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士生分享自身科研經驗:4篇SCI,1篇A類期刊

2021-01-08 網易

2020-12-27 11:27:41 來源: 廣開問路

舉報

  來源:復旦管院本碩博教育中心

  李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統計系2016級博士生,獲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研究生期間發表SCI論文4篇、國內A類期刊論文1篇。她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是怎麼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學術

  Q:我們看到你在研究生期間就發表了4篇SCI論文、1篇國內A類期刊論文,能和我們分享下你的發文經驗嗎?

  我的專業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研究方向主要是對函數型數據、分位數回歸以及高維數據進行理論研究。

  論文發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進入科研之後的第一篇文章。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過程,可以和導師討論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閱讀文獻,先從一些經典的文獻讀起,然後再閱讀一些近期剛發表的文章,了解目前這個研究領域都有哪些研究問題、研究成果和研究熱點。


  在閱讀文獻中,最好帶著質疑的態度去讀,找出文獻主要的貢獻點和不足以及可能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可以嘗試提出自己的一些研究想法,不管是多小的想法,把這些想法都記錄下來,回頭再完善,雖然過一段時間看有的idea意義不大,但是總有那麼幾個留下來。之後,可以進一步和導師討論可著手研究的問題,確定自己的研究框架、研究目標、研究步驟和可能可行的研究方法,然後一步一步去實施。

  我一般會先寫一個proposal再和導師有針對性地討論。研究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一開始都想不到的問題,也是建議多從文獻中尋找方向,多和導師以及相關領域研究人員討論。感謝我的導師朱仲義老師在我科研路上都給予了細緻悉心的指導和幫助,啟發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Q:出國聯合培養的那段時間,對你的學術研究有什麼幫助嗎?

  我很幸運有兩段交流的經歷,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通過申請csc去到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生物統計系,2019年7月-9月通過導師推薦去到香港中文大學統計系,科研任務主要是提出新的統計方法對阿茲海默症數據建立理論模型進行分析。

  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更多醫學數據的背景以及醫生對於這些數據所希望得到的分析結果的述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統計學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同時,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數據大多數並不能夠完全符合文獻當中模型的假設條件,如何去對這些數據進行建模分析並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統計方法,更多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很感謝交流期間的兩位導師,無論科研還是生活,都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

  Q:如何克服學業中一個又一個困難?

  

  生活

  Q:人們常說科研的道路會有點枯燥,你是怎麼平衡生活和科研的?

  科研的道路總是有些艱難,我會每天制定一個小目標,每周制定一個較大的目標,按照計劃按部就班展開我的科研。同時朱老師每周定期組織組會,定期和我們討論,為我們解決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督促我們的學術進度。

  為了緩解科研的壓力,我和小夥伴們每周會有定期的羽毛球局,偶爾組一些別的娛樂活動,在和小夥伴玩耍之時放鬆身心。有時科研進展不順利的時候,我會和朋友談談心,找另一半傾訴一下,和學長老師探討一下。偶爾停止工作兩三天,讀讀書靜靜心,讓自己重新沉靜下來。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不能急於一時,偶爾的停止步伐,重新思考也是很有價值的。

  Q:除了日常的科研活動,你平時還有什麼興趣愛好?

  我平常比較喜歡打羽毛球,在學校的時候和幾個同學每周都會相約去正大體育場一起打羽毛球,強身健體。因為我們平常總是長時間坐在座位上對著電腦屏幕,時間久了,頸椎腰椎都會有些酸痛,所以我們幾個博士生經常相約打羽毛球,不僅僅是學習之餘放鬆一下,還可以充分鍛鍊身體。

  同時,我們幾個小夥伴還會定期組一波狼人殺局。我覺得狼人殺給我帶來最大的樂趣就是結識了很多新的小夥伴。我正是通過狼人殺這個遊戲,認識了UPEC幾位風趣幽默的老師以及一眾優秀的學弟學妹學長學姐的。


  求職及人生

  Q:有什麼求職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其實博士畢業找工作一般是高校和業界。很多高校的招聘時間都是全年招聘,有的可能有比較固定的批次,可以去官網上去查一下需要準備的材料和大致的招聘時間,再相應地準備。履歷材料很依賴於前面的積累,所以在前幾年還是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技能,讓自己的簡歷變得好看一點。

