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F-35戰鬥機、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英特爾公司、高通公司、強生、輝瑞、波音飛機等等,這些頂尖的武器還是行業領先的企業都可以放映出了美國所掌握的核心科技有多麼強大。而美國之所以擁有這些高科技是因為他們有著世界最頂尖的科研高校以及龐大的科研人員團隊,據統計,1989年-1990年,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工作的外國學者超過4.6萬人,1997-1998年超過6.6萬人,美國720多個聯邦研發實驗室很多都曾招聘引進國外著名科學家來參與項目開發。
美國依靠各種手段吸收著人才,但是有些人才始終是美國無法得到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曾經在美國留學,並成為飛彈領域的知名專家,曾擔任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與夫人一同克服了美國政府的種種阻撓,在周總理的幫助下終於在1955年回到祖國。後來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發射立下了汗馬功勞,美國人曾評價他「一個人能頂五個師」。
其實還有一些中國科學家也曾為拒絕了美國提供的優厚條件回到祖國,默默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他擁有四頂院士桂冠,是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推動了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型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也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以及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開拓了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並且成為了首位獲得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華人,而該獎也只是他獲得眾多獎項之一而已。
他就是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榮獲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的謝曉亮。
1998年,謝曉亮36歲,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聘為終身教授。這也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2009年,哈佛任命他為Mallinckrodt化學和化學生物學講席教授。然而,對基礎研究及應用轉化有更大抱負的謝曉亮開始看到,「國家在改革開放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回來,是因為這裡的研究機會比美國哈佛的更好,這是主要原因。」
謝曉亮認為,國家的持續支持「使中國科研整體水平大有提高」。而在33年前,正是由於「國內的科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畢竟有很大差距」,他才出國深造。
2018年7月,56歲的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原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主任、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 。
他曾是美國「國寶級科學家」,但他卻棄美回國,毅然回到北大工作推動國內生物領域發展,為中國生物領域培養人才。國內第一所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是他用盡人脈創辦的,期間克服了重重的阻礙複製了一臺頂級測序儀,要知道很多尖端設備美國政府都會禁止對中國出口的。我們能在高水平科學領域取得進步離不開這些頂尖人才心血付出。2018年,他離開了美國回歸祖國,放棄了在美國享受的最頂級待遇,最頂級團隊,最頂級科研條件,放棄這一切全職回到北大工作,因為他心中始終有著祖國,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