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土博士」的SSCI論文發表經驗!

2020-12-06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一篇ssci論文,對於一個沒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在中國社科教育體制下的成長起來的學者來說,真是要脫一層皮。

先說中文經歷,以表明一篇英文ssci論文比中文論文難多少!我那篇英文論文的完成過程就非常艱辛。文章動筆之前的調研工作歷時2年半,更之前對基本概念的辨析也花了1年。(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概念問題,我後面會細談)。這篇文章從動筆到第一次投稿,花了8個月,中間這段時間,我正好旅行了幾個國家進行訪問,也找過不少國內外專家交流、談話、修改。完整稿出來後,又放了3個月沉浸一下。先投了一個top journal,3月後被乾淨利落的拒掉。然後改投中上的一個期刊,2個月後說major revision,修改後minor revision,然後又一次majorrevision和minor revision,然後說要我找native的人修改語言。然後accepted。直到上個月正式出proof。全過程1年左右。最後在哪一期發表我還不清楚,不過我見過有accepted後排2年才出版的雜誌。

比較國內學者和期刊的浮躁心態,恨不得投稿後3個月內就出版。英文期刊寧願等2、3年也不願意把有問題的文章登出來壞自己的名聲。

首先是寫論文。具體不同專業應該不一樣。我在寫文章前,做了2年多的調查。寫的過程上面簡單說了。第一步是文獻,要把本專業的中英文文章都讀遍。找一個有意思「理論問題」是很重要的。開場白非常非常重要。我的第2,3初稿時曾經給一個老外看過,老外看了幾分鐘說,這樣的introduction不行,因為這麼寫根本沒人願意看下去。(中國人寫文章都是喜歡先講國內外大好形勢,然後說文章的意義,我那回是開口介紹了一堆這個領域的文獻,但老外直接切問題)。然後他在我的第一段的5,6裡一句句批判。這次談話是我寫作過程中收益最大的一次。

其次,選雜誌。畢竟是寫中國問題,我的研究可能從地區研究和我本專業兩種期刊裡找出路。所有的ssci期刊裡,和當代中國或亞洲的地區研究期刊一共5本左右,我本專業一共20本左右ssci,適合發中國問題的,一共也就3-4本。我不是經濟學、社會學,一篇論文都有上百本雜誌可以挑。然後是挑雜誌的機會。一是看一年周期,有半年刊,季刊和雙月刊,然後還要挑每期多少篇。有的刊物一期就3,4篇文章。這種期刊借我膽子也不敢投的。我先挑了一本中國地區研究的top journal投,季刊,一期5篇的樣子。被拒後,找了本專業的中上水平的雜誌,雙月刊,一期6篇左右。

然後,按照雜誌要求修改格式。有的雜誌要求非常高,比如英語和美語的差別,性別歧視問題不能有,比如泛指的chairman是不能說的,因為還可能有chairwoman,所以只能說chair person。這些細節都必須一點點地改。最麻煩的是參考文獻的樣式。有的是最後,有的是教主。慢慢磨吧。但比起整個寫作過程,這都是小事。然後按照要求投稿。

修回被拒了就自我反省一下,投下一個。有比較正面的回應時,如果能混一個「重大修改」就說明有戲,那就乖乖地按照評閱人的意見修改。一般來講,ssci雜誌的評閱人看得都很仔細,不太會不懂瞎說。我還好,碰到的幾個都是比較負責的。修回時的cover letter很重要,既要對審稿人拍幾句,又要堅定立場。因為很有可能幾個審稿人把你的文章往幾個不同的方向拉,如果你要迎合所有人的興趣,那最後一篇文章就廢了。

關於和編輯的交流。一是催進度,這個還是有必要的。主編下面一般還有編輯助理。一般我催進度都是給公共信箱寫信,抄送給主編。我遇到的情況是,不管晚幾天,最後會是編輯助理給我回復,說讓我等等什麼的。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麼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後),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後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一爭取相當於把rejection改成了major revision。

