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以來,成大器者比比皆是,少年時期想要才成就一番事業,亦需要付出諸多努力,更何況那些少年時期沒有機會闖出一番事業,年老才獲得成就的人比,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更甚。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陪伴他們的只有精神世界。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用畢生的心血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他就是張益唐。張益唐58歲時,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他的成就震撼了數學界,也因此獲得了許多世界級獎項。
張益唐自小便展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他的父親是一名教授,母親是一位公職人員,家庭條件優越,也正是這個原因,他自小聰穎,活潑好動,對數字極為敏感,聽一遍便可準確無誤地背誦出其他人的電話號碼,家人也因此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請人來教他數學。但在他的青年時期,社會動蕩,國家不重視教育 ,甚至取消了高考,十幾歲的張益唐也輟學在家。儘管處於這樣不利的大環境中,可他並沒有放棄,仍舊堅持自學,學習各種數理化知識,即使在幹農活的時候,仍利用閒暇時間讀書。也正是他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很快學完了高中知識。
但因為高考的取消,那時的他似乎看不到出路。 他的母親想讓他去工廠工作,他仍舊堅持學習。所幸的是,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國家恢復了高考,他成功參加了高考,甚至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成功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23歲,有些人或許已經大學畢業了,但對於張益唐來講,他的大學生活才剛剛開始,他輝煌的未來才剛剛起步。經過四年的寒窗苦讀,張益唐順利從北大畢業,期間他曾擔任學生會主席,參加各種表演活動。畢業後的張益唐,開始攻讀碩士學位。勤奮的他成為了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潘承彪教授的一名得意弟子。隨後,時任北大校長的丁石孫先生推薦他繼續在國外深造,他也不負眾望,順利考上了美國普渡大學,師從華裔數學教授莫宗堅。但是據教授回憶,張益唐最終因為對自己的論文不滿意而放棄了發表。
那是張益唐最難熬的一年,洗碗謀生,飽受欺凌。然而在張益唐曾經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力邀他回到北大工作時,張益唐並未答應。人們開始懷疑他為了面子不願回國,但事實並非如此。張益唐在接受記者訪談時說過,"中國國內的學術環境太過緊繃,作為一個博士或者導師只要不寫論文就仿佛十惡不赦。我本身對於這些並沒有太大的追求,我可以不著急,我甚至可以不要這些虛職風評,但你的家人或者親朋好友卻不答應,仿佛是他們自身受到了什麼切實損害。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我欣賞美國的地方是無論你從事的是什麼工作,是營業員還是給別人打工做苦力,沒有一個人看不起你,在他們心中這都是很正常的工作需求,下了班你還是你自己。"如此,才是張益唐不願回國的原因,他的朋友也說過,他不回國,不是因為好面子,而是因為不甘心,沒有好的成果,他不甘心回來,他想要闖出一番天地,不然愧對老師父母,也愧對他自己。
如今,張益唐依然在美國當教授,並沒有要回國的跡象,但他說如今中國已經發展的很好了,有機會的話他也想回國發展,為國家做出他應有的貢獻。但因為他之前拒絕回國一事,造成國內許多人對他反感。 經歷了許多事情,也年過半百的張益唐已經看淡名利。現如今他已經不在乎那些流言蜚語,在他看來中國學術界受輿論影響太大,並不真正適合一些學者的生存和發展。他說他留在美國的根本原因是美國的社會職業歧視要小很多。
張益唐辛苦一生,在58歲時創造奇蹟,這種光輝事跡,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功德圓滿了。
結語
但在某些方面來說,他對於中國內地學術界的評價也不可謂不真實,中國的某些學界大拿似乎過於注重名聲帶來的優勢於弊端,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思全心全意的放在真正的學術研究上。像在某些新聞中,有導師因為自己的論文篇數不夠而偷取學生的論文,巧妙地換上自己的名字,不就是典範嗎?
參考資料《中國日報》《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