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志者以有恆,善於積累為貴。的確,無論做什麼事,持之以恆最為可貴,做學問更是如此,不僅需要勤奮專一,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恆心,還要能吃苦,耐得住孤寂,如此方能成就一番事業。數學天才張益唐就是這樣一個永不言棄的人,他在艱苦的環境下默默鑽研多年,經歷無數次失敗與打擊卻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才得以大器晚成,一鳴驚人,拿下了世界級大獎。
張益唐,1955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高知分子,父親更是電氣工程方面的教授。得益於父母良好的基因遺傳以及家庭知識氛圍的薰陶,張益唐從小就喜歡讀讀寫寫,父母也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當發現張益唐對數學頗感興趣時,父母就決定挖掘他數學方面的潛力,專門請老到家裡來教他數學方面的知識。
後來,因為趕上了特殊時期,張益唐被迫停課了。輟學後的張益唐並沒有把數學落下,在父母的指導下潛心鑽研,甚至把哥德巴赫猜想這種難題拿出來研究,初中還沒上完的他,就已經掌握了高中階段的數學水平,最終於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學數學系。
進入北京大學後,張益唐非常珍惜這一次學習的機會,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在北京大學數學系,與之肩並肩的都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但張益唐的成績仍舊拔尖。本科順利畢業後,由於表現突出,張益唐又得到了著名數學家潘承彪教授的親自指導,在他的門下攻讀碩士學位,並於1985年取得碩士學位。
當時,張益唐的表現深得北大校長丁石孫的欣賞,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把他推薦到代數專家莫宗堅的門下學習,隨後作為公派留學生來到美國,進入到普渡大學繼續深造。讀博期間,張益唐對導師莫宗堅的雅克比猜想非常感興趣,他廢寢忘食、刻苦鑽研,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
在張益唐心裡,學術是一件神聖而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半點的疏忽和錯漏,他曾說過:「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發現問題要勇於挑戰傳統。」在研究雅克比猜想的過程中,他發現導師莫宗堅的理論所存在一些差錯,於是他本著學術嚴謹的宗旨,在博士論文中把這些錯誤一一列舉出來並加以修正。
然而這無疑是件讓導師很掃面子的事情,師生兩人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莫宗堅堅信自己的理論沒有錯,而張益唐也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兩人相持不下。因此,莫宗堅遲遲沒有批准通過他的博士論文。
我們都知道,博士論文是需要經過導師的批准通過才可以畢業,否則畢不了業。本來1987年就寫完論文的張益唐,就這樣活生生被拖到了1992年才拿到博士證書,而且畢業之後莫宗堅還不肯給他寫推薦信。
哪怕你是一個博士畢業生,如果沒有導師的推薦信,想要找一份基本的學術工作是很難的,沒有導師推薦代表著你的學術論文是有問題的。因此,沒有推薦信的張益唐,在美國根本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只能靠打工維持生計,最艱苦的時候去到餐館當服務員、送外賣,曾經的數學天才淪落至此,令人嘆息。
後來,北大得知了他的情況後,誠心邀請他回國擔任教授,問他願不願意來,沒想到張益唐直接拒絕了。寧願在美國端盤子,幹著又髒又累的活,也不願意回國擔任教授,這個決定讓人難以理解,但在張益唐心裡,他只想留在美國安心鑽研他未完成的學術研究。
儘管在美國的日子並不好過,但他從未放棄過對數學的研究,多年來一直苦心鑽研,默默無聞。皇天不負有心人,張益唐終於在研究孿生素數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並證實了「孿生素數猜想」的正確性,讓這一著名的數學猜想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一時間,張益唐的名字在國際數學界人盡皆知。
此時張益唐已經58歲高齡了,他甘於平淡,深知藍圖不可一蹴而就,在學術領域裡潛心研究30多年,才終於有了重大的突破。不過,所有遲到的榮譽終於在這之後盡數回歸到他身上。2014,張益唐獲得了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麥克阿瑟天才獎是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該獎項全球每年只評出20-25名傑出人才,足以見得張益唐在學術領域上的突出成就。
大器晚成的張益唐在獲獎時激動不已,但當時並沒有中國人為他感到驕傲,畢竟張益唐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人。而且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表示如果當時回國的話他可能就拿不到這個大獎了,這番話自然會引起國內網友的微詞。
2016年,張益唐接受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校長的邀請,擔任該校數學系終身教授。在獲得世界大獎後,張益唐才開始回國活動,2016年出席中國科學院大學擔任講師,2018年應邀參加了東南大學開展學術訪問,對學子們給予鼓勵以及寄予美好期待。
張益唐經常鼓勵國內的學子們,做學術就不要束縛自己的想像力,如果自己可以想,要放開去想。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把人生的挫折看得太重,不必患得患失。如果真的熱愛就要堅持到底。如今已經年過六旬的張益唐,依舊在自己的學識領域上孜孜以求,不斷鑽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持之以恆,必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