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西湖大學評選終身副教授不看文章篇數,而是看你如何講好...

2020-11-22 騰訊網

來源 | 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新浪微博、科技日報

編輯 | 學術君

10月22日,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如果離開我的貢獻,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一個無法癒合的縫隙」。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也希望西湖大學的年輕教師能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

圖源:第一財經報導截圖

「西湖大學最大的優勢是面向全球招聘人才,70%以上博士生導師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施一公說。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在探索立足中國大地的新型大學治理機制,符合中國國情又激勵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以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科學家培養模式。

丨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

中國的高等教育如果僅從數字上來看,毫無疑問是世界頭號大國。普通高等學校有將近3000所,在校學生有4000萬人,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人口,碩、博士生在校將近300萬人,也差不多是一個小型國家的人口。

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ESI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從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中國從34位提高到了今年的14位。施一公認為,這顯然有一個反差,即我國在「數字」上的領先與實際創新能力之間的反差。

我們的人才短板是什麼?

「1990年4月,我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去美國留學,那一年有2萬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回憶。截至2019年底,超過600萬中國人出國留學,400多萬留學生學成後回國。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來看,1986年的平均年齡是54歲,2017年這一數字降低到了39歲。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才儲備的巨變,人才斷層影響已經消除。

「但我們的短板是什麼?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施一公強調,所有的新興科技產業來自於核心技術突破,而所有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當今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就來自1975年單克隆抗體方法的發現。「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大約有1500位教師,建校以來湧現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路透社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美國大學長期佔據近半壁江山,其中史丹福大學更是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在施一公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丨 對於個人來講,如何成為頂尖科技人才的後備力量?

施一公表示:所有成功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實際上,一個人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和心力。

此外,優秀的人才需要進行獨立思考,通過科學研究來發掘創造新的知識,而探索新知識必須依靠批判性的思維邏輯。

1、正確分析負面結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關鍵

絕大多數實驗結果會與預料不符,或者是負面結果。其實,對負面結果的分析是養成批判性思維的最直接途徑之一;只要有合適的對照實驗、判斷無誤的負面實驗結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2、耗費大量時間的完美主義阻礙創新進取

在大刀闊斧進行創新實驗的初期階段,對每一步實驗的設計當然要儘量仔細,但一旦按計劃開始後對其中間步驟的實驗結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應該義無反顧地把實驗一步步推到終點,看看可否得到大致與假設相符的總體結果。

只要一個實驗還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終點,儘量看到每一步的結果,之後需要時再回頭看,逐一解決中間遇到的問題。

3、科研文獻(literature)與學術講座(seminar) 的取與舍

一個人必須對他做的事情做些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是科研文獻的閱讀還是學術講座的聽取,都是為了借鑑相關經驗、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科研課題。

4、挑戰傳統思維

打破迷信、懷疑成規,而關鍵的關鍵是:Follow the logic,跟著邏輯走!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施一公認為,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圖源:央視新聞 11月9日報導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但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仍然屈指可數,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依然鳳毛麟角。施一公說,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

丨 怎樣培養有科學精神的青年人?

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人類科學創新的先行者和主體。過去幾年,施一公自己也參與了我國的一次科教改革試點,也就是西湖大學的創辦。施一公介紹,目前學校有138位博士生導師,已招收608位博士生,他們正在這些導師的實驗室內進行工作。

「我們希望探索新的科技評價體系,不是看重論文或者是其他數字性的指標。它既能適應中國國情,又能夠激勵創新。」西湖大學實行「獨立實驗室」制度,PI作為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自主招聘、組建科研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學校給予學者相對充裕的科研啟動經費,並以信任為前提,賦予他們相對充分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在評價上,西湖大學建立創新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採取國際小同行評議,注重標誌性成果、實際貢獻和科學價值。

施一公強調,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富有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青年科學家。「我們需要尊重科學,發揚科學精神,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丨 科技人才評價制度的改革進程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包括人才評價在內的「三評」改革,科技人才評價制度是改革的一個重點。雖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高校科研人員認為仍有深化改革的空間。

如復旦大學一位系主任指出:「優青」評價的是38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成果,這些年輕人的獨立工作時間不長,想要評上「優青」,就得在短時間內取得可觀的成果。這在客觀上導致很多青年科研人員不敢從事原始性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周期長、風險高,38歲之前可能出不了重要成果。很多大學教師為了申報「優青」選擇做熱門研究,但很可能因此與「從0到1」的突破無緣

綜上所述,西湖大學的另類評價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

顏寧作為施一公最為出色的弟子之一,對於此評價模式也在新浪博客回復到:老大V5

這種評價模式很難麼?其實只要水平到了就不難:給每個人專門組織一個由資深教授組成的tenure committee,找國際小同行要十幾封評價信。我還在清華的時候,就幫美國藤校的幾位評價過。做這種事很花心思,需要學校如個人有國際知名度別人願意評,當然行政管理也得跟上。

圖源:@微博nyouyou(顏寧微博)

