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2020-11-11 Inovelt

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如果離開我的貢獻,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一個無法癒合的縫隙"



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也希望西湖大學的年輕教師能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


現代醫學是基於實驗創立的,它要求醫生不僅要具備對本專業常規疾病的準確判斷及熟練的操作,還需具備一定的科研思維和自學能力,包括查閱文獻、總結病例的能力等。這些對於年輕醫生的成長和疑難病例的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小編認為,SCI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雖不能代表一所醫院的醫療水平,但確實是一所院校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


中國是論文發表大國,在2019年的論文發表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為了新的世界第一。但是與這眾多發表論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論文成果轉化率簡直是慘不忍睹。


導致這種結果不僅僅是醫院存在的問題,其他科研領域同樣存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如此。科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得出的結果可能差強人意,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就可能彌補之前所有的投入。



當前醫學科研中出現的科研成果不能在臨床應用中重複,除科研設計、科研實施過程可能存在缺陷外,還可能是由於課題不是來自臨床實踐中的問題需要。一些研究者為了趕時髦,選有關基因、幹細胞之類的課題,做些小白鼠之類的實驗。這樣的研究怎能對臨床有益呢?


科研不是簡單的發幾篇文章。醫學科研的主要目標是為維護生命和健康服務的,也就是說,主要是為臨床服務的


醫學研究最終要應用於人,而人的生命是時時處於新陳代謝和身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這與無機界全然不同,與有機界的植物不同,與有生命的動物也不盡相同,這也是醫學研究必須植根於臨床的根本原因。


作為醫生,如何處理臨床與科研的關係?


小編也對施院士的原話進行了解讀,認為臨床實踐是第一位的,即使是肩負著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的大醫院的醫生,看病仍是他的首要職責。施院士在其西湖大學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上進行的改革主要意願是希望推動我國醫學科研的創新,把以往我國很多科研工作者單以文章為目的的研究方式更變為推動科研進步思維為目的的研究方式。從政策角度考慮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做獨一無二的研究。


小編做這個解讀也是希望施院士的話不要被誤讀,我認為很多單位行政管理崗位上的老師讀到這裡應該已經發現問題,如果單從表面來解讀施院士所說的在其西湖大學評審副教授的制度,那可以理解為副教授的認定僅需要幾個專家類似以答辯的方式進行,通過便可晉升副教授,那毫無疑問,當中可能會存在很多人為因素的幹擾。但如果排除這些人為因素的幹擾,小編相信,真正行業內的專家們集中在一起去進行這場以類似答辯的方法去評價晉升資格的方式確實要比單以發表的文章數量來評定晉升資格的方式更為準確。


但問題也來了,人為因素有時候難以控制。施院士的團隊可以做的並非所有單位都可以做,所以我們必須更深層的去理解施院士所希望表達的意思。小編認為施院士說這番話,做這番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很明確,就是希望我國所有醫學科研工作者不以發文章的目的而發文章,而是能以學術思維為核心,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角度去發起研究且轉化科研成果。


其實早在幾年前我國便已陸續開始在政策上做改革,很多單位院校也逐步廢棄原有單以文章為晉升標準的制度,對很多醫學工作者進行綜合評分制度來評價晉升資格。其實最終目的並非完全拋棄成果上的展現,簡單說科研還是要做,成果還是要在國際上公布,但需要有質量、有臨床實際意義的研究,從臨床上找問題,以科學研究結果去驗證的思維做研究。


臨床和科研對於醫生來說一樣重要,事實上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並不彼此割裂的,臨床醫生天然具有科研優勢。


臨床醫生研究的課題一般來自臨床,目的當然是為了解決臨床實踐中的難題。而且,這種研究過程和結果的檢驗,也都離不開臨床。那些善於將臨床實踐與研究結合的醫生,往往能夠較快、較順利地獲得科研成果。


眾所周知,研究型大學承擔著一個國家和地區原始創新的重要使命,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引導、激勵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前沿探索,以自己實際的研究方向出發,儘量做一些具有策源功能的原創性研究,而不是一味在熱門方向上做跟隨式研究,以發論文為目的。



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施一公認為,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由此可見,西湖大學的另類評價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的示範及帶頭效應。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中,可否適度降低論文數量、引用率、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的權重?又或者是增加一些其他指標?是值得我們在將來的改革道路上深思的。


可否更多地引入主觀評價,讓科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成果在某個領域裡的影響,並徵詢這個領域一流專家的意見?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醫諾維-讓科研更簡單!


評審指導 | 語言服務 | 格式化處理 | 選刊指導

基礎實驗方案設計 | 進階定製化實驗方案

臨床試驗方案設計 | 定製化設計(RCT、RWE)

