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120周年的華誕
2018年謝曉亮的回歸讓北大120周年變得意義非凡
2018年7月1日起,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1975年謝曉亮與父母和弟弟在北大圖書館前留影
林建華校長和謝曉亮的交集
謝曉亮的父親謝有暢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和固體表面化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謝有暢從1957年開始就一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工作,1979年被北大聘為教授,而北大目前的校長林建華1978年~198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習經歷,1993年林建華在經歷海外留學後回北大化學系任教,謝有暢和林建華之間存在著師生關係和同事關係,謝曉亮的回歸和林建華之間的交集縝密。
謝曉亮和北大附中的同學在圓明園前留影
從小要做科學家的理想
謝曉亮幼年時由於父母受到文革的影響,父親謝有暢被下放到江西勞動學習,學得一手泥瓦木匠手藝,親手為謝曉亮做了一個陀螺,在物質玩具匱乏的年代,不斷旋轉工精緻的陀螺引發了謝曉亮的好奇心,從此父親的工具箱就是謝曉亮的童年玩具,完成的第一個木工作品是槓秤,上中學後,謝曉亮通過物理知識又開始動手製作各種電子儀器,先後做出了超外差收音機、遙控模型輪船,並完成了一套音響。謝曉亮說,自己對實驗科學的興趣正是從這一個個電子儀器開始的,從那時起,他逐漸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名科學家。
北大校內的振興中華石碑
回歸是為了一個青年的夢想
謝曉亮上大學的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對比美國相差甚遠,在北京大學讀大一的時候,謝曉亮自學計算機編程,他發現了離子晶體的能量是一個無窮級數,需要大的計算量,於是試著寫Fortran程序來計算晶體結構的能量。這個課題在現在看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當時化學專業的謝曉亮來說,對於第一次能用計算機解決這樣一個「跨學科」問題感到非常的神奇,於是他大學碩士畢業找到機會就選擇去計算機王國美國留學深造,經過多年的學習,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同時他也回到北大應聘講席教授,他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化學和生物物理界最高獎獲得者、是獲得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在選擇功成名就回國,主要是青年時期在北大的夢想,那就是北大校園中振興中華的石碑,現在中國科技經濟發達了,已經有足夠的平臺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於是捨棄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選擇全職回國回報母校,同時也回報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