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校的SSCI症候群

2021-01-11 環球網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文,要求高校破除論文「SCI至上」的現象,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類似的現象在我國人文社科領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對國際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數高校的科研獎勵中,發表SSCI論文的獎金遠高於中國期刊論文;二是在學術評價中,SSCI論文的權重遠大於中國絕大多數期刊論文,往往只有中國的權威期刊(一個學科通常只有一個權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職稱評定中,發表SSCI論文具有極大優勢,甚至一些在境外剛剛畢業的博士因發表了多篇SSCI論文就被名校聘為教授、博導。

在中國臺灣地區的高校,由於在學術評價機制中過度推崇SSCI論文,以至於「SSCI至上」已成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學術文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早在2014年就被臺灣學者形象地稱為「SSCI症候群」(SSCI syndrome)。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大陸地區的高校在許多方面產生了同樣的病症。不僅一流大學的人文社科學者前僕後繼爭相在SSCI期刊上發文,而且二、三流大學也加大獎勵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師爭取在國際期刊上露臉。對此現象,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辯證地看待SSCI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

中國高校為何如此重視SSCI論文,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包括兩點:一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紀末、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不斷發展、國家不斷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走出去,加強與國際接軌。如何「走出去」「與國際接軌」,發表SSCI論文無疑是重要途徑和表現。二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現實需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既是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大重要戰略,也是中國大學自身向上發展的動力。到底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有一個簡單的指標,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認為是一流的、領先的。而在世界大學排行榜的指標中,論文發表是評價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發表,又以SSCI發表為重,國內發表處於次要的地位。

應該說,自21世紀初SSCI引入中國學界以來,中國人文社科的國際化進程有了極大的推進。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開始具備一種國際性的視野,並逐漸擺脫了過往的封閉狀態而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之中。一個具體的表現是,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大陸學者的面孔。這當中少數卓有建樹的學者甚至獲得國際性的學術獎。隨著這批學者在國際學界嶄露頭角,他們亦將中國的學術觀點和視角推向全球。誠如一些中國學者所言,用英文寫作可以使論文獲得更加廣泛的讀者群體,有利於作者參與國際討論,有利於影響西方的學術界,進而為我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話語權。此外,SSCI作為一種相對比較客觀和公正的國際性評價標準,它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我們在學術評價中常有的論資排輩、人情關係現象,使得一批年輕學者脫穎而出。當然,得益於中國學者大量發表的SSCI論文(當然還包括體量更大的SCI論文),中國大學的排名無論在世界哪個排行榜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過度重視SSCI的評價功能,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綜合來看,主要包括:一是過分倚重SSCI作為人文社科成果的評價指標,容易使中國學術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為我們不能將學術的政策與方向、審核與取捨,交由西方學界來操作和評定;二是將SSCI作為人文社科評價標準不利於學術創新,這會導致「西方學界對什麼可能感興趣,我們就研究什麼」,而不利於真正創造性工作的展開。三是將SSCI作為評價標準,會造成教師對教學投入的減少。對於英語為非母語的學者來說,發表SSCI論文(SSCI期刊大多為英文期刊)無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一個人時間與精力固定的情況下,自然會減少對教學的投入。

此外,隨著大學科研非學術影響評估的興起,世界各國政府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不僅限於論文發表的數量、所在期刊檔次、影響因子等(即學術影響力),而且強調科研成果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環境的現實影響力。借用西方的術語來說,即是「社會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會適切性」(social relevance)。從這個角度上,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發表的大部分SSCI論文並沒有給所處地區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幫助。相反,由於語言的隔閡,國際發表反而阻礙中國民眾對相關知識與信息的獲取。這顯然不是科學研究的初衷,也有悖於中國當下所提倡的「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處正是在於她不是『辦』在中國,而是『長』在中國」。這一個「長」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學的命運應該與其所在的國家榮辱聯繫在一起。

SSCI症候群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國期刊的辦刊水準與質量。需要承認,現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審稿不嚴、選文不規範的現象。同時,在中國人情社會中,論文發表背後還存在各種「跑關係」「走後門」等不正當行為。諸如此類的現象,難免不讓人產生國際期刊/論文質量高,我國期刊/論文質量低的印象,進而驅使一些學者走向國際發表之路。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期刊應借鑑國際成熟的辦刊經驗,組建專業的刊物管理隊伍與評審專家庫、嚴格審稿、規範選文、嚴格執行匿名審稿制度,堅決杜絕人情稿;進一步擴大優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華人學者、港澳臺學者徵稿。

其次,完善學術評價體系。一方面,對海內外期刊一視同仁。鑑於我國越來越多學者畢業於海外名校,他們或許已經習慣了西方學術範式,並且已經克服了語言的障礙,他們發表SSCI論文自然無可非議。但是,對於一項研究評價的重點應是其創新水平,而不應以論文發表載體作為唯一評價依據。換言之,在學術評價中,不應過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與權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國期刊分級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著期刊分級制度,如權威期刊、一級期刊、二級期刊等。問題是,在這種劃分體系中,權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種,而在不少高校的職稱評定中往往需要有權威論文發表。這種情況導致不少教師在權威期刊發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轉而投向國際發表(在許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於一篇國內權威論文,而SSCI期刊選擇餘地大得多)。一種較為合理的做法是,一視同仁對待我國CSSCI來源期刊,不再劃分等級,因為它們已經是精挑細選的期刊了。