這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中,可否適度降低論文數量、引用率、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的權重?可否更多地引入主觀評價,讓科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成果在某個領域裡的影響,並徵詢這個領域一流專家的意見?讓人才評價這根指揮棒催生更多「從0到1」的突破,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新浪微博、科技日報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我們評教授不看論文
    在最近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表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你的貢獻在你的領域裡有多重要,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
  • 西湖大學為國內高校立標杆,想評終身副教授,看在領域的重要性!
    如果拿著這樣的科研論文數據,白蕊可以在國內很多985高校直接拿到教授的職位,然而在西湖大學卻僅僅只能做博士後,那麼西湖大學的標杆有多高呢?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評價體系是什麼呢?最近施一公在參加一場活動時,公開了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標杆和評價體系! 領域的貢獻決定從施一公的講話來看,西湖大學對教授的評價標準簡單又不簡單!
  • 施一公與顏寧互動:評價人才不能只看論文,還可以講故事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公開了西湖大學終身副教授的評價標準,他說: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講故事?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聽故事嗎?不是只有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會給小孩子講故事嗎?科研人才講故事是怎麼回事呢?聽繆老師來聊幾句。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如果離開我的貢獻
  • 西湖大學赴美國名校重金「挖人」,你怎麼看?
    並且該網友還總結了許多具體的VIP待遇,先講「重金」:1. 西湖大學校長最大,管理模式與國際知名私立大學一模一樣。西湖大學校長副校長的任命,由西湖大學的董事會(受託管理委員會,Board of Trusees)直接任命;2.
  • 師從施一公,4年8篇CNS,作為西湖大學博士後,她又以一作發了Science
    而文章的第一作者白蕊,在今年也是大放異彩。92年出生的她,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師從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間的課題是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來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攻讀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於Science期刊,3篇發表於Cell期刊,引用次數600餘次。
  • 施一公對西湖大學博士生講的4句話,道理很簡單,要做好不簡單
    據西湖大學官網報導,8月23日上午,西湖大學為今年招收的274名博士新生舉行2020級博士研究生開學典禮。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了《立志成為一臺人類文明的孵化器》的致辭,對新錄取的博士生提出了要求,講了4句話:一是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二是保護好奇心和原動力;三是做好長期奮鬥的心理準備和體力儲備;四是傳承西湖的包容文化。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從他選擇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的身份,到全職回清華,再到全職做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講過一個例子。2014 年,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晚宴時,與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對方不屑,施一公感到委屈、憤懣,當時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對方回敬了一句,讓他說不出話。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據了解,該論文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而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將會提供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 創業者施一公
    從他選擇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的身份,到全職回清華,再到全職做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講過一個例子。2014年,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晚宴時,與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對方不屑,施一公感到委屈、憤懣,當時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對方回敬了一句,讓他說不出話。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11月19日,一篇題為《實名舉報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和其女張絲萌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絡熱傳,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一碩士研究生以一篇長達123頁的舉報信實名舉報其原導師張裕卿學術造假。就像張裕卿一樣,通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 施一公:西湖大學的博士生將不受畢業年限的限制,你怎麼看?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南京大學官網、知乎、募格學術之前報導近日,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院士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介紹了西湖大學的近況。他表示,目前有104位一流科學家籤約西湖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334位博士生在讀。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從他選擇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的身份,到全職回清華,再到全職做西湖大學校長。 施一公講過一個例子。2014年,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晚宴時,與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對方不屑,施一公感到委屈、憤懣,當時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麼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對方回敬了一句,讓他說不出話。
  • 這些頂尖人才如何進入西湖大學?
    但在西湖大學的面試環節,學校、論文和榮譽並不是最具說服力的。「面試就是看你能不能說服大家,你提出的方向是前沿的、開闢性的,而且你有能力來做。」李小波說。為此,他提前在美國的實驗室預演數次,徵求導師和同事的建議。施一公曾表示,數位化的指標不是沒有意義,但是過分強調它,會把大家帶到一個比較窄的路上。
  • 顏寧的老師,施一公主導下的西湖大學離成功還有多遠?
    此言一出,很多人覺得,短期內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根本不可能,獨具創新的西湖大學並不一定有適應土壤,從而不被看好,施一公甚至也被揶揄、嘲諷。 如今,數年已經過去,施一公離他當初喊出的目標還有多遠?假如沒有實現這樣的目標,西湖大學的意義又何在?
  • 施一公北大辭官的背後:七君子的西湖大學夢想漸行漸近?
    「施一公是一個有想法的學者,在世界頂尖大學工作過,了解大學的主要生態,他要組建的大學可以期待。」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高永安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網(www.k618.cn 中央新聞網站)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廖瑾)近日,一則「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一職,全職執掌西湖大學(籌)」的消息引起熱議。
  • 施一公:西湖大學捐贈者超萬人 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之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亦君)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慈善文化論壇近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以「科學與慈善的碰撞」為題發表演講,回顧了西湖大學創辦歷程及現狀。他認為,慈善是人類靈魂的精髓。
  • 施一公: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2007年,施一公舉家從美國回來,人們說,他是幾十年來歸國人員中放棄最多的。   他都放棄了什麼呢?   他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和終身講席教授的身份,放棄那裡最好最大的的生物實驗室,放棄千萬美元的科研基金,放棄了600多平的花園別墅。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任職西湖大學 施一公照片簡歷
    經多方渠道證實,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已於近日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他同時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隻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 3位頂級科學家加盟「西湖大學」,這個功勞施一公算一份
    施一公,是李老師心目中最敬佩的一位科學家,他是一位校長,更是一位放棄美國頂級大學回國報效國家的有識之士。他的弟子名揚天下,比如清華大學最美教授,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外籍教授的顏寧,最近更是頻頻亮相國際大牌期刊,發表重磅論文。施一公多次見過很多國內優秀的名牌大學生紛紛出國,成為別人的嫁衣。看到這些,施一公甚至發問:為何我們辛辛苦苦培養的大學生最終成為了別人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