的生活,當一個學弟知道他的遭遇後,才推薦他去新罕布夏大學做臨時教師。

  張益唐的能力做一個臨時教師是綽綽有餘的,但無奈他現在的處境,能有這樣的工作已經是求之不得的了,雖然職位低,但是張益唐可以安安靜靜的搞自己的學術研究,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六年。六年期間,張益唐沒有閒著,他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著。

  

  在數學界有一個讓很多學者、教授頭疼的題,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的夢想就是把這個難題解開,經過幾個月的論證,張益唐終於把《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完成了,這一年,他已經58歲了

  當這篇論文經過媒體報導出來後,張益唐終於對得起他這麼多年的努力了,他再也不是一事無成的人了。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妻子的時候,他內心的激動只有自己能明白。

  

  2016年,張益唐帶著自己的成就回到國內,在他的講座中,他告訴同學們持之以恆,必有收穫,如果自己有夢想,那就堅持一下,萬一實現了呢。

  在最難的時候沒有選擇回國,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沒有什麼成就,回國不一定有助於他的學術研究,有所成就後,張益唐回國把他的研究回來告訴後輩們,把他的經驗分享給其他正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們,這個才是真正的報效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張益唐:北大學神淪落到美國刷碗,受盡侮辱,58歲卻破解百年難題
    2013年,一個58歲的中年男子突然從默默無聞變得舉世聞名。張益唐,一個旅美工作的普通數學家講師,突破了困擾人類將近100多年的世界難題——「孿生素數猜想」。從成就來說,張益唐甚至直接超越了破解哥德巴赫定理(1+2)的陳景潤。
  •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國深造卻淪落街頭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
    我國也有一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是後來卻淪落街頭刷碗,又在58歲攻克一難題聞名於世界。可謂是人生經歷跌宕起伏啊,這個人就是張益唐。張益唐青年時期正處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階段。我們也知道文化大革命讓很多知青被迫下鄉,知識分子也總是不被人們所重視。
  • 數學天才張益唐,卻在美國刷碗7年,沉寂21年,58歲破解世界難題
    這個名字叫張益唐,那個時候他已經58歲。留學美國,波折不斷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恢復高考以後,張益唐被陳景潤的故事、被哥德巴赫猜想吸引,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8年他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系,在北大期間,張益唐可以說過得十分青春肆意,他做過學生會主席,具有演講天才,喜歡文學、音樂,還是NBA球賽的鐵桿球迷,還可以喝一斤二鍋頭沒感覺。
  • 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淪落到美國刷碗也不願回國,如今怎麼樣了?
    張益唐本以為自己從此與數學研究絕緣,沒想到在58歲時發表了一篇論文,暮年成名,登上了世界頂尖數學論壇。另外,美國人只認成果,不管你的身份。假如自己當初回到中國,以一名58歲普通中年教師的身份,幾乎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 目前,張益唐在山東大學下屬的數學研究所當所長。
  • 張益唐:北大才子餐館刷碗,58歲攻克世界難題,慶幸自己身在美國
    美籍華人科學家張益唐老先生他在58歲的時候破解了數學領域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面對鮮花和掌聲,面對如潮的好評,張先生在接受華文知名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要是在中國,怎麼會取得這麼大成就"。高考,對於這個天才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也可以說是易如反掌。通知書下來了,張益唐一腳邁進了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的校門。在北大,他是同學們的榜樣,老師們的寶貝,女生的偶像,因為他的確太牛了,同班同學的生日他幫忙登記過一次,馬上就全部倒背如流,他還擔任了學生會主席。
  • 中國培養出來的數學天才,58歲破解世界難題,曾在美國刷碗不回國
    北大數學系是中國最好的數學專業,在這裡的學子不只是學霸和天才,是學霸中的頂尖,天才中的天才,他們的研究普通人看來就是天書,連題目都聽不懂。1978年,上海考生張益唐考進了北大數學系,他也是因為被陳景潤的事跡所吸引,來到了這裡,並且痴迷一生。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他叫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他一鳴驚人。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數學史上著名的23個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孿生素數猜想就是希爾伯特提出的第八個問題中的一部分。
  • 數學家張益唐,曾在美國端盤子打工,遭受白眼,58歲攻克世紀難題
    他是北大才子,並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美國名校深造。在美國期間,他當過外賣小哥,當過收銀員,端過盤子。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證明了自己。他是數學界一個沉默了30年的風雲人物。後來就想到了張益唐,希望他可以繼續去美國深造。張益唐答應了,去世界名校讀書,而且是公費,何樂而不為呢。1985年張益唐踏上了去往美國求學的徵程。他來到了世界頂尖的學府——普度大學,這所學校是世界名校,培養出了無數的人才。我國的兩彈元勳鄧稼先、火箭專家梁思禮、熱能工程專家王補宣,都是從這裡畢業。
  • 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甘願在美國「刷碗」也絕不回國,現在咋樣?
    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甘願在美國「刷碗」也絕不回國,現在咋樣?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位數學界的傳奇,就是北大數學大神張益唐,他的傳奇人生真的是讓人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好像又可以了,但是對於他的經歷很多人還是看法不一,有人說他是不愛國,有人說他是堅持自己的熱愛並沒有錯,那麼為什麼這麼受爭議,就跟著我的腳步一起來看一下:張益唐是在80年代從北京大學畢業,在90年代的時候選擇留學美國專攻自己熱愛的數學
