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2020-12-05 高校網大秀

北京大學120周年的華誕

2018年謝曉亮的回歸讓北大120周年變得意義非凡

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1975年謝曉亮與父母和弟弟在北大圖書館前留影

林建華校長和謝曉亮的交集

謝曉亮的父親謝有暢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和固體表面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謝有暢從1957年開始就一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工作,1979年被北大聘為教授,而北大目前的校長林建華1978年~198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習經歷,1993年林建華在經歷海外留學後回北大化學系任教,謝有暢和林建華之間存在著師生關係和同事關係,謝曉亮的回歸和林建華之間的交集縝密。

謝曉亮和北大附中的同學在圓明園前留影

從小要做科學家的理想

謝曉亮幼年時由於父母受到文革的影響,父親謝有暢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學習,學得一手泥瓦木匠手藝,親手為謝曉亮做了一個陀螺,在物質玩具匱乏的年代,不斷旋轉工精緻的陀螺引發了謝曉亮的好奇心,從此父親的工具箱就是謝曉亮的童年玩具,完成的第一個木工作品是槓秤,上中學後,謝曉亮通過物理知識又開始動手製作各種電子儀器,先後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機、遙控模型輪船,並完成了一套音響。謝曉亮說,自己對實驗科學的興趣正是從這一個個電子儀器開始的,從那時起,他逐漸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學家。