  因為我沒有找業界的工作,向身邊的小夥伴打聽了一下,給的建議是求職要早做準備!及時關注行業招聘時間段,早關注,早了解,早投遞,早準備。

  Q:有什麼話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

  越早確定自己是不是要讀博越好,無論是讀博還是轉碩,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如果確定讀博的話,越早接觸學術研究越好,可以去找老師討論,去閱讀文獻,自己嘗試動手解決一點小問題,做好學術積累和研究計劃。讀博過程中一定要和老師同學多多交流,有的時候你悶頭糾結的一個點,會在和別人的交流中豁然開朗。最後,讀博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不可控的事情,心態儘量放平,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總是會有收穫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復旦直博生一作發15篇SCI,擔任12本SCI期刊的審稿人
    來源 | 復旦大學、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生會編輯 | 學術君在復旦的十年時光,經歷了從本科入學時對於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的迷茫,到進入課題組實習決定未來的幾年投身科研工作;從研究生一年級發表第一篇SCI
  • 如何成功發表SCI論文?看看4位復旦學霸的經驗,值得借鑑、收藏!
    發表SCI文章,尤其高影響因子的paper,是每一個復旦學子追求的目標。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發表SCI呢?今天,復旦研究生邀請了復旦四位學霸,給大家分享一些寫論文的小Tips,一起來看看吧!發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並以獨立一作在國際頂尖醫學《柳葉刀》上發表會議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國環境科學年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上醫90周年校慶志願者,上醫校友會志願者,校慶「我的醫學,我的夢」徵文比賽校一等獎。
  • 復旦女博士情感糾紛牽出學術不端 5篇SCI到底是啥
    事件回顧日前,網傳復旦大學女博士捲入情感糾紛,導致一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青年研究員自殺未遂。網傳女博士照片這位自殺未遂的研究員曾發文稱自己曾送5篇SCI論文給該名女博士,同時為其拋妻棄子。網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年研究員網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年研究員朋友圈截圖對此事件,網友們紛紛發表評論,有人表示能送5篇SCI論文,絕對是真愛!還有很多人表示自己檸檬了,別人輕而易舉收5篇SCI論文,而多少人擠破頭也發不了一篇。
  • 科研達人:入學至今,他總共參與發表SCI論文12篇,分享這些經驗!
    揭旭重慶大學藥學院在讀博士生學術成就申請並主持一項中央高校科研項目,以三篇SCI論文成果超額完成。入學至今,總共參與發表SCI論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一區三篇,二區一篇,三區一篇,個人累計影響因子超30。科研實驗之餘,積極參加學術活動,總計一次國際會議,兩次國內會議,並獲得2017西部地區藥學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口頭報告「三等獎」。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評論:對最新發表(時效性)的某篇論文進行評論,一般是雜誌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受邀評論,被評論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臨床或科研意義。錄用周期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內。Letter to editor:致編輯函/信是讀者針對某篇感興趣的文章寫的讀後感,或延續要告訴期刊內容。
  • SCI期刊批量撤稿199篇中國學者論文
    近日,期刊 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簡稱為ERMPS)在其 24 卷上批量撤稿了 199 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
  • 一年2篇SCI論文經驗分享:注意7個問題
    論文二選題來自偶然閱讀的一篇研究論文的結論部分「論文不足或空白或局限性」內容,然後把這種「不足或空白或局限性」展開,稍微填充一下,只要比上一篇多一些貢獻,也可以出來一篇文章,不過該文章投稿並不順利,期間經歷了4次退稿,本著不放棄的精神投到影響因子稍低的期刊最終得以錄用。當然了,我覺得論文最終得以發表離不開潤色的助力。
  • 他復旦大學碩博連讀,發表論文23篇,其中21篇SCI,累計影響因子113
    在校期間,侯磊連續四年位列同年級綜合排名前二,共發表論文23篇(其中21篇SCI論文,2篇中文論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累計影響因子113,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項,獲授權1項。
  • 5篇sci什麼水平值多少錢 李敏劈腿陸炎事件院長兒子為其買房
    5篇sci什麼水平,sci是什麼陸炎送李敏5篇sci值多少錢有多厲害,相信大家最近都被復旦女博士陸炎李敏事件刷屏了,而陸炎為愛還送復旦女博士李敏整整5篇sci,惹來不少網友羨慕,直言李敏就是科研界妖姬。陸炎送李敏5篇sci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 南醫少年:他95後,專業第1、SCI論文13篇,4本學術期刊審稿人!
    95後的他,目前被4本SCI期刊破格聘任為審稿人,發表SCI論文13篇,曾擔任「罕見一心 青陽不息」社團社長,志願時長近200小時,愛好寫詩……他是同學們口中的大佬,也是隱藏的「斜槓青年」,從本科生到研究生,他一直在不斷成長著,身份的轉變中不變的,是堅守醫路的初心。
