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湖大學官網報導,8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學為今年招收的274名博士新生舉行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的致辭,對新錄取的博士生提出了要求,講了4句話:
一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二是保護好奇心和原動力;三是做好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和體力儲備;四是傳承西湖的包容文化。
與往年一樣,施一公在西湖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又將成為「熱搜」。這4句話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從施一公講話的全文來看,這4句話包含了4層含義,即:做科研的原則是什麼,做科研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做科研的自身心理、身體條件怎麼保障,做科研用什麼心態參與全球合作。
無論是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還是從其實際含義來理解,這些道理大家都能懂,但真正能做到卻很難,能做好的人卻不多,主要有以下3點原因:
一是「知識變現」思維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有一個詞逐漸被提及,那就是「知識變現」。潛心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有可能被一次次的退稿而打擊信心,有可能因生活的窘迫而被利益所「俘獲」,這時候各種走捷徑的方式都會出現。在一些領域,再強大的科研好奇心,也抵不過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一份專利賣掉,然後實現快速變現時的「好奇心」。知識變現思維,加上社會的浮躁情緒,對這些科研原則性問題帶來了衝擊。
二是客觀上「時間不等人」
無論是科研還是其他工作,只要你遠離了「舒適區」,進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甚至是「未知區」,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久而久之就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由此而產生的放棄思想必然會在你腦海裡佔據一席之地。除此之外,面對科研論文成果、職稱職務晉升、他人不斷追趕超越等影響,每天不得不忙於科研和工作,髮際線越來越高,更加難以抽出時間鍛鍊身體。既做不到心理上的準備,也談不上身體條件上保障。
三是「惰性思維」在作怪
通向成功的道路總是狹窄的,永遠都沒有康莊大道可走。無論是開展科研還是工作,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往往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期待通過量變產生質變。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在沒有良好自制力的情況下,如果短時間內看不到成功的話,很有可能會轉而放棄。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這4點要求?
施一公在講話中給出了「參考答案」,並做了精彩闡述,他說「我們不提倡盲目跟風、追逐熱點;而是鼓勵獨闢蹊徑、開拓進取、心無旁騖、保持定力;摒棄急功近利,用「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毅力來治學,我們要努力做各個科研領域的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
這些要求不僅是博士生的「參考答案」,對於從事其他工作的人也同樣具有借鑑意義。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也就不簡單了;平凡的事情堅持做,也就不平凡了。無論風雲怎麼變換,無論時代如何改變,要想達到成功的彼岸、既定的目標,都需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之心;少不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追求精神;更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豁達情懷。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