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古語有言:落葉歸根,外面的世界雖然很是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只有家鄉才是最為溫暖的港灣。而家鄉的建設不僅僅是需要國家的支持,同樣也是需要每個公民的共同努力。從古至今,我國有許多的科學家在國外學成歸來建設祖國,為我們樹立了很多的好榜樣。
謝曉亮其人
1962年,謝曉亮出生在北京,謝曉亮的父母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所以他從小就處於一個學術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之中,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謝曉亮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學開始,謝曉亮便展現出了超脫身邊同學的那種能力:他會做一些小的發明,小模型什麼的,而這些成就也讓他徹底愛上了科學研究。
上了大學之後,別人都在考慮如何讓自己不掛科,儘量在找一些比較好過的科目,只有謝曉亮是找了一些感興趣的課程並且修完,雖然這些沒有學分,但是他覺得自己很滿足。大學畢業之後,由於國內的技術並不是太好,所以謝曉亮選擇了進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學校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又攻讀博士後,並且獲得了諸多的研究成果及獎項。
成為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1992年,謝曉亮拿到了去太平洋實驗室的機會並進入PNNL工作,從事超高分辨光學成像等研究項目,同時,他也是美國太平洋西北實驗室自1965年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1999年,他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的終生教授。
辭去教授職位,毅然回國發展
謝曉亮的前半生可謂是充滿鮮花和掌聲,他也成為了有名的科學家。他發表的《自然》、《科學》等生物方向的論文,也被各大報刊爭相發表。就在很多人覺得謝曉亮這輩子就會待在國外度過此生的時候,謝曉亮宣布他要回到國內發展,放棄了終身教授的職位,也放棄了在美國的高薪與優厚待遇。
回國之後的謝曉亮,與朋友一同成立了生物成像中心,這預示著在未來他將會更加專注於生物成像技術的研究並且為國家作出貢獻。謝曉亮回國之後,有記者曾今問及回國的原因,謝曉亮的回答是:當然回國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這是一個職業選擇,我回來是覺得在中國、在北京大學,我能夠得到更好的研究機會。
總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祖國的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祖國的各個領域都需要人才。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所有人一起努力,我們的國家才能變得更加的美麗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