最後,平衡國際發表和國內發表。鑑於世界各國的學術評價日益兼顧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因而一個中國學者純粹用外語發表,是不利於其成果在中國產生社會影響力的。當前,已經存在這樣一批學者,他們在國際上發表了不少論文,具有一定的國際能見度,但大部分中國學者對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論其學術成果對中國現實產生了任何積極影響。對於這種現象,臺灣學者稱之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誠然,科學研究沒有國界,但研究者有祖國,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還肩負社會責任,如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啟迪民智、文化引領等。因而,在職稱評定、各種獎項申報過程中,應適當限定外語論文的比例。

當然,化解SSCI至上症候群的辦法遠不止上文提到的三點,筆者想著重強調的是:一、一項研究成果的評價核心是其創新水平與社會價值,不能簡單地「以刊評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國際化,絕不是簡單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國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響的研究成果,努力實現「那時候,中國學術之國際化,將是水到渠成」目標。

(作者:劉愛生,系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sci,ssci論文寫作,論文發表首先,我們都已經知道了論文發表的目的就是為了分享自己在某個學科領域的成就與經驗
  • 天氣冷暖交替 家長需警惕「蒙被症候群」
    華龍網1月9日23時訊(記者 黃宇 實習生 陳哚朵)今(9)日,國家衛計委通過官方平臺發布提醒,目前正值流感高發期,門診中因孩子感冒發燒而被家長捂得密密實實,導致高熱、抽搐的「蒙被症候群」時有發生,家長需警惕。  「蒙被症候群」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
  • 一位「土博士」的SSCI論文發表經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一篇ssci論文,對於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中國社科教育體制下的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真是要脫一層皮。
  • 家族6人同患「馬凡氏症候群」,以下症狀要警惕
    媒體報導,霍萱患有「馬凡氏症候群」。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心外科傳出消息,該院連續收治3例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其中一例患者的家族中有6人同患上「馬凡氏症候群」。中大醫院大外科主任、胸心外科劉志勇教授指出,雖然馬凡氏症候群被稱為「巨人殺手」,可若檢查、治療及時,目前該病手術成功率超過90%。
  • 專家:警惕抗磷脂症候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張建瑜提醒,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血栓、習慣性流產、不孕不育、移植後反覆胎停、不著床、過敏等情況時,一定要警惕抗磷脂症候群,儘早到醫院進行免疫方面的篩查。
  • 先天性心臟病危害大,患者需提高警惕,小心轉化成艾森曼格症候群
    導語:艾森曼格症候群是一種由各種各樣的先天性心臟疾病逐漸發展後導致的臨床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可導致艾森曼格症候群的出現,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紺、杵狀指、乏力甚至心衰等等,一旦發現,應當立即採取治療措施,以延長患者壽命。
  • 頭疼躺下就好 警惕低顱壓症候群
    診斷結果證實,引起李女士頭痛的元兇是低顱壓症候群。  分析:臨床上,這種病例並不少見,然而常常會誤診為其他疾病。醫生分析人體正常顱內壓的範圍在80毫米汞柱至180毫米汞柱。顱內壓力主要通過腦脊液的分泌調節維持穩定,一般成人的腦脊液容量平均為130毫升,而腦脊液是每天不斷分泌,同時又不斷被吸收,是一個循環的動態平衡過程。如果人的腦脊液分泌減少或損失過多,就易形成低顱壓症候群。
  • 馬凡氏症候群來自先天遺傳
    張國報說,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在年輕時憑藉常規檢查基本發現不了,其除了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胸悶,個子高以外,其他方面與正常人無異,「這種病,只能通過一種手段才能在不發病時查出,那就是家族基因檢測。」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白振祥提醒,如果有家族病史,又有馬凡氏症候群其他表現,如脛骨很長、身材高瘦、近視等症狀,都應儘早到醫院檢查,了解心臟和主動脈是否有病變、是否需要積極治療。
  • 孩子出現社交障礙,可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千萬要警惕
    阿斯伯格症候群 對自閉症的研究發展至今,阿斯伯格症候群早已不再是什麼新鮮詞彙因為「天才病」這一稱呼,不少家長對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都不以為意甚至有些小期待,而類似的看法會讓孩子錯過了早期的培養和引導,從而加重自閉症的情況。 阿斯伯格症候群在新生兒的發病率是0.7%、嬰幼兒期是1%―1.2%,相比之下嬰幼兒時期的患病率更高,所以這類病徵並非全是先天導致。 那麼具體的,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病因又有哪些呢?
