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SCI文章,尤其高影響因子的paper,是每一個復旦學子追求的目標。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發表SCI呢?
今天,復旦研究生邀請了復旦四位學霸,給大家分享一些寫論文的小Tips,一起來看看吧!
寫SCI就像講故事一樣
時文明,中共黨員,公共衛生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連年獲復旦大學優秀學業獎學金,復旦大學優秀學生,五四100周年復旦大學優秀團員標兵。發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並以獨立一作在國際頂尖醫學《柳葉刀》上發表會議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國環境科學年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上醫90周年校慶志願者,上醫校友會志願者,校慶「我的醫學,我的夢」徵文比賽校一等獎。
學會閱讀文獻
文獻看的越多越好嗎?這個不一定。面對海量的文獻信息,如果抱著刷數量的心理會讓你手足無措。文獻的目的是讓你把握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從而擴充自己的知識,助推研究的進展。
如何高效閱讀文獻呢?建議先選取課題組或本領域的代表性文獻(近5年)來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筆記和標記,當積累到一定閱讀量時,自然會有「質變」感覺。對於研究/試驗方法相同、結論不同的文獻,需要批判性的閱讀,探討存在差異的原因。
聆聽報告,拓寬思路
做科研寫文章,不能封閉自己。需要多聆聽領域專家教授的報告,與導師和同行多學習交流。沒有人天生優秀,都是相互學習而來。建議大家多參加學術會議,學會提問,學習一些新的觀點和方法,助力SCI文章的寫作和發表。
多寫多練,勤能補拙
「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SCI更是如此,需要多寫多練。寫SCI文章時,最重要的是邏輯,邏輯的形成來源於對研究方案,試驗結果的總體分析。需要先和導師討論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後按照思路,進行初稿的撰寫,對於Reviewer給的審稿意見,需要認真對待,逐條回復。
總而言之,寫SCI就像講故事一樣,需要把故事說的有條理,講完美。
研究生要學會做「研究」
陳澤昊,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電子工程系電路與系統專業碩士生,2018年復旦大學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曾在2018年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大會及SCI等級國際期刊《Remote Sensing》(《遙感》)上發表科研成果。
首先恭喜你們,無論是已經經歷了四年旦復旦兮的土著,還是初來乍到的萌新,作為復旦的研究生,你們已經打敗了絕大多數的同齡人。這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打氣,在你們求職的時候,相信會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珍惜這個機會,是你們需要做的。
那麼,說具體一點,怎麼做呢?我的導師經常強調於我的一件事是,你們是「研究」生,要學會如何去「研究」。如果總是上課講什麼我就學什麼,老師給我哪篇文章我就看哪篇,那和本科生就沒有區別了。
我認為作為合格的「研究」生,在學術上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主動獲取知識
一是要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主動學習的態度,以及知道從何處獲取想要的知識的能力。
思辨的能力
二是要有思辨的能力,看到新的觀點或方法,第一反應不是它好在哪,而是哪些地方還不夠好,還可以改進,可以怎麼改進,這就是從別人的變成了你自己的。
多讀好文章
針對大家很關心的,如何發文章的問題,其實我自己也沒有多豐富的經驗,而且不同學科不同方向,寫文章的內容和套路也有所不同,個人建議是多讀一些好文章,然後模仿其中的邏輯結構和遣詞造句。
不要放棄希望
還有一點我很願意分享的就是,對於投期刊的同學,只要沒被直接拒,哪怕反饋了再嚴苛的審稿意見,都說明希望還是有的。
只要認真寫好每一條答覆,修繕文中每一句不佳的內容,對審稿人和編輯保持謙遜尊敬的態度,或早或晚一定會有收穫,畢竟人家給你修改的機會,就是想看到你寫得更好,給你提了問題,就是對你的工作感興趣。
最後,祝各位研究生同學都能發表更多的文章,順利畢業,找到理想的工作,度過人生最後的學生時代。
不發表,就出局
鄭寧,歷史學系2015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明清史,第十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入學以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篇。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一等學業獎學金等各項榮譽,被評為2019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2017至2018學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完成博士聯合培養。
在「不發表,就出局」的今日學術環境下,年輕學生再也不能逃避發表論文的頭疼事,即便是崇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文學科也是如此。
其實我們也無需太多抱怨,在信息資源高度發達的今天,人文科學的研究條件也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特別是圖書電子化、信息資料庫的出現,為年輕研究生發表論文提供了更多機會。就我個人的有限經驗而言,有以下三點可供諸君參考。
要多想,更要多做
在學校潛心學習,理應迸發科研的靈感,找到論文的選題。這樣的思路自然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落到實處。寫出來的文章越多,心裡才越踏實,說話才真正越有底氣。
將更多的時間用於修改文章
將更多的時間用於修改文章。論文寫成後,常有如釋重負之感,恨不能立刻投稿、見刊。這個時候不妨緩一緩,過段時間再重新閱讀,往往又能發現許多問題。再過一段時間,又會發現新的問題。精心雕琢方有美玉,一篇好的論文,大多是反覆修改出來的。
論文質量如何,自己心裡要有數
到了研究生階段,都應該具備鑑別學術水平高低的能力。可是,一些同學品評他人的文章,高下優劣一目了然,換成自己的文章,卻成了白璧無瑕。這樣的心態,顯然是有問題的,用這樣的態度向期刊投稿,也更容易受挫。
對於自己的文章,應該跳出作者的身份,有勇氣批評自己、否定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修改論文,並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選擇期刊投稿。
最後,科研與投稿,可能真的是需要一些運氣的。希望每一位同學都有擁有好運!
做科研,就像遊戲升級打怪
章迎瑩,管理學院統計系2015級博士生,師從朱仲義教授,研究方向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如分位數回歸,面板數據等,第十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目前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Statistica Sinica 上分別發表一篇一作論文,另有一篇論文在Statistica Sinica 修改中,並多次在國內外會議做口頭報告。在校期間獲得2019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5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4,2015,2018年獲得復旦大學鄭祖康獎學金。曾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獎學金資助,於喬治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一年。
四年的博士經歷讓我對科研有了全新的認知。很榮幸能在這裡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不要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
讀博之初,我對自己的博士生涯沒有規劃,所以我起步很晚,一直在踉踉蹌蹌、蹉跎歲月。當時導師對我的評價是,簡單的問題不願意做,總想找一些大問題做,但是能力又不夠。很感謝導師及時點醒了我,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後,我迅速瞄準一個小問題,著手科研。
博一的經歷教會我:不要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才能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科研技能。這就好比打遊戲升級,一路上打遍小怪獸,才有能力對抗終極大boss。
百毒不侵,越挫越勇
博士二年級,我的論文開始接受導師的輪番批判,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我發現每次修改完之後,老師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和評論,經過幾番來回,我徹底崩潰,躲在屋子裡嚎啕大哭。
博二的經歷教會我抗壓力,論文投稿前要經過老師和同行的批判,投稿後要經歷審稿人的質疑,最後發表時候已經把初稿改的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們要以一個百毒不侵,越挫越勇的內心面對科研。
最後,科研期間一般沒有硬性時間表強制我們去工作,希望我們都能儘早規劃並執行,才不會辜負我們的青春歲月。
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作為復旦學子,立足科研崗位,書寫報國情懷,以實際行動為祖國慶生!
來源:復旦研究生 編輯 :汪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