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兩校與世界接軌,傑青僅是副教授,提升高校職稱評定標準!

2021-01-10 高校網大秀

中國高校教授滿天飛

近日,由於四川音樂學院三名女教授被曝光存在常年居住海外,卻利用高考招生期間就回來自稱「割麥子」,同時也讓「進川音要私下交錢的潛規則被曝光」,而且利用招生斂財已經20多年之久,川音三名教授在被紀檢監察機關帶走調查後,網友們也把目光發在這三名女教授的資歷上,年輕的聲樂系教授僅僅發表過5篇論文,中文核心期刊才有3篇,沒有什麼學術水平和拿得出手的藝術作品,卻通過斂財成為中國藝術名校的教授導師。相比海外高校教授,嚴格控制數量保證質量,在中國高校的教授已經變為帶有照顧性質,只要退休前誰都可以上的工資等級職稱,而後期越演越烈,破格教授滿天飛,在中國不同高校的教書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淘汰制度,沒有名師就不會有高徒,也讓中國的高等教育停留在低水平發展,三名被調查的川音女教授都曾是川音的學生,而且20多年的潛規則,問題顯然不僅僅在被曝光的三名女教授身上。

清北與世界接軌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內高校間的學術差距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就拿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例,目前已經和世界高校接軌,採取「非升即走」的考核制模式,短期形式的助理研究員、準副教授到長期聘用的副教授,也讓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授水平比國內其他高校的教授水平高出一大截,就難2020年傑青為例,清華大學三名副教授獲得傑青頭銜,北京大學一名副教授獲得傑青頭銜,而且這些副教授,都是經過「非升即走」的考核,從副研究員、準聘副教授、到長聘副教授獲得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終身職位。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帶動下,華東五校和國內發展較快的高校都開始進行改革,想要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就必須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師隊伍,而不是平均低水平的發展。

科學是求真,不是人情

國內高校在採用「非升即走」的考核模式下,出現了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高校缺乏人情味,「3+3」的考核制,所謂的教師僅僅是換個名義的博士後,考核不通過就無法獲得留校的長聘職位。然而科學是一個求真的過程,而不是人情世故,沒有真才實學,達不到標準,就不要挑戰頂尖高校職位,畢竟國內還有太多二流、三流高校需要提升整體的師資水平,從清華大學淘汰下來的準副教授,在普通985高校可以當長聘副教授,普通985高校淘汰的特聘研究員們,其實可以選擇211高校任職。畢竟中國高校想要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高校,那麼就必須和世界接軌,提升整體的師資水平,讓中國的學生不再需要辛苦地遠渡重洋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真正的高水平教育,例如施一公培養的學生白蕊,四年時間完成碩博連讀,並且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白蕊的科研成就並不輸給哈佛大學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然而即便是清華大學,像施一公這類的教授數量也非常少,如果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副教授都具備傑青的標準,教授都有施一公的水平,那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才能成為世界真正的一流高校!