很巧,今天早上收到這篇文章的審稿意見,審稿意見非常正面,不過好像已經換了審稿人,所以這次覆審折騰了4個多月(我是今年1月2日投的第一稿,當時在cover letter裡還俏皮地寫著submission of new year。但這回審稿人針對一個變量的問題,洋洋灑灑寫了2頁和我討論,認為我這個變量選得有問題。具體的情況,我會在後面的「方法」一節中說)語言問題其實一般不是問題,除非語言差到別人完全看不懂。但其實很多情況只是老外讀起來費勁一些。雖然說英語的書寫很重要,但在好的英文期刊裡,一般不會因為語言不好而拒絕。最多是主編看一下(一個月左右),覺得有些思想,打回來建議作者找人proofread一下再審。關鍵還是思想。很多人會覺得,我發不了英文文章只是因為我英語不好。其實不然。引用郎鹹平,丁學良他們的話,大家完全可以拿自己認為最高水平的中文文章請最好的native的人翻譯潤色,看能不能在英文期刊上發表?

當然,文章的結構,句子間的邏輯關係什麼的,我認為不屬於語言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就算寫成中文,那也是問題。中國文章為什麼「爛」,很大程度上一是廢話多,二是一段話內部的論證,每句話都有漏洞,禁不起推敲,每兩句話之間都不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英文的社科論文要保證,每句話都是必須寫才寫,如果不寫這句話,評閱人就能一眼挑出來,說,這兩句話之間邏輯性不強,請給出證據。經過真正規範學術訓練的人,眼睛都是很尖的。

我指的語言問題是在每句話內部的語法和語感。我在語言的修改問題上,其實還是折騰了很久,一個半月左右。我先讓一個在海外專業做英文編輯(非英語國家,但英語是第一官方語言)的朋友修改,可是修回後,那個雜誌說不滿意,給了一頁的修改參考,讓我再找真正的natvie的朋友改。看來「語感」這個東西是一輩子也學不來的。然後找了個美國朋友,拖拖拉拉又折騰了很久,最後通過了。現在我的結論是,如果趕時間,還是別找熟人修改,因為那些人大多都很忙。還是花點錢找海外的編輯(proofreading)公司,一篇一萬字英文的文章2000RMB左右,何況找熟人有時候也是要錢的。我相信任何一個編輯公司都是負責的,關鍵的問題在於還是語感。我就不願意找總部設在日本的編輯公司,雖然我那個英國雜誌推薦讓我找它。

你可以讓他們先試編一段,找個老美朋友審一下,語感這種東西,人家讀兩句就知道了,但我們是一輩子也感覺不出來的。在這次成功經歷之前,我一共投過3篇論文。都以無限悲慘的命運收場。當時我還是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篡了一篇文章就找了個牛雜誌投過去。這個雜誌是我們專業的leading journal,好在什麼論文不管水平如何,直接外放出去審。回來的結果是,評論問差點就說文章是垃圾了。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但冷靜下來,各種建議真是花錢也買不來的。包括建議我讀的文獻,邏輯問題,思路問題,概念問題,方法問題,寫作問題……

但那幾篇論文差不多每次的評價都有些許提高。第一次投稿只有開場白中禮節性的interesting,ambitious之類的話。之後開始漸漸出現applause, innovative之類的詞,問題也越來越具體。

和評閱人辯論這件事。首先條件是,確實有的爭,因為一篇文章出去,你應該保證你在這個領域自己看過所有文獻,別人說的爭論的內容你全清楚(發國際刊物,就是要在所有文獻的基礎上往前走一小步),所以評閱人的意見,多半是他沒你考慮得完全。如果反過來是作者沒想仔細被人抓把柄。那就乖乖地改,同時一定要回復裡讚揚和感謝他。反過來,有時候評閱人可能不是完全理解你的思路,很多作者會就覺得「這哥們什麼也不懂」,這種想法是不能有的。理科我不知道,我所接觸的十幾個匿名評閱人裡,沒一個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非常佩服期刊掌握的專家庫儲備)。最後結論是,只可能是你沒寫清楚,而不是專家沒看懂。本著這個心態,那就乖乖的改文章吧,把評閱人的質疑全回答清楚了。必要時寫封長信解釋(有時候文章篇幅裝不下)。

二是如果遇到不服氣怎麼辦。我的另一篇ssci論文當時就給了我一個reject,但我覺得有得爭,我就給編輯寫信說,他的每條意見我都能反駁。編輯很快回信(2天後),說,首先我還是很歡迎你修改後繼續審的,你可以寫一封cover letter給評閱人,但要注意「外交辭令」。還說,你當然也可以要求換評閱人,但這樣就可能會提出別的問題。這前面我說過,ssci論文的語言水平並不是決定性的,那麼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呢?是思想。這話太籠統了。這裡不可能說得太具體,我先簡單講一下大家寫文章時的問題,處理好下面的問題是能夠發表的基本條件。

