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鄭琳
8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學舉辦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今年有274位擬錄取博士新生,其中有來自帝國理工、杜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27位海外高校考生,佔錄取人數的10%。
在開學典禮上,274名新生一一上臺,接受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們贈送的禮物。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致辭,闡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科學探索的重要意義,以及西湖大學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他說:「西湖大學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為傑出學者們提供思想碰撞、免除後顧之憂的寬容環境。」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許犁野是布裡斯託大學機器人專業碩士畢業生,在報考西湖大學之前,他已經被布裡斯託大學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不過,在看到施一公闡述的西湖大學的辦學理念之後,他選擇了西湖大學。
新生代表許犁野許犁野在開學典禮上作為新生代表發言,說了一段很「燃」的話:「讀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你的同齡人擁有了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幢房子、第一輛車子,而你除了日漸增高的髮際線、可能經歷的是第一次被拒稿、第二次被拒稿......第三十五次被拒稿、第不知多少次相親失敗。但是,作為西湖大學的博士生,你卻可能第一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與受體的複合物結構,第一次提出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新方法,第一次駕駛自己參與設計的載人深潛器航行在馬裡亞納海溝。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選擇成為西湖大學四期!」
此外,開學典禮上有一面「西湖家人寄語牆」,寄語牆正面是此前西湖大學舉辦的「守護好奇心」科學幻想兒童畫徵集活動選出的50幅兒童畫,背面是西湖家人的寄語,分別來自西湖大學的捐贈人和西湖大學支持者。
西湖大學
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
施一公致辭:
在這樣不同尋常的一年,在你們入學的第一天,我想先與大家分享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的責任與使命!
此刻,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類正在經歷著一場百年不遇的公共健康危機,超過2300萬人感染,逾80萬人罹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甚至人類文明的進程都遭遇直接挑戰。但新冠疫情絕不是人類面臨的唯一危機或最後難題,它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又一次新的挑戰。放眼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災難性流失、瞬息萬變的緊張國際形勢,等等,都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我們正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想在變局中開新局,科學與技術的價值和力量日益顯現。
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格物致知、揭示自然規律;分析人類面臨的緊迫難題並提供解決方案;探索人類未來的重大問題並給出科學答覆;傳承並創造人類文明;這,正是大學的意義所在,也是西湖大學創辦的使命之所在!
施一公西湖大學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為傑出的學者們提供進行思想碰撞、免除後顧之憂的寬容環境,治學育人。隨著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於洪濤教授的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三大學院的掌門人全部到崗,三駕馬車交叉合作、爭先恐後協同創新的局面已然形成!如今的西湖大學,經過了百事待興的初創三年,已經進入了蓬勃穩健的發展期,兵強馬壯、躍躍欲試。134位博士生導師,608位博士生,177位博士後,387位研究骨幹和科輔人員,171位行政服務人員,共1477位西湖人共同支撐著一百多個世界領先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探索、攻堅一批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
西湖大學必將成為創新引擎。我們不提倡盲目跟風、追逐熱點;而是鼓勵獨闢蹊徑、開拓進取、心無旁騖、保持定力;摒棄急功近利,用「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毅力來治學,我們要努力做各個科研領域的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現代大學治理制度、摸索鼓勵創新的新型科技評價標準和科研管理機制、設計實踐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新型模式。
西湖大學受社會力量資助,盡最大努力回饋社會。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年輕的西湖大學絕不會袖手旁觀!在疫情暴發之初,學校就設立專項基金,第一時間啟動了10餘項應急科研攻關。在學校先進的科研平臺支持下,師生克服各種困難,日夜奮戰,為理解、抗擊新冠做出了重要貢獻。周強實驗室在2月初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全長蛋白及其與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結合的空間三維結構,被《科學》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那一瞬間;其後,他又與陳薇團隊合作,解析了病毒表面S蛋白與中和抗體的結構,為開發新療法提供了線索;郭天南團隊在患者血清中找到了一系列可以有效幫助判斷病情、協助確定診療方案的重要生物標誌物……這些研究成果為人類攻克新冠難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和思路。與此同時我們還向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出國的優秀學子開放實驗室實習崗位,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為社會盡綿薄之力!
施一公同學們,西湖大學雖然年輕,但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舞臺。在極其特殊的2020年,各位同學加入西湖大家庭,開啟科研攀登的新徵程,本身就具有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加入西湖大學後的每一天,都能不忘初心,將「求知、探索、厚德、擔當」作為身體力行的準則,實現自我價值、回饋父老鄉親,並且在點點滴滴中將「推動人類文明」這一宏大目標貫穿始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有幾句老生常談,與大家共勉:
一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也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坎坷,希望同學們都能保有最純粹的初心和赤誠,都能堅守社會的良心,做正直的人!從你們走上科研之路的那一天起,做誠實的學問就是一條不容突破的底線,西湖大學作為一所新型研究型高等學府,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
二是保護好奇心和原動力。對未知的好奇是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和源泉;西湖大學一直強調「興趣先導」的培養理念,並在生命科學學院率先實行了輪轉定導的機制。同學們可以通過在不同實驗室的學習體驗,挖掘找到自身的興趣點,雙向選擇,確定今後的研究方向。同時,我們還創造環境、鼓勵跨學科交流,因為不同學科、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最能激發靈感的火花。學校會為大家提供包括學科交叉午餐會在內的多種學術交流機會,希望同學們能夠突破學科內思維定式的禁錮,尋找更多的創新生長點。
三是做好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和體力儲備。幾乎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大量時間的投入和心血的付出。與本科生不同,作為博士生的你們,主要目標不再是汲取知識,而是創造知識,把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再往前推進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這本身就意味著你要告別舒適區,在一個未知的天地間闖蕩。挫折不可避免!所以,請大家做好心理建設,順境勇往直前,逆境不輕言放棄。鍛鍊心志堅忍、理性分析成敗,本就是博士訓練的重要一環。相信我,不知不覺之中,逐漸入門的你一定會被科學研究的精妙所打動,而取得突破後的愉悅很難用言語形容。在這個過程中,強健的體魄是必要支撐,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西湖跑團、桌球俱樂部,發揚光大我們西湖濃厚的體育傳統。
四是傳承西湖的包容文化。雖然當前國際爭端和摩擦加劇,全球化進程受到幹擾,但我始終相信,開放包容是強大的源泉,這也是西湖大學必須傳承的文化。在這裡,你們將置身於多元文化的學習成長環境,不僅周圍的同學跨越五湖四海,而且會感受到來自全球的優秀師資,甚至多種不同的母語文化背景。希望同學們理解不同文化的淵源,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內涵,在多元文化相互切磋中撞擊出創造力,誘發出新的思考與發現;從西湖走向世界,同時也助力西湖大學不斷增強向世界輻射的張力與韌性。
同學們,歷史任何時期,科學的認知都是有限的,但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研究型的大學就是要提供一個充滿理想的自由探索之地,連接人類知識寶庫,構築通向未來之路。雖然年輕的西湖目前校區只有7幢樓,但我們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條件,擁有來自全球的一百多位優秀博士生導師,包括剛剛加盟的孫立成和裴端卿兩位講席教授。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十足的信心帶領同學們深入科學未知之境,攀登科研高峰。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