  • 佩服:他從科研小白逆襲科研大神,2年發23篇SCI論文,12篇TOP期刊
    據浙江農林大學消息,該校一名碩士研究生在過去的兩年讀研時間裡,竟然發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這種成果是什麼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這樣的成績,不僅超過很多厲害的博士,就連很多有多年科研經歷的高校老師可能也不能比——你說厲害不厲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只是僅讀了兩年的碩士研究生!
  • 從科研小白到發表8篇SCI,看看這位本科生分享的科研經驗
    目前已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8篇,授權專利11項,受理專利13項。 高二寒假,謝燦宇的高中學校組織了一場「師兄師姐回校宣講」的活動,邀請一些去知名大學讀書的師兄師姐分享大學生活。「看著眼前的師兄師姐,我視線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身上帶著光,他們就是我想成為的人」,謝燦宇回憶道。
  • 一作發表 21 篇 SCI 大神:從身邊案例發現新選題,科研突破從 0 到 1
    不僅發表了一篇 SCI,還通過國際期刊,將經驗分享給了國際醫護同行,其他同行遇到類似情況,也能比較妥善的處理。那麼,如何把握身邊寶貴的病例資料,將工作與科研結合,發表自己的 SCI 文章呢?本周,我們有幸邀請到肝膽外科團隊的賈俊君醫生,來到丁香公開課的直播間分享:臨床醫生發表 SCI如何突破從 0 到 1👇免費直播,掃碼報名賈俊君老師除了分享如何將自己的病例發表成 SCI 文章的經驗經歷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
  • 復旦大學2019-2020學年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擬推薦名單公布!
    研究生團工委在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校團委的指導下,開展2019-2020學年度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的評選工作。12月1日上午,2019-2020學年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研究生)終審答辯會在邯鄲校區逸夫科技樓一樓報告廳舉行。
  • 復旦博士生獲世界材料研究學會「優秀博士生獎」
    近日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世界材料研究學會年會上傳來喜訊,復旦大學博士生仰志斌因在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榮獲2013年度優秀博士生獎,成為亞洲唯一獲獎人。  本次共有來自全世界的33位優秀博士生獲得此獎項,獲獎學生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
  • 14篇SCI,累計IF>60,十餘本SCI期刊審稿人
    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8本頂級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14篇,其中一區論文10篇,累計影響因子達60以上;現為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Food Chemistry等10餘本國際SCI期刊邀約審稿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龍魚獎學金」等榮譽;主持「江南大學優秀博士培育基金」
  • 這本5分+的SCI期刊,年發文1000篇,2個月接受
    對於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JMR&T 的接受時間,我們看了幾篇新近發表的:竟然只需要1~3個月就可以接受!Received 18 June 2020 , Accepted 29 October 2020Received 29 May 2020 , Accepted 26 September 2020Received 24 July 2020 , Accepted 27 October 2020Received 19 September 2020 , Accepted 6 October 2020Received 4
  • 電子科大「開掛」的博士生,4年發表21篇SCI論文 - 紅星新聞
    大三開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裡,童鑫共發表SCI論文21篇,其中9篇論文發表在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發表論文很難嗎?其實,SCI作為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期刊,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之一,是體現科學研究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不過,SCI對於很多國內科研人員來說,由於語言等條件的制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據該教授介紹,雖然發表SCI論文的難度確實因研究領域而異,某些學科領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勢,更容易做出成果。
  • 「這樣的SCI,1篇抵N篇。」
    作為一位國內名校博士、美國名校博後,年紀輕輕的他在論文發表方面成果十分豐碩,共發了26篇文章,其中包括多篇頂刊,他引次數高達400次,H指數為11(最新,PPT中另有詳情介紹),可謂有質有量。 他還說,還有很多人因為不懂,本來價值很高的研究,卻只能被很水的期刊接收,造成了優質科研成果的浪費。 由此可見,掌握優質/頂刊論文發表的方法和規律,對於我們發表優質/頂刊論文真的非常重要,做到這一點,我們的科研工作往往能夠如虎添翼,甚至能獲得改變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