概念問題:這是中國人寫文章時最讓外國學者惱火的一個問題。中文文章喜歡「創造」新概念。其實是在玩概念遊戲。比如,大家寫文章總喜歡寫「結構」,「體系」,再加一個「性」,結構性的,內生性的,或者加個「化」,城市化、市場化、私有化、轉型。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不是不能用,但不能胡亂用。如果你寫了一篇論文,說「由於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美國不同,所以怎麼怎麼」。在國內肯定能發表。但這種話到了英文期刊,評閱人馬上就會問你,你指的「政治結構」是什麼?中國人很喜歡說「結構性調整」這種話,到底什麼意思?誰能說說看?更有甚著,一會說結構,一會說體系的,英文期刊的評閱人肯定看得就怒了。

邏輯問題:這個很難講。但我覺得大部分學者智商都是沒問題的,寫文章邏輯性不強關鍵還是一個道德問題。就是「對付」和投機取巧。一段話闡述一個道理,中間有一句話其實是說不通的,明明心裡知道,就是賭評閱人看不出來。確實,很多情況下矇混過關了(因為中文雜誌的評閱人水平不高還看得不仔細)。但最後白紙黑字的印出來後,總有人會看出來的。當然我這還是指檔次比較高的雜誌的文章。方法問題:方法是中國非海歸學者的一個缺門。每個專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單從社會科學來講,基本思路都是一樣的。其實我專門強調「方法」,並不是一定要用計量,回歸(其實這方面,中國現在在數學方法的使用上已經開始走另一個極端了),定量還是定性根本不重要,同樣的問題和理論,兩套方法可以做兩篇都很優秀的文章。

我說的方法其實還是邏輯和研究設計的問題。但如果前面的研究設計弄不清楚,怎麼都是白搭。前面我說道,我有篇文章,評閱人為了一個變量洋洋灑灑寫了2頁紙和我辯論。內容基本上涵蓋了可能犯的所有錯誤。包括:1)變量能否代表概念;2)指標能夠用來精確測量變量;3)指標的測量的是不是準(我這回用了調查問卷);4)樣本數據的分布是不是合理,符合理論預期;5)用的數學方法是否有問題。除了4和5以外,如果是定性研究,123其實也同樣重要。相應的,我昨天寫了一篇5頁的紙,反駁他每一條批評,以證明我對變量和指標的選取是科學的並且經過深思熟慮的。相反,如果寫文章之前這些問題沒考慮清楚,文章寫出來了也是白寫。

