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新浪微博、科技日報
編輯 | 學術君
10月22日,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如果離開我的貢獻,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一個無法癒合的縫隙」。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也希望西湖大學的年輕教師能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
圖源:第一財經報導截圖
「西湖大學最大的優勢是面向全球招聘人才,70%以上的博士生導師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施一公說。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正在探索立足中國大地的新型大學治理機制,符合中國國情又激勵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以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青年科學家培養模式。
丨 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
中國的高等教育如果僅從數字上來看,毫無疑問是世界頭號大國。普通高等學校有將近3000所,在校學生有4000萬人,相當於一個中型國家的人口,碩、博士生在校將近300萬人,也差不多是一個小型國家的人口。
中國的科技發展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ESI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但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究竟有多強?從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中國從34位提高到了今年的14位。施一公認為,這顯然有一個反差,即我國在「數字」上的領先與實際創新能力之間的反差。
丨我們的人才短板是什麼?
「1990年4月,我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去美國留學,那一年有2萬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施一公回憶。截至2019年底,超過600萬中國人出國留學,400多萬留學生學成後回國。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來看,1986年的平均年齡是54歲,2017年這一數字降低到了39歲。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才儲備的巨變,人才斷層影響已經消除。
「但我們的短板是什麼?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施一公強調,所有的新興科技產業來自於核心技術突破,而所有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當今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就來自1975年單克隆抗體方法的發現。「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大約有1500位教師,建校以來湧現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路透社發布的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排行榜中,美國大學長期佔據近半壁江山,其中史丹福大學更是連續多年蟬聯榜首。在施一公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丨 對於個人來講,如何成為頂尖科技人才的後備力量?
施一公表示:所有成功的科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實際上,一個人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和心力。
此外,優秀的人才需要進行獨立思考,通過科學研究來發掘創造新的知識,而探索新知識必須依靠批判性的思維邏輯。
1、正確分析負面結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關鍵
絕大多數實驗結果會與預料不符,或者是負面結果。其實,對負面結果的分析是養成批判性思維的最直接途徑之一;只要有合適的對照實驗、判斷無誤的負面實驗結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2、耗費大量時間的完美主義阻礙創新進取
在大刀闊斧進行創新實驗的初期階段,對每一步實驗的設計當然要儘量仔細,但一旦按計劃開始後對其中間步驟的實驗結果不必追求完美,而是應該義無反顧地把實驗一步步推到終點,看看可否得到大致與假設相符的總體結果。
只要一個實驗還能往前走,一定要做到終點,儘量看到每一步的結果,之後需要時再回頭看,逐一解決中間遇到的問題。
3、科研文獻(literature)與學術講座(seminar) 的取與舍
一個人必須對他做的事情做些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無論是科研文獻的閱讀還是學術講座的聽取,都是為了借鑑相關經驗、更好地服務於自己的科研課題。
4、挑戰傳統思維
打破迷信、懷疑成規,而關鍵的關鍵是:Follow the logic,跟著邏輯走!
丨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施一公認為,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圖源:央視新聞 11月9日報導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但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仍然屈指可數,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依然鳳毛麟角。施一公說,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
丨 怎樣培養有科學精神的青年人?
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人類科學創新的先行者和主體。過去幾年,施一公自己也參與了我國的一次科教改革試點,也就是西湖大學的創辦。施一公介紹,目前學校有138位博士生導師,已招收608位博士生,他們正在這些導師的實驗室內進行工作。
「我們希望探索新的科技評價體系,不是看重論文或者是其他數字性的指標。它既能適應中國國情,又能夠激勵創新。」西湖大學實行「獨立實驗室」制度,PI作為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自主招聘、組建科研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學校給予學者相對充裕的科研啟動經費,並以信任為前提,賦予他們相對充分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在評價上,西湖大學建立創新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採取國際小同行評議,注重標誌性成果、實際貢獻和科學價值。
施一公強調,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富有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青年科學家。「我們需要尊重科學,發揚科學精神,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丨 科技人才評價制度的改革進程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包括人才評價在內的「三評」改革,科技人才評價制度是改革的一個重點。雖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高校科研人員認為仍有深化改革的空間。
如復旦大學一位系主任指出:「優青」評價的是38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的成果,這些年輕人的獨立工作時間不長,想要評上「優青」,就得在短時間內取得可觀的成果。這在客觀上導致很多青年科研人員不敢從事原始性研究,因為這種研究周期長、風險高,38歲之前可能出不了重要成果。很多大學教師為了申報「優青」選擇做熱門研究,但很可能因此與「從0到1」的突破無緣。
綜上所述,西湖大學的另類評價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
顏寧作為施一公最為出色的弟子之一,對於此評價模式也在新浪博客回復到:老大V5
這種評價模式很難麼?其實只要水平到了就不難:給每個人專門組織一個由資深教授組成的tenure committee,找國際小同行要十幾封評價信。我還在清華的時候,就幫美國藤校的幾位評價過。做這種事很花心思,需要學校如個人有國際知名度別人願意評,當然行政管理也得跟上。
圖源:@微博nyouyou(顏寧微博)
這也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中,可否適度降低論文數量、引用率、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的權重?可否更多地引入主觀評價,讓科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成果在某個領域裡的影響,並徵詢這個領域一流專家的意見?讓人才評價這根指揮棒催生更多「從0到1」的突破,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新浪微博、科技日報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