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發表 21 篇 SCI 大神:從身邊案例發現新選題,科研突破從 0 到 1

2021-02-22 生物學霸
很多同學一直苦惱 SCI 好難寫,第一篇 SCI 究竟如何完成等問題。卻很少有同學能抓住身邊有價值的案例,發表 SCI。

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團隊曾抓住臨床上一個常見的病例,在對患者診治之後,將病例和診療過程整理成 Case Report,發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 上。

不僅發表了一篇 SCI,還通過國際期刊,將經驗分享給了國際醫護同行,其他同行遇到類似情況,也能比較妥善的處理。

那麼,如何把握身邊寶貴的病例資料,將工作與科研結合,發表自己的 SCI 文章呢?

本周,我們有幸邀請到肝膽外科團隊的賈俊君醫生,來到丁香公開課的直播間分享:

臨床醫生發表 SCI

如何突破從 0 到 1

👇免費直播,掃碼報名

賈俊君老師除了分享如何將自己的病例發表成 SCI 文章的經驗經歷,還會帶來關於臨床醫生,如何突破臨床科研從 0 到 1 的方法和乾貨知識。
馬化騰說過「用戶哪裡不爽,哪裡就是創新機會」,在臨床中也一樣,你臨床中遇到什麼問題,病人哪裡不爽,哪裡就是你寫文章的機會。4 月 16 日晚上 19 點 30 分,賈俊君老師直播分享,臨床醫生如何回歸臨床問題,挖掘研究 idea 和選題!SCI 文章的類型其實非常多,最常見的就是研究型論著(Original Article)、綜述(Review)和病例報告(Case Report / Case study)。每種文章類型有什麼優缺點,臨床醫生如何發揮自己的專業和工作優勢,快速選擇適合自己的 SCI 論文,發表自己的 SCI 文章呢?

第一篇 SCI 如何系統規劃?


很多入門科研的同學,在面對自己的第一篇 SCI 時,總會很迷茫,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努力和規劃。

賈俊君老師