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15: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聽雨 通訊員 馮怡 張弛
8月23日,西湖大學舉辦了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今年有274名博士研究生將在此開啟一段新的旅程,其中還有來自帝國理工、杜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等27名海外高校考生,佔錄取總人數的10%。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致辭,闡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與技術的價值與力量,以及西湖大學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他說:「西湖大學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為傑出的學者們提供思想碰撞、免除後顧之憂的寬容環境,治學育人。」
當前,隨著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於洪濤教授的全職加盟,西湖大學三大學院的掌門人已全部到崗,正進入蓬勃穩健的發展期。西湖大學134位博士生導師,608位博士生,177位博士後,387位研究骨幹和科輔人員,171位行政服務人員,共1477位西湖人將共同支撐一百多個世界領先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探索、攻堅一批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
施一公校長寄語新生:努力做各個科研領域的引領者
施一公表示:「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格物致知、揭示自然規律;分析人類面臨的緊迫難題並提供解決方案;探索人類未來的重大問題並給出科學答覆;傳承並創造人類文明;這,正是大學的意義所在,也是西湖大學創辦的使命之所在!」
西湖大學不提倡盲目跟風、追逐熱點;而是鼓勵獨闢蹊徑、開拓進取、心無旁騖、保持定力;摒棄急功近利,用「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毅力來治學,要努力做各個科研領域的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同時,西湖大學也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現代大學治理制度、摸索鼓勵創新的新型科技評價標準和科研管理機制、設計實踐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的新型模式。
西湖大學受社會力量資助,盡最大努力回饋社會。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西湖大學就設立專項基金,第一時間啟動10餘項應急科研攻關。周強實驗室在2月初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全長蛋白及其與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結合的空間三維結構,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那一瞬間。此後,他又與陳薇團隊合作,解析了病毒表面S蛋白與中和抗體的結構,為開發新療法提供了線索。郭天南團隊在患者血清中找到了一系列可以有效幫助判斷病情、協助確定診療方案的重要生物標誌物……這些研究成果都為人類攻克新冠難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和思路。
施一公提出,在極其特殊的2020年,各位同學加入西湖大家庭,開啟科研攀登的新徵程,本身就具有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他希望每一位同學,加入西湖大學後的每一天,都能不忘初心,將「求知、探索、厚德、擔當」作為身體力行的準則,實現自我價值、回饋父老鄉親,並且在點點滴滴中將「推動人類文明」這一宏大目標貫穿始終。
施一公還提出四點建議與大家共勉:
一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坎坷,希望同學們都能保有最純粹的初心和赤誠,都能堅守社會的良心,做正直的人!從你們走上科研之路的那一天起,做誠實的學問就是一條不容突破的底線,西湖大學作為一所新型研究型高等學府,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
二是保護好奇心和原動力。對未知的好奇是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和源泉;西湖大學一直強調「興趣先導」的培養理念,並在生命科學學院率先實行了輪轉定導的機制。同學們可以通過在不同實驗室的學習體驗,挖掘找到自身的興趣點,雙向選擇,確定今後的研究方向。同時,學校還創造環境、鼓勵跨學科交流,因為不同學科、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最能激發靈感的火花。學校會為大家提供包括學科交叉午餐會在內的多種學術交流機會,希望同學們能夠突破學科內思維定式的禁錮,尋找更多的創新生長點。
