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輩有人才出,獨領風騷數百年。"這句主席留下的話,告訴我們無論是在任何時期、任何時代,人才,都是一個國家最為寶貴和珍惜的資源。
古人也曾經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過去,我們科技處於落後的狀態,只能向國外國家買我們不能製造的商品。但是最重要的不是最終的商品,而是技術。
時勢英雄
中國最早的一批科學家和科研人員,救民族於水火之中,為後來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意識到了知識和科學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優秀的科學家無疑是一個國家的寶藏。
留洋深造是許多科學家提升自己的方式,前有錢學森歸國,現又一位科學家謝曉亮回國。他不僅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更是被譽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在中國在戰爭之中元氣大傷、前進的方向尚未明確之時,正是一個個科學家不分晝夜的努力和奮鬥,才讓我們有了氫彈、原子彈和衛星,才讓我們擁有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國際上有了說話的底氣。
正所謂是時勢造英雄,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救國英雄。
而謝曉亮就是這樣的一位科學家,但是與以上說到的不同的是,他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
能夠成長在昌平盛世,這也正是他幸運的地方。在他的生活和事業之中,他自然也就更加自由、擁有更多的選擇。
耳濡目染
謝曉亮出生在一個化學世家之中,他的父親是北京大學的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教授,母親在化學領域也毫不遜色。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而謝曉亮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也正是從小家裡的文化氛圍十分濃烈,他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才會對化學如此感興趣。
父母都是如此優秀的老師,他的身上自然也有著熱愛學習的基因。從小他就不像其他的孩子一般頑皮,對於學習更是有著超出同齡人的自覺。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從小他就在化學和數學學科上表現出他超出同齡人的學習興趣。
他的求學道路也是暢通無阻,在他的天賦、興趣和努力的三重努力之下,能夠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學。當時正是歷經社會改革,他的父母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但是幸運的是,在他高中時期,高考恢復,他最終順利參加了高考,並且最終如願以償進入了北京大學的化學系學習。
在北京大學,謝曉亮度過了自己美好又充實的四年大學時光。北京大學是他的母校,更是父母工作了幾十年的工作崗位。
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這場戰鬥中,他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入這座學校,無疑是一件十分值得驕傲的事情,而謝曉亮和北京大學之間也是一直相互牽絆,共同進步。
在北京大學修完自己本科學業之後,謝曉亮本來是選擇繼續在北京大學完成自己研究生的學業。
但是令人感到十分無奈的是,雖然當時的中國國力強大,發展飛速,但是在一些科研領域上,國內與國外還是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如果希望自己能夠在化學領域到達一個更深的層次、有進一步的飛躍,還是要遠赴海外,出國深造。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之下,他第一次離開自己熟悉的北京,離開父母,離開母校,飛躍寬廣的大海,來到美國開始自己新的徵程。
1985年,他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深造並獲得了博士學位。1990年,又前往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的相關研究。後來的他也證明這幾年的海外學習生涯是正確的選擇。
學成歸國
1992年,他開始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工作,這無疑是對他在化學領域的科研能力的重要認可。
在1999年,謝曉亮被世界地位極高的學府——哈佛大學聘任為化學與生物系的終身教師,他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的父母更加優秀卓越。
人的弊端是常常容易忘本,在巨大的成就面前難免會感到輕飄飄的,找不到重力的著陸點,而謝曉亮卻不是如此。
在受到了外界的肯定之後,他心中湧現出的第一個念頭便是想要儘快回國。雖然在美國漫長的學習和科研生涯讓他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但是心中想要回歸故土的願望卻一刻也沒有停歇過。
在他公開的表示了自己的歸國願望之後,外媒都表示感到非常的惋惜和不舍。然而謝曉亮從來都不是一個忘本的人,他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努力都是為了在自己有能力之後更好地改善家鄉和祖國。
他即使是遠在大洋彼岸,他也一直關注著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與國內的科研人員們同喜同樂。
他回到祖國之後,選擇在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學成立了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使得北京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一度趕超清華,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的一生收穫了眾多榮譽,無論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抑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還是美國物理化學的最高獲獎者,每一個榮譽都是一般人永遠也無法到達,無法與之媲美的。
他還是第一個獲得阿拉伯尼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因為此前得過這個獎項的人最終都得到了諾貝爾獎,所以他也被譽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現在國內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希望在所有科研人員的努力之下,我國能夠一步步地縮小自己與海外的差距,向著好的方向不斷前進,這樣過去令人心寒的人才外流才不會再發生。
相信謝曉亮的回歸也一定會點燃許多海外華人科學家的愛國熱情,早日學成歸來,開發祖國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