  • 58歲破解世界難題,張益唐:我要是在中國,絕不會取得這麼大成就
    張益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在58歲的時候破解了數學上的一個世界難題,卻在接收員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出了「我要是在中國,絕不會取得這麼大成就」這樣的話,似乎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因為他不在中國才取得的一樣。對於這樣的言論,大家會怎麼看呢?
  • 張益唐:不願回國當教授,在美洗盤子遭質疑,20年後破解世界難題
    28年前,當時落魄美國的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拒絕了北大校長丁石孫的誠摯邀請,說:「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明明在美國沒有工作,明明恩師誠摯邀請,他卻拒絕了,這不是分明把自己逼往絕境嗎?
  • 破解困惑人類兩千年的世界數學難題!曾經的餐廳服務生如何厚積薄發?
    他是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北大的傳奇天才卻曾淪落到在美國做餐飲服務生破解「孿生素數」難題他躋身世界重量級數學家行列「一步登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張益唐天生迷戀數學9歲時他偶然得到一本大學數學教材便對數學充滿渴望開始潛心研究
  • 北大傳奇天才,在美國街頭刷盤子,蟄伏30年,58歲攻克世界性難題
    於是張益唐的論文被接納了,他也從一個學術圈外人,直接躋身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2013年4月17日,《數學年刊》正式刊登《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張益唐一夜成名。這一年,他已經58歲了。高考恢復後,張益唐馬上報名,但第一年他失利了,雖然成績足夠他上大學,但距離他的目標——北京大學,還有一段距離。於是他決定再戰,終於在1978年成為了北大數學系的學生,這一年,他已經23歲了。在北大的四年,張益唐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他也成為了北大公認的數學才子。就連平日裡誰也不服的同學王小東,都承認張益唐是唯一一個數學天分比他高的人。
  • 中國天才淪落美國20年!一朝震驚世界!
    中國天才淪落美國20年!一朝震驚世界!, 為專門培養他, 北大還把他送到美國深造。 可這個天之驕子, 卻在美國從此一蹶不振, 淪落到四處蹭飯,送外賣、端盤子 …… 而30年後的今天,他卻用一件事, 就轟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 數學天才張益唐:寧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其中就有一位北京大學的數學天才,在北大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到美國深造之後就一去不返,甚至最艱難的時期靠刷盤子、打零工度日。 在面對回國唾手可得的教授身份,他依然堅持留在美國。 他就是張益唐。
  • 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公費留學,寧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
    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張益唐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在人才濟濟的北大他仍是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令人嫉妒的天賦,專業成績遠超第二名。當時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極為欣賞他,並極力推薦他與美國普度大學代數學家莫宗堅學習,在他順利拿到碩士畢業證同時也得到公費留學美國的機會。為了接觸到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研究,張益唐最終決定赴美攻讀博士學位。
  •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的他獲世界大獎後,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五六十年代中國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向我們完美的詮釋了什麼是大器晚成, 他在59歲的時候破解了困擾數學界多年的"孿生素數猜想",他的發現震驚了數學界,他也因此獲得了世界級大獎。
  • 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數學天才張益唐,現狀如何
    北大高材生張益唐就曾表過態,自己是寧願留在美國刷碗、打工,也不要回國,那他的現在究竟是怎麼樣了。國內外的天差地別1955年,張益唐在上海出生,他的父母當時都是高知人士,家庭教育非常良好。小時候的張益唐就表現出對數學濃厚的興趣,在高考恢復後,張益唐順利考入北大的數學系。
  • 北大尖子生留學美國淪為外賣小哥,58歲時卻震驚了世界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電氣工程系教授,母親在機關單位工作。父母工作繁忙,平時根本顧不上管他。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張益唐學習成績很好,尤其對數學情有獨鍾。終於熬到「文革」結束,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張益唐的機會也來了。他花了幾個月時間自學高中理科課程,然後就上陣考試了,結果考得卻一般般:也就隨隨便便考上了北大吧。大學四年,張益唐在北大數學系是人人皆知的大才子,崇拜他的姑娘從學校東門排到西門。
  • 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的天才張益唐,如今怎樣了?
    本科順利畢業後,由於表現突出,張益唐又得到了著名數學家潘承彪教授的親自指導,在他的門下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85年取得碩士學位。當時,張益唐的表現深得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欣賞,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把他推薦到代數專家莫宗堅的門下學習,隨後作為公派留學生來到美國,進入到普渡大學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