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教授滿天飛
近日,由於四川音樂學院三名女教授被曝光存在常年居住海外,卻利用高考招生期間就回來自稱「割麥子」,同時也讓「進川音要私下交錢的潛規則被曝光」,而且利用招生斂財已經20多年之久,川音三名教授在被紀檢監察機關帶走調查後,網友們也把目光發在這三名女教授的資歷上,年輕的聲樂系教授僅僅發表過5篇論文,中文核心期刊才有3篇,沒有什麼學術水平和拿得出手的藝術作品,卻通過斂財成為中國藝術名校的教授導師。相比海外高校教授,嚴格控制數量保證質量,在中國高校的教授已經變為帶有照顧性質,只要退休前誰都可以上的工資等級職稱,而後期越演越烈,破格教授滿天飛,在中國不同高校的教書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淘汰制度,沒有名師就不會有高徒,也讓中國的高等教育停留在低水平發展,三名被調查的川音女教授都曾是川音的學生,而且20多年的潛規則,問題顯然不僅僅在被曝光的三名女教授身上。
清北與世界接軌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內高校間的學術差距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就拿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例,目前已經和世界高校接軌,採取「非升即走」的考核制模式,短期形式的助理研究員、準副教授到長期聘用的副教授,也讓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教授水平比國內其他高校的教授水平高出一大截,就難2020年傑青為例,清華大學三名副教授獲得傑青頭銜,北京大學一名副教授獲得傑青頭銜,而且這些副教授,都是經過「非升即走」的考核,從副研究員、準聘副教授、到長聘副教授獲得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終身職位。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帶動下,華東五校和國內發展較快的高校都開始進行改革,想要建成世界一流高校,就必須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師隊伍,而不是平均低水平的發展。
科學是求真,不是人情
國內高校在採用「非升即走」的考核模式下,出現了另一種聲音,那就是高校缺乏人情味,「3+3」的考核制,所謂的教師僅僅是換個名義的博士後,考核不通過就無法獲得留校的長聘職位。然而科學是一個求真的過程,而不是人情世故,沒有真才實學,達不到標準,就不要挑戰頂尖高校職位,畢竟國內還有太多二流、三流高校需要提升整體的師資水平,從清華大學淘汰下來的準副教授,在普通985高校可以當長聘副教授,普通985高校淘汰的特聘研究員們,其實可以選擇211高校任職。畢竟中國高校想要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高校,那麼就必須和世界接軌,提升整體的師資水平,讓中國的學生不再需要辛苦地遠渡重洋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真正的高水平教育,例如施一公培養的學生白蕊,四年時間完成碩博連讀,並且發表8篇CNS主刊論文,白蕊的科研成就並不輸給哈佛大學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然而即便是清華大學,像施一公這類的教授數量也非常少,如果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副教授都具備傑青的標準,教授都有施一公的水平,那麼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才能成為世界真正的一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