相關焦點

  • 高校廢除編制,高級職稱升級為PLUS版,西湖大學的標準是發展方向
    高校的編制已改革高校的副教授和教授在國內被稱為高級職稱,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級職稱評價體系僅僅是簡單的數論文拼資歷,不看參評人的真實才能,只有指標數量夠,水平有限的人也可以輕易成為副教授和教授,尤其是在中國高等教育大擴招時期
  •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  魯海濤  澎湃資料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消息,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
  • 學歷提升和職稱評定有什麼聯繫?
    學歷提升和職稱評定有什麼聯繫?現如今社會,你會發現現在評審職稱的人越來越多,那麼你知道評審職稱為什麼這麼重要麼?說到評審職稱,大家先考慮的應該是為什麼評審職稱,怎樣才能拿到職稱證書?一般而言,通過評定獲得職稱證書的人比通過考試獲得職稱證書的人更容易被社會認可與接受。因為評定職稱的人有資格、有經驗;而通過考試獲得職稱證書的人缺少資格、缺少經驗。在當今社會,在能力重於學歷,水平重於文憑的共識下,越來越多的人踴躍評定職稱。一、什麼是職稱?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對國內國外期刊發表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簡單規定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經費規模等條件。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職稱申報材料不得設置填寫人才「帽子」稱號欄目,取消入選人才計劃與職稱評定直接掛鈎的做法。
  •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
    30名副教授爭1個教授名額 北京高校"職稱擁堵"2015-04-29 08:19:2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網事·銳話題)「職稱擁堵」晉升難 考核不合理盼調整    ——北京高校青年教師心態錄
  • 清北的天才學子去了哪裡?人大教授:美國矽谷和金融
    ,涉及的麒麟晶片已經用在華為自己的很多高端手機中,然而由於目前世界上可以生產晶片的光刻機對中國禁運,在華為遭遇以美國為主的國家進行技術阻擊時,2020年8月7日,華為手機部負責人餘承東公布由於華為缺少晶片,以至於少出貨6000萬臺華為手機,並且承認隨著臺積電最後一批合同完結,華為麒麟晶片也將被耗盡。
  • 青年教師職稱評定亂象:「七年老店」掛名出專著
    原標題:青年教師職稱評定亂象:「七年老店」掛名出專著   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青椒」(青年教師)評職稱如同翻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以至於評職稱難成了不少高校「青椒」的心中之痛。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留校門檻還在繼續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 是時代發展,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嗎?未必。
  • 從傑青榜單看「代表作」的重要性
    300名擬資助的新科「傑青」中,全部具有博士學位;294人具有正高級職稱(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6人具有副高級職稱。阿旺對入選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產出很感興趣,就隨機選擇了榜單中的4名傑青開始「挖」。阿旺第一個感興趣的是:序號為273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王鵬博士。
  • 【熱點】山西47所高校今年自主評職稱,學術造假將「一票否決」
    8月27日,省人社廳公布高校職稱評審辦法。評審範圍具備高等學校教師資格並在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含民辦高校)任教的在聘(在崗)專業技術人員。評審權限2018年,27所高等學校自主開展高校教師正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工作,20所高等學校自主開展高校教師副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工作。
  • 大學教師評職稱主要看論文數量 教學水平被忽視
    數量仍是主要依據「最近我們學校也修改了職稱評定標準,但是並沒有完全跳脫出『數量』的圈子。相信對於很多學校來說,『數量』仍是目前主要的評價方式」。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巖告訴記者。目前,一些學校把「代表作」視為職稱評定標準,王德巖認為,這「回歸了學術本身」,「能讓青年教師更專注於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重複式量產」。
  • 國務院:醫師職稱評定將大改革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會議上決定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其中包括: 臨床醫學要注重臨床實踐 會議上稱,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
  • 警惕高校的SSCI症候群
    一是在大多數高校的科研獎勵中,發表SSCI論文的獎金遠高於中國期刊論文;二是在學術評價中,SSCI論文的權重遠大於中國絕大多數期刊論文,往往只有中國的權威期刊(一個學科通常只有一個權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職稱評定中,發表SSCI論文具有極大優勢,甚至一些在境外剛剛畢業的博士因發表了多篇SSCI論文就被名校聘為教授、博導。
  • 講師在大學裡屬於什麼層次,年齡大仍然沒有評上副教授的講師多嗎
    大學講師大學老師的職稱主要有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不過,現在助教基本上沒了,因為高校招的都是博士,或者是條件達到了但因為名額有限競爭失敗,他們還有時間,可以慢慢攢條件,繼續衝擊副教授和教授。還有一類講師,就是老講師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競爭的失敗者,還有的是因為形勢變化太快沒有跟上形勢,葉秋系裡還有不少40歲以上的講師,有的評上講師已經超過十年了,但一直沒有評上副教授,原因是進來時是碩士,評上講師後沒有讀博,而後來的老師都是博士,在職稱評定上更有優勢。
  • 「清北復交」:中國高校的四大天王
    「清北復交」這一稱謂,最早來源於上海。上海的頂尖公司招聘時,HR提出只要清華、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這四所高校的學生。隨著上海交大這幾年來的快速發展,「清北復交」這一說法逐漸在全國流傳開來,並在考生、家長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口碑。
  • 職稱改革:全國已沒有統一組織職稱英語考試 計算機考試仍可報名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1986年以來的職稱制度已迎來重大改革。4月9日,記者從四川省人社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日前,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諸多改革新招,被視作解開人才提升的「枷鎖」。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不發表論文就評不上教授、過不了外語考試就無緣評職稱……近年來,我國的職稱評定製度屢遭詬病。昨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向社會公布,對職稱評定製度進行重大改革。  《意見》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並明確提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 高校實驗員:「我的憔悴誰體會」
    而如今回望當初的選擇,「前6年月工資僅2500元左右,現在雖然加了工資,實際到手的收入也只是5000元出頭,而大學同學的平均收入至少是我的兩倍。」已拿到中級職稱、成為實驗師的王路如此描述著自己的生存狀態。   崗位的「雞肋感」還遠不止工資上的糾結。實驗室工作被教師們看輕、職稱通道到了副高終止、轉為教師崗幾乎無望,讓他「不止一次強烈地想要退出這個隊伍」。
  • 評聘合一打掉科舉殘餘 中科院解讀職稱評定改革
    日前中科院取消職稱評定一事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各界人士中有為中科院叫好的,認為現行的職稱評定晉升制度完全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殘餘,不僅中科院應該廢除,而且全國範圍也應儘快廢除;也有人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我國尚不具備取消職稱評定的條件,中科院此舉究竟效果如何還應由時間來證明。那麼處於爭議焦點的中科院如何看待自己的變革呢?
  • 西湖大學為國內高校立標杆,想評終身副教授,看在領域的重要性!
    如果拿著這樣的科研論文數據,白蕊可以在國內很多985高校直接拿到教授的職位,然而在西湖大學卻僅僅只能做博士後,那麼西湖大學的標杆有多高呢?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評價體系是什麼呢?最近施一公在參加一場活動時,公開了西湖大學對於教授的標杆和評價體系! 領域的貢獻決定從施一公的講話來看,西湖大學對教授的評價標準簡單又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