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慈善行為只能幫助一個人,而捐助教育是幫助全社會。——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大丈夫生於世,必當有番作為。當代的青年們,在受到祖國的悉心培育之後,更應該學成歸國,報效祖國。即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近日,就有這樣的3位科學家學成歸國,加入「西湖大學」,開始以自己的學識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年少有為,為祖國發展培育人才
說起這三位科學家回國後任職的學校——西湖大學,可能很多人還不是特別的熟悉,儘管現在西湖大學的知名度還不是太高,但其實力卻是不容小覷。2018年2月,西湖大學正式成立,其前身便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
這是一所由社會力量集資創辦,國家重點支持的非盈利性質的研究型學校,其首任和現任校長就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雖說西湖大學成立時間不是太長,但是其師資力量卻是異常的雄厚。作為一所國內典型的研究型的大學,其對學生的培養和清北這樣的傳統的中國名校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和理念。
相比於培養社會型的人才,西湖大學更加注重培養科研型人才,換句話說,西湖大學的學生和老師將來都是中國未來的科技中堅力量。所以,西湖大學是未來中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此外,西湖大學的校長施一公更是一位值得現在年輕人學習的青年榜樣。施一公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又去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並於2008年婉拒美國聘請,毅然回國在清華大學全職任教,又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如果說有那麼些中國學子在國外學業有成,卻又心繫祖國發展,放棄國外更加豐厚的報酬和更加完善的科研條件而回國效力,那施一公便是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在清華任教幾年後,施一公深知中國人才流失的嚴重,於是說幹就幹,在社會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西湖大學。
儘管西湖大學成立時間不長,但它濃鬱的學術氛圍卻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對於杭州人來說,自己家鄉的這所年輕的高校確實是自己向外地人介紹杭州的一張名牌。
並且隨著西湖大學知名度慢慢地提升,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願意回到祖國的這所高校,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於是,今年的這三位知名科學家便放棄國外的條件,回到西湖大學任教。
回國執教,盡顯一片赤誠
這三位科學家都是在施一公的邀請下,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在祖國的土地上擔任起培養下一代人才的重任。而這與那些到海外求學之後,放棄中國國籍,加入別國國籍的華人學子相比,其對祖國的赤誠之心,便可見一斑。
三位科學家不僅對祖國一片赤誠,對待他們的學術研究更是非常認真。這三位回國科學家中,第一位便是醫學家於洪濤,於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而後又去哈佛大學深造。在大學畢業後,繼續在醫學方面展開研究,先後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和Serena S. Simmons講席教授。
此外,他還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並於2008年兼任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員。不得不說,於洪濤院士是生物醫學領域走在科學前沿的一位青年翹楚。於是,施一公便聘請他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此外,回國第二位科學家鄧力更是了不起的人物。西湖大學理學執行院長鄧力,是世界知名的化學家。在化學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他的研究成果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他也在2019年獲得了2020「亞瑟·科普學者獎」。
相比於前面兩位,第三位在其專業領域也是毫不遜色,西湖大學工學院院長楊陽,是從事工學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的,而這個領域正是引導我國晶片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學科。所以說,楊陽教授的回國對西湖大學的發展更加意義非凡。
楊陽教授在這個領域潛心研究20多年,打破了該領域多項世界紀錄。此外,楊陽教授還是美國多項研究學會的會士,同時也獲得了多項大獎。正如湯森路透評論的那樣,楊陽教授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海歸回國,未來可期
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人才流失不可謂不觸目驚心。在世界上,各個學科的前沿都有中國人的身影,然而,在各個學科領軍人物簡介中,卻很少能見到中國籍的科學家。同在異鄉,同為中國人,卻很少有人能站出來代表中國走在國際科學的前沿。
究其原因,國內對待人才不重視和國外豐厚的報酬及條件優越的科研條件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此外,國內頂尖高校的學生對於家國情懷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於國外的誘惑比較敏感。種種的這些,都是導致國內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然而,儘管已經有許多的華人學子選擇了外國優越的條件,但還是有不少的學子心繫祖國的發展,願意放棄這些,而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獻智獻策。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以及於洪濤等三位科學家就是這群學子中的典型代表。
他們明知回國之後,外國的豐厚待遇都將隨之遠去,但他們還是那麼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樣的精神和愛國情懷,值得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去效仿和追隨。即使西湖大學成立到現在才不過區區兩年時間,但是,有了這三位科學家的加盟,有理由相信,西湖大學未來的發展會更加的值得期待。
西湖大學的發展,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必將「未來可期」。並且,隨著社會和國家對人才的更加重視,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學子,相信也最終會回到像西湖大學這樣的研究型高校,回到國家需要更多專業人才的崗位上。
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像施一公這樣的有志教育型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像於洪濤這樣的科研型人才。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華裔科學家可以回國,在生養他們的這片土地上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