相關焦點

  •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具體是什麼意思?
    論文發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SCI,SSCI,CSSCI是什麼意思,sci,ssci與cssci之間有哪些區別?sci,ssci論文寫作,論文發表首先,我們都已經知道了論文發表的目的就是為了分享自己在某個學科領域的成就與經驗
  • 博士生發SSCI期刊的經驗分享1
    據說國外經濟類的博士生最終能在SSCI期刊上面(不論什麼檔次的SSCI)發表文章的比率不到10%。所以請廣大的經濟博士生同袍們看這篇文章時一定要記住這一點: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發好的SSCI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有人可能說你在這兒嘚不嘚的介紹經驗說明你發了很多SSCI了唄?其實並不是這樣。我的經驗主要來源於我的恩師們,我的同事,同門師兄師姐和我自己。
  • 為什麼SSCI難發?和大家交流一下SSCI論文發表的經驗
    1.發表SSCI的難度筆者在學校經常看到有其他院的碩士發表SCI,甚至本科生也有發表的,但很少聽到有誰發了SSCI,甚至是我們院的教授、博導也極少能發表。為什麼SSCI難發?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1)SSCI期刊主要涵蓋人文社科類;(2)SSCI對論文邏輯要求很高;(3)期刊數量較SCI少得多。其中第3點不必多說,能發表的地方少自然帶來發表困難。第1、2點要稍微多說一些,因為這涉及到我們如何調整自己,適應SSCI。
  • 我校研究生在SSCI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朱俊奇在美國SSCI檢索知名期刊《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 Trade》上發表題為《A Systematic Review of China’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ssci就是人文社科領域的。這兩者是存在交叉的,不過發表論文是要遵循各自學科的性質的。比如工商管理應該要發ssci,如果你要是發sci,可以結合工程方面等等,不過其學術價格可以會打折扣。sci分為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一區和四區的差距是很大的,而且不是說量的積累可以改變分區和質量的。
  • 博士論文查重包括自己發表的論文嗎
    作者:新風學術網 一、博士論文查重包括自己發表的論文嗎 現在的知網查重檢測系統,都會有一項「去除本人已發表的論文」的選項,只要是你本人發表過的論文,你在論文查重時,勾選其選項的話,知網檢測系統一般是會檢測出來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學校的規定,雖然現在知網查重檢測系統是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查重系統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發表一作論文3篇,獲各種獎學金,上海交大博士分享論文發表之路
    薛中華,上海交通大學2016級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博士研究生,師從李新昊教授。博士期間獲得研究生優秀獎學金,趙朱木蘭博士獎學金(一等)以及海外校友博士生獎學金。博士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3篇,其中包括能源材料類頂級期刊Adv. Energy Mater.(IF=24.884)一篇(ESI高被引論文),化學類頂級期刊Angew. Chem. Int.
  • 如何成功發表SCI論文?看看4位復旦學霸的經驗,值得借鑑、收藏!
    發表SCI文章,尤其高影響因子的paper,是每一個復旦學子追求的目標。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發表SCI呢?今天,復旦研究生邀請了復旦四位學霸,給大家分享一些寫論文的小Tips,一起來看看吧!入學以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一等學業獎學金等各項榮譽,被評為2019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2017至2018學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完成博士聯合培養。
  • 以我讀博期間發表6篇SCI的經驗,解析論文投稿的這些問題
    作為機械導師的博士研究生,我從事的卻是自動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論文發表這方面,導師們除了經費支持,也沒法提供什麼其他門路。如果我這樣的博士研究生還去考慮開源期刊還是傳統期刊的問題,純粹是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了。然而,現在我作為一個想要繼續在學術圈混的人,也是時候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了。 先從我的經驗談起。
  • 淺談SCI論文發表的一些經驗
    SCI收錄和引用是評價其國際學術地位、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創新實力和科技論文質量的國際通用依據。撰寫SCI論文,這些經驗值得借鑑!  一、前期實驗  對於科研學生來說,讀書大部分情況是為了寫SCI論文畢業。所以沒必要為了完成老闆的課題先做試驗,然後總結實驗結果寫SCI論文。
  • 一川大博士被華為以200萬年薪錄用!分享以下科研及論文寫作經驗
    8月8日,又一位博士畢業生劉大一恆入選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大一恆入選西南地區首位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第一檔的學生,畢業起薪為200萬元。這位本碩博均就讀於川大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的「川三甲」,在研究生階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10篇論文,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如TASLP、ACL等錄用和發表7篇論文、也曾擔任多個期刊會議審稿人,如CCF-B類期刊TNNLS等、成為2019年Natural Question全球長期公開競賽冠軍、獲得十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競賽獎項……生活中的劉大一恆 圖源:四川大學這次參選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應屆碩士3年發表16篇SCI論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
    在我國大學辦學實踐中,有碩士生因碩士畢業論文被答辯專家認為達到博士畢業水平,進而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美談,但似乎還沒有在碩士求學期間發表論文多,就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期刊發表論文和學位論文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博士學位論文,這一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就可授予博士學位了。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如要對這名優秀碩士畢業生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  《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中青在線北京4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原春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今天舉行2017-2018學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有632名博士研究生、3229名碩士研究生獲授學位。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論文online是不是就可以查到期刊號
    論文發表,可以國內期刊發表,也可以國際期刊發表,相對於國內期刊發表過程,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多了一個online過程,意思是在線發表,在錄用和見刊之間完成操作。那麼,論文online是不是就可以查到期刊號?
  • 匪夷所思,兩中國學者抄襲國外博士論文,幾周內連發表9篇SCI
    Bik博士發現,這兩位不僅僅都姓Zhang,還共享了9篇論文。而這9篇論文都包含了抄襲/剽竊的內容。  Bik博士之所以認為這是明顯的抄襲,是因為有足夠的證據。  舉例如下,除了參考文獻插入格式不同,這些論文與別人的論文幾乎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