北大校內的振興中華石碑

回歸是為了一個青年的夢想

謝曉亮上大學的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對比美國相差甚遠,在北京大學讀大一的時候,謝曉亮自學計算機編程,他發現了離子晶體的能量是一個無窮級數,需要大的計算量,於是試著寫Fortran程序來計算晶體結構的能量。這個課題在現在看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當時化學專業的謝曉亮來說,對於第一次能用計算機解決這樣一個「跨學科」問題感到非常的神奇,於是他大學碩士畢業找到機會就選擇去計算機王國美國留學深造,經過多年的學習,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同時他也回到北大應聘講席教授,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在選擇功成名就回國,主要是青年時期在北大的夢想,那就是北大校園中振興中華的石碑,現在中國科技經濟發達了,已經有足夠的平臺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於是捨棄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選擇全職回國回報母校,同時也回報自己的祖國!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謝曉亮為什麼突然回國了?
    2018年7月,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是世界公認的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是什麼原因吸引謝曉亮教授回國呢?;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謝曉亮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他北大畢業,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國發展引熱議
    他身上擁有諸多頭銜: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行業專家;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人實現了這個成就;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他名叫謝曉亮,他被稱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是哈佛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如今,他突然回國又引發了很大爭議。此人就是36歲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加入美國國籍之後為何突然回國?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謝曉亮出生於1962年的北京,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知名教授。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謝曉亮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和化學天賦,被稱為「神童」。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就是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榮獲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或許很多人會說,又是國外的科學家。然而,謝曉亮卻與其他出國的科學家不太一樣,因為他給中國帶來了許多新技術。
  • 哈佛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支援母校北京大學的建設
    在哈佛接受冰桶挑戰的謝曉亮 哈佛大學第一位大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是世界第一高校,能在哈佛大學被聘為終身教授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夢想,謝曉亮,1962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8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他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56歲哈佛大學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母校北大任教
    憑藉上述兩項工作,1998年,謝曉亮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聘為終身教授,也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初到哈佛,謝曉亮再次調整研究方向。他預感到單分子技術將會在生物學中有重要應用,於是從頭學習分子生物學,和學生一起旁聽生物系的分子生物學課程。
  • 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籍,如今突然回國引熱議
    用簡單的話來講,這項技術不僅僅可以檢測癌症,還可以幫助有重大遺傳疾病的父母擁有健康的後代,研究出這項技術的是一位美籍華裔謝曉亮。謝曉亮,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1962年出生,父親謝有暢與母親楊駿英都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教授,在家庭影響下,他從小就有豐富的化學專業知識,小學到中學,謝曉亮也是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中學讀書。
  • 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父母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後入美國籍
    也正是由於疫情的發生,很多學術大佬紛紛走紅網絡,先是「雙黃連之母」王延軼所長,再到「人不傳人」高福院士,最後是被「拔出蘿蔔帶出泥」的舒紅兵院士,還有施一公院士、饒毅校長等等許多科學家。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曾經出國留學,最後學成所歸,回到祖國發展。
  • 北大饒毅:謝曉亮的回歸是北京大學理科改革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謝曉亮全職回國前就代表北大出席活動 未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時,北大就開始努力爭取謝曉亮回國發展近日,北京大學饒毅在《知識分子》發表一篇《北大的理科改革》社論文章,其中總結了北京大學20年理科的發展歷程,還披露了最近引爆中國科研圈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全職回國的細節,謝曉亮是改革開放後大陸第一位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家,最初爭取謝曉亮回國的時候,他還沒有當選美國院士,北京大學只是看中了他的學術水平高,年富力強,而且作為從北大附小、附中和北大化學院畢業的學子,謝曉亮工作認真負責,潛力巨大,所以北大多年來多個學院,多個職能部門,幾任領導都在堅持不懈地爭取他,凸顯了北京大學任人唯能,
  • 美國最重視的人才中美院士謝曉亮棄美回國創高科研發抗疫新武器
    37歲的他,先是被哈佛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謝曉亮1999年被聘為 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 終身教授,是該校僅有的兩位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之一。他是北大 長江講座教授。2001年9月7日下午,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化學學院院長 林建華向謝曉亮頒發 客座教授聘書。
  • 北大學霸謝曉亮: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拒絕高官厚祿回國效力
    北大天才學霸的人生1962年6月,謝曉亮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當中,是個名副其實的、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在那個年代,讀書識字的都寥寥無幾,而他的父母在學習上為謝曉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謝曉亮儘自己所能,小學和初中謝曉亮都在北京大學的附屬小學和附屬中學當中讀書
  • 哈佛第一位終身教授,毅然回國任教,曾說這不是簡單的決定
    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頂尖學府,為祖國培養了很多人才。不過這其中,有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國外,最大的對象就是美國。因為美國有眾多世界名校,很多北大學子出國深造的首選地就是這裡,他們在美國學有所成後,一部分回國支援祖國建設,還有一部分留在美國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就來自中國北大,他加入美國籍並在美國獲得極高的榮譽,更是成為美國「三院院士」。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來源|《科學新聞》、百度百科 ,化學加整理編輯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36歲的他成為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獲得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職位的大陸學者。 初到哈佛, 「最大的擔心是沒有足夠的經費做研究。」 第一年謝曉亮一口氣寫了6個申請書, 全部獲得資助。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系北大終身講席教授
    【觀察者網訊】6月25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舉行幹部宣布會議,宣布饒毅同志任該校校長。據觀察者網查詢,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概況」一欄,現任校長已顯示為饒毅。公開資料顯示,饒毅於1962年出生於江西省南城縣,是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還是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及《知識分子》的主編。1991年,饒毅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又於1994年成為哈佛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博士後。
  • 專訪謝曉亮:回國不是簡單的決定,這裡的研究機會比哈佛更好
    謝曉亮「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談及去年的全職回國,謝曉亮如是表示。他在為北大120周年校慶撰寫的紀念文章中提到,北大是他的人生啟蒙之地,也是他的科研回歸之地。而正式回歸這一刻,距離他第一次離開北大已經33年。
  • 留學33載,擁有四頂院士桂冠,北大校友任母校理學部主任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對謝曉亮出任理學部主任表示歡迎,希望他在新的平臺上為學校「雙一流」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 北大新任理學部主任:加大國際領軍人才引進力度
    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 57歲謝曉亮接替饒毅任北大理學部主任,去年正式全職回國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柴真,理學部原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謝曉亮,以及理學部、理學部各院系、學科建設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出席聘任儀式。北京大學理學部成立於1999年,現由數學科學、物理學、化學與分子工程、生命科學、城市與環境、地球與空間科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建築與景觀設計等8個學院組成。謝曉亮此番接替的是北京大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神經生物學家饒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