  • 跑者髖關節疼痛需警惕 謹防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網易體育9月9日報導:髖關節撞擊,又被稱為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主要是由於股骨和髖臼之間產生了過多的摩擦導致的。會引起髖部疼痛,減小一側或者兩側髖部的機動性,破壞周圍的軟骨。
  • 「經濟艙症候群」可致...
    國慶長假即將到來,很多人會外出旅行,醫生特意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嚴重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甚至可致人死亡。半月板損傷加久坐左腿腫如「大象腿」20歲的李松是四川某高校大學生,家住北方的他9月15日乘汽車、轉機候機、坐飛機、到達成都共歷時十個小時。
  • 秋冬乾燥症候群高發 出現這些症狀你要注意
    乾燥症候群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偏愛40歲以上的女性。由於早期症狀不典型且缺少特異性,乾燥症候群極易被患者忽視,就診時往往已發病較長時間,出現了一系列病理損害。一、出現哪些症狀要懷疑乾燥症候群?乾燥症候群臨床表現複雜多樣,且缺少代表性。
  • 雙手過膝,手指細長——「天才病」——馬凡症候群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新聞:原本有望參加選秀進入NBA的新秀伊賽亞-奧斯汀被診斷出馬凡氏症候群,再也無法參與激烈比賽,籃球生涯徹底終結。那麼什麼是馬凡症候群呢?為什麼馬凡症候群奪去了他的籃球生涯?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天才病」——馬凡症候群。馬凡症候群又稱為馬方症候群,為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該病同時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包括肺、眼、硬脊膜、硬顎等。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01undefined一、undefined什麼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其病因和症狀有哪些?1、疾病定義阿斯伯格症候群屬於孤獨症的一種譜系,是廣泛發生於剛出生的嬰幼兒期到六歲左右的孩童時期的發育障礙。在臨床醫學上阿斯伯格症候群被誤診的現象十分突出,許多八歲甚至青少年都會因為不合群被同學孤立,使青少年情緒低落,久而堆積成疾,進而發病成抑鬱症等症狀。阿斯伯格症候群患病率並不高,其中剛出生的兒童發病率低一些,但是一歲到三歲兒童發病率較高一些,是一種大腦廣泛發育性障礙。
  •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 時間:2021-01-08 12:39 鄭州同濟醫院 鄭州醫大生殖不孕不育醫院可靠嗎?多囊卵巢症候群是怎樣的?當你和他正在好好的備孕造人時,卻突然的遭遇月經不調!不僅月經遲遲不來,臉上的痘痘的數量也暴增,還長胖了許多,甚至嘴唇的上下方周圍還長出了變黑了的毛須來~!這時你就該注意注意啦!
  • 口乾舌燥,眼乾無淚,需警惕身體的「旱災」
    小心,這時候你的身體可能鬧起了「旱災」,患上了乾燥症候群! 下面由四平市中心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谷麗梅主任為您詳細講解這個中老年女性朋友容易患的乾燥症候群! 乾燥症候群是一種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唾液腺、淚腺等外分泌腺受累為主要特徵,呈全身性、多系統損害。 其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繼發性乾燥症候群繼發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 兩敗俱傷的雙胞胎:雙胎輸血症候群,競爭從娘胎就開始了
    作為醫生我們不會盲目樂觀,我們提醒她們:孕期B超不許漏,警惕雙胎輸血症候群。 左邊是受血兒,右邊是供血兒 這種雙胎輸血症候群會引起兩個胎兒之間明顯的不平衡生長:表現為一個胎兒羊水較多
  •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
    18三體症候群(Edwrds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又稱Edwrds症候群(愛德華症候群),是由於基因組多出一條18號染色體所引起。活產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1/6000,是僅次於21三體症候群(Down症候群(唐氏症候群))的第2大常見三體症候群:18三體症候群,由Edwrds在1960年首次報導,95%的18三體症候群胚胎自發流產。
  • 完全依賴藥物不能治療抽動穢語症候群
    提到兒童抽動穢語症候群,很多媽媽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其實,這種病近幾年在兒童中發病率逐漸增多,只是人們對它缺乏認識和了解。   剛剛上一年級的皓皓基本坐不住,上課不停的眨眼、撅嘴、聳肩,嘴裡還不自覺地發出輕吼聲,甚至經常滿口髒話,老師批評、家長打罵根本不管用。
  • 識別「阿斯伯格症候群」:當孩子有這些表現時,家長就要警惕了
    很多的父母並不是很了解阿斯伯格症候群,但是相信很多的父母都聽過自閉症。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症狀很類似於自閉症的症狀,孩子可能會有社會交流困難的問題,行動也會比較遲緩,還可能會伴有注意力缺陷的問題。那麼,患上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有這種問題的孩子平時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是會有困難的,會表現得有些不合群。雖然患上這種綜合症的孩子會有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想法,並且有時候還會積極地加入別的小朋友的遊戲中。但是,往往他們的注意力不能夠較久的停留在這個遊戲上,很快他們的注意力就會游離出去,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