三是做好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和體力儲備。幾乎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大量時間的投入和心血的付出。作為博士生,主要目標不再是汲取知識,而是創造知識,把人類知識的最前沿再往前推進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這本身就意味著要告別舒適區,在一個未知的天地間闖蕩。挫折不可避免!所以,請大家做好心理建設,順境勇往直前,逆境不輕言放棄。鍛鍊心志堅忍、理性分析成敗,本就是博士訓練的重要一環。不知不覺之中,逐漸入門的你一定會被科學研究的精妙所打動,而取得突破後的愉悅很難用言語形容。在這個過程中,強健的體魄是必要支撐,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西湖跑團、桌球俱樂部,發揚光大我們西湖濃厚的體育傳統。
四是傳承西湖的包容文化。雖然當前國際爭端和摩擦加劇,全球化進程受到幹擾,但開放包容是強大的源泉,也是西湖大學必須傳承的文化。在這裡,你們將置身於多元文化的學習成長環境,不僅周圍的同學跨越五湖四海,而且會感受到來自全球的優秀師資,甚至多種不同的母語文化背景。希望同學們理解不同文化的淵源,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內涵,在多元文化相互切磋中撞擊出創造力,誘發出新的思考與發現;從西湖走向世界,同時也助力西湖大學不斷增強向世界輻射的張力與韌性。
歷史任何時期,科學的認知都是有限的,但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施一公提出,研究型大學就是要提供一個充滿理想的自由探索之地,連接人類知識寶庫,構築通向未來之路。雖然西湖大學目前校區只有7幢樓,但卻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條件,擁有來自全球的一百多位優秀博士生導師,包括剛剛加盟的孫立成和裴端卿兩位講席教授。西湖大學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有十足的信心帶領同學們深入科學未知之境,攀登科研高峰。
為什麼選擇西湖大學?新生這樣說
今年的新生代表是來自工學院深海技術研究中心的2020級博士生許犁野,他本科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則在布裡斯託大學機器人專業就讀。他告訴記者,去年夏天他本已打算在布裡斯託大學繼續讀博,並和當時的導師探討博期間的研究方向。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看到了施一公校長兩會答記者提問的視頻,「施校長說,西湖大學培養的一定是第一有社會責任感,第二是拔尖創新的人才。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讓我很受觸動。」許犁野表示,後來深入了解了西湖大學後,我決定要來這裡完成博士學位。
據悉,在西湖大學工學院面試現場,講席教授Mohamed Sawan老師曾問他:「你已經獲得了布裡斯託大學的博士錄取通知,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西湖大學?」當時,他回答地很堅定:「您作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不也來到了西湖大學嗎?「在成立這麼短時間內,西湖大學就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和學者加盟,這本來就是一個奇蹟。所以他相信西湖可期、未來可期。
現場,作為新生代表的他還分享了一段話,令人觸動——
同學們,讀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你的同齡人擁有了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幢房子、第一輛車子。而你除了日漸增高的髮際線、可能經歷的是第一次被拒稿、第二次被拒稿、第三十五次被拒稿、第不知多少次相親失敗。但是,作為西湖大學的博士生,你卻可能第一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與受體的複合物結構,第一次提出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新方法,第一次駕駛自己參與設計的載人深潛器航行在馬裡亞納海溝。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選擇成為西湖大學四期!
西湖大學2020級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劉雨松,本科就讀於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研究生就讀於帝國理工。「大三的時候,我在西湖高等研究院實習過,後來就一直關注西湖大學。」劉雨松表示,去年畢業回國後,他當時還沒有想好是否要繼續讀博。當時他發現於洪濤教授準備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就先申請作為科研助理加入於教授的實驗室。
劉雨松告訴記者:「於老師令人如沐春風,在實驗室時我感覺非常好,最後決定在西湖大學完成博士學習,主攻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方向。」
據悉,西湖大學有一個傳統,每年的開學典禮上教授們都會為每一位新生贈送禮物。如今,從西湖一期的19位博士生,到二期120位、三期195位,再到今天274位西湖四期,這是屬於每一位學生的儀式感,也是教授們送給他們的第一份鼓勵。今後,他們將攜手在科研的世界一路「狂奔」。
此外,本次開學典禮現場還設了一面「西湖家人寄語牆」,是此前西湖大學舉辦的「守護好奇心」科學幻想兒童畫徵集活動選出的50幅兒童畫,校董們與施一公校長,還有他們的家人,攜手揭幕了這面「西湖家人」寄語牆。原來,每一幅兒童畫的背後,都是校董、捐贈人以及其他一直以來關心、支持西湖大學發展的西湖家人們,贈送給西湖四期新生的寄語。希望每一位西湖四期的同學,都能夠帶走一張屬於自己的寄語卡,為自己即將開啟的西湖生活加油鼓勁!
15981677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