項目設計指導 | 項目調整優化 | 項目設計評審

相關焦點

  • 施一公:西湖大學評選終身副教授不看文章篇數,而是看你如何講好...
    來源 | 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新浪微博、科技日報 編輯 | 學術君 10月22日,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唯論文論,讓很多有名無實的科學家靠著造假、作弊登上了科學的殿堂,就像張裕卿的女兒一樣,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署名的論文究竟是研究的什麼。對於一個科研人才的評價,決不能只看論文,更應該看他的科研經歷。施一公、顏寧互動:對科研人才的評價,除了論文,還要聽故事。施一公是知名的海歸學者,是世界頂級生命科學家,曾任職清華大學副校長,如今擔任西湖大學校長,顏寧是施一公的得意高徒,也曾受施一公感召,在清華大學任教,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科學網—職稱分類評審:一劑良方?
    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審相關制度也一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人們所詬病。 2014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並重、社會服務與推廣四種類型。改革措施甚為新鮮,也是對「重科研輕教學」等由來已久的問題作出的回應,近日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人們熱議。 這種分類評審的改革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
  • 搶著發論文背後
    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搶發論文重要還是先將所知的信息公之於眾重要?是科研思維重要,還是醫學預防思維重要?如何抉擇取決於一念之間。 美國大學教師職稱評審的基本流程包括:[3] 1)匯集有關材料如個人簡歷,包括個人的學歷和聘用歷史、教學成績、科研成果、科研基金、服務性工作、獲獎情況等; 2)將相關材料遞交到系主任辦公室,系主任將把這些材料寄給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評審; 3)系主任再徵求聘任和職稱評審委員會(由系裡所有終身教授組成
  • 搶著發論文背後-虎嗅網
    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搶發論文重要還是先將所知的信息公之於眾重要?是科研思維重要,還是醫學預防思維重要?如何抉擇取決於一念之間。 美國大學教師職稱評審的基本流程包括:[3] 1)匯集有關材料如個人簡歷,包括個人的學歷和聘用歷史、教學成績、科研成果、科研基金、服務性工作、獲獎情況等; 2)將相關材料遞交到系主任辦公室,系主任將把這些材料寄給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評審; 3)系主任再徵求聘任和職稱評審委員會(由系裡所有終身教授組成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我們評教授不看論文
    在最近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表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你的貢獻在你的領域裡有多重要,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
  • 施一公與顏寧互動:評價人才不能只看論文,還可以講故事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公開了西湖大學終身副教授的評價標準,他說: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講故事?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聽故事嗎?不是只有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會給小孩子講故事嗎?科研人才講故事是怎麼回事呢?聽繆老師來聊幾句。
  • 網站權重對峙PR值 孰輕孰重
    前一段時間傳的沸沸揚揚的谷歌PR值即將更新的事情,這幾天似乎又停滯下來了,誰知谷歌已經退出中國市場,為什麼PR值還是站長們在意的參數,難道所謂的網站權重值只能有谷歌PR值才能判斷,離今年的PR值更新也有一段時間了,這麼長時間沒更新的網站,難道就是些權重值不高的,網站權重對峙PR值 孰重孰輕
  • 西湖大學為國內高校立標杆,想評終身副教授,看在領域的重要性!
    2019年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白蕊南下西湖大學做博士後,直接令國內科研圈感到震驚,畢竟白蕊屬於手握篇CNS主刊論文的優勢博士畢業生,白蕊作為武漢大學優秀的本科推免研究生,僅僅在清華大學花費四年的時間就提前一年獲得博士學位,並且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
  • 能量與熵,孰重,孰輕?
    03孰重孰輕?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逐漸對能量與熵這兩個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分別是以這兩個概念來建立的,那麼,能量和熵有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物理量對於一個物質系統的作用與影響。
  • 「合同工」施一公 與「窮教授」許田的青年往事
    西湖大學提供2000年,施一公還是普林斯頓大學一名普通助理教授。「那會兒的想法挺簡單,就是多出好的科研成果,建立自己在領域內的學術信譽。這是在一所世界頂尖大學立足的根本。」施一公說,「助理教授」一職,看似體面,但還屬於「合同工」。合同結束時,如果通不過同行評估,就得捲鋪蓋走人。但那時候,他並不擔心這一點。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 施一公和學生「我們處在一個實驗室面臨巨大競爭壓力的時代,在鼓勵科研人員發揮創造力的同時,保證產出的科研成果在技術細節上的可靠性他認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研究生,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要有挑戰學術權威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以及長期堅持是三項必備素質。在接受人民日報的採訪中,在施一公說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他看來,實驗室就像是「家庭」,帶學生就像是「生養孩子」。
  • 施一公簡歷: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圖)
    光明網教育5月1日消息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同時,千人計劃學者、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Yang Wei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為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今年,《自然》傑出導師獎在中國北方和南方各設立一個事業中期獎與一個終身成就獎。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與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鄧興旺共同獲得中國北方終身成就獎,各獲得獎金2.5萬元人民幣。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陳洪淵獲得中國南方終身成就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獲中國北方事業中期獎,獲獎金5萬元人民幣。
  • SCI論文背後的科學家,施一公、舒紅兵等院士的傳奇人生和科研初心
    近日,科技界興起了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的討論,大家普遍認為這是新時代科技評價改革的與時俱進,我們不禁要問,既然SCI不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主要指標,那麼作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究竟什麼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大家比較熟悉施一公、舒紅兵、高福三位院士,下面就以他們為例進行介紹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流浪地球》點燃青少年科幻熱情 經典和流行孰輕孰重?
    《流浪地球》點燃青少年科幻熱情 經典和流行孰輕孰重?:文匯報   《流浪地球》點燃青少年科幻熱情,書單卻難以滿足學生閱讀需求  閱讀科幻作品,經典和流行孰輕孰重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楊衛做客愛思唯爾專題線上研討會,暢談對「信任與科研評審制度」的理解,給青年科研人員進行項目評審、基金申請提出了不少中肯、操作性強的建議,並與網友進行互動。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清北兩校與世界接軌,傑青僅是副教授,提升高校職稱評定標準!
    中國高校教授滿天飛近日,由於四川音樂學院三名女教授被曝光存在常年居住海外,卻利用高考招生期間就回來自稱「割麥子」,同時也讓「進川音要私下交錢的潛規則被曝光」,而且利用招生斂財已經20多年之久,川音三名教授在被紀檢監察機關帶走調查後,網友們也把目光發在這三名女教授的資歷上,年輕的聲樂系教授僅僅發表過5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