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2020-12-05 魏朝剛De頻道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為祖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不過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國外,最大的對象就是美國。因為美國有眾多世界名校,很多北大學子出國深造的首選地就是這裡,他們在美國學有所成後,一部分回國支援祖國建設,還有一部分留在美國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就來自中國北大,他加入美國籍並在美國獲得極高的榮譽,更是成為美國「三院院士」。

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中國北京,他的家庭很特殊,父母均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因此他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完成了小學與中學階段的學業。優良的基因加上高學歷父母的教育,謝曉亮的學習成績一直拔尖。

1980年,他考入北大化學系,業餘時間還旁聽了物理系和數學系的課程。大學暑假期間,可能別的同學正在旅遊、聚會,謝曉亮就一頭扎進實驗室做實驗,學有機合成,又寫電腦程式做化學計算。

1985年,完成北大學業的謝曉亮正式開始留學生涯:先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再去芝加哥大學物理化學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1992年,謝曉亮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成為PNNL自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6年,他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這是改革開放後哈佛聘請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因為科研上的成就,謝曉亮在美國很受尊重,他進入哈佛大學第一年寫了6個申請書,全部獲得資助,2004年,他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獎,之後五年每年獲得50萬美元的自由支配經費。2013年,他第二次獲得NIH先鋒獎;2015年,他斬獲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成為該獎項第一個華人獲得者,同年又獲得了美國化學會德拜獎(美國物理化學領域最高獎)。此外還拿下美國生物物理學會的最高的獎項「Founders」獎和美國醫學領域最高的獎項之一Albany醫學獎。

謝曉亮在美國地位有多高?他可是美國少見的「三院院士」,這「三院」是哪「三院」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單就這個成就,就算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能達到的人數也不多。

在功成名就之後,他與祖國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2017年11月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去年更有消息報導,他已經全職回到母校北大。這樣一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的回國,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也讓我們不由的期待,未來謝曉亮教授會不會徹底回歸中國,還有一些像他這樣的科學家會不會效仿他回國呢?

相關焦點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但他並非出生國外,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後來才加入的美國國籍。如今,他突然回國又引發了很大爭議。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而且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白衣天使醫護人員們都在一線奮鬥,他們盡職盡責、做事兢兢業業,這些人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尊敬。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先是「雙黃連之母」王延軼所長,再到「人不傳人」高福院士,最後是被「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院士,還有施一公院士、饒毅校長等等許多科學家。
  • 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籍,如今突然回國引熱議
    用簡單的話來講,這項技術不僅僅可以檢測癌症,還可以幫助有重大遺傳疾病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後代,研究出這項技術的是一位美籍華裔謝曉亮。謝曉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1962年出生,父親謝有暢與母親楊駿英都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在家庭影響下,他從小就有豐富的化學專業知識,小學到中學,謝曉亮也是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中學讀書。
  • 他北大畢業,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國發展引熱議
    他身上擁有諸多頭銜: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行業專家;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人實現了這個成就;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10月17日,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 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此前, 謝曉亮曾於2008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和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代表了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
  • 他的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出國後說要報效祖國,如今加入美籍
    今天我們要說一個從小就受北大文化薰陶的人,他的名字叫謝曉亮,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故事:他的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出國後說要報效祖國,如今加入美籍。謝曉亮從小是受到北大文化的薰陶長大的,他的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教授,可以說謝家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也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 謝曉亮教授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此前,謝曉亮曾於2011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院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美國國家工程院(NAE)以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OM)三院組成,美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代表了這三個領域的最高榮譽。此前華人學者錢煦是唯一一位華人三院院士。謝曉亮此次成為美國「兩院院士」,在華人學者中亦屬少有。
  • 她系出名門,北大學霸,現為美國雙院士,網友:名門還不是這樣!
    她從上學開始,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優秀的代名詞。198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後,1985年獲陳省身數學交流項目資助,前往美國伯克利大學深造,用兩年時間拿下了伯克利大學統計學碩士,然後又用了三年時間,於1990年拿下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在這裡工作了三年。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是生物學家,因在作物改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見美國對於這位生物學家的重視程度。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他是北大畢業的數學天才,卻聲稱:在美國洗盤子都比回國當教授強
    出國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已經形成新潮流了,根據清華大學的數據統計來看,清華大學每年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學選擇的最終國家就是美國。對於出國留學這個話題的討論,大家向來比較敏感,因為有一位同學選擇留美,那麼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失去了一份建設力量。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1962年出生在北京的謝曉亮就是這樣的人,他曾出任哈佛大學化學系終身教授,在美國完成學業,擁有美國國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但同時他也是我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北大基因高精尖創新主任,這多重複雜的身份,為他帶來了很多爭議。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1962年出生在北京的謝曉亮就是這樣的人,他曾出任哈佛大學化學系終身教授,在美國完成學業,擁有美國國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但同時他也是我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北大基因高精尖創新主任,這多重複雜的身份,為他帶來了很多爭議。
  • 19歲大學畢業,號稱神童的莊小威,加入美國國籍後,怎麼樣了?
    由於父母比較忙,莊小威5歲以前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直到5歲那年才被父母接到身邊撫養。她從來沒有上過幼兒園,識字都是後來回到父母身邊才學的。沒上過幼兒園並不意味著莊小威就不如別人,相反,她可能做得比許多同齡人還好。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他是哈佛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
  • 他是北大畢業的才子,曾諸多不順飽受欺凌,如今擔任美國教授
    引言自古以來,成大器者比比皆是,少年時期想要才成就一番事業,亦需要付出諸多努力,更何況那些少年時期沒有機會闖出一番事業,年老才獲得成就的人比,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更甚。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陪伴他們的只有精神世界。
  • 29年前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現今如何
    當然每個人的選擇都是自願的,我們無權對別人的決定多做評斷。29年前就有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他在困難的時候拒絕了回中國當教授的機會,而是選擇在美國打工,這個人就是被稱為數學天才的張益唐。張益唐從小就非常好學,1978年考進了北大,讀他喜歡的數學。四年的大學生活結束之後,又跟著潘承彪教授(數論專家)讀碩士,為他之後的數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完碩士就要讀博了,這一次張益唐依舊得到了貴人的幫助。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2018年7月1日起,56歲的謝曉亮將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33年。1985年,23歲的謝曉亮在北大本科畢業做了一年碩士研究生後,離開北大奔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或許,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只要心中有祖國,那都是值得稱讚的,但是能夠做到苟富貴勿相忘,更加的難能可貴。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
  • 北大許晨陽,清華顏寧,學成歸來卻再次出走美國,這4方面要反思
    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顏寧是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1996年前往清華大學讀本科,畢業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教授是她的老師,是的,施一公院士就是後來清華大學的副校長,現在是西湖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