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召開,在這44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65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中,華人屈指可數,57歲的謝曉亮是其中一位。
1962年6月,謝曉亮出生於北京,並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度過小學與中學階段,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
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擔任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是改革開放後大陸學者獲得哈佛大學冠名講席教授的第一人。
2017年求是科學基金會評價他:謝曉亮是學科交叉研究的踐行者,從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學,再到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他無畏探索,不斷創新,他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在單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醫學光學成像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談到全職回國,謝曉亮表示,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北大是他的人生啟蒙之地,也是他的科研回歸之地。
留美的這33載給他帶來了諸多榮譽。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還獲得美國阿爾伯尼獎,並成為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多位獲得過該獎的科學家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謝曉亮教授也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但是他開始看到,國家在改革開放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回來,是因為這裡的研究機會比美國哈佛的更好,這是回來的主要原因。
現在,謝曉亮團隊已經迅速成長起來,他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開發和改進單細胞全基因組擴增及測序技術,嘗試憑藉頂尖的技術提高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有效預防出生缺陷,為優生優育和腫瘤個體化診斷領域提供更精準的醫學檢測技術。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這樣描述他;用技術解決科學問題,是引領整個科學界發展的真正的一流科學家,他是一個讓你無法預知將來還會做出什麼創造性工作的科學家。這是一個科學家具有潛在創造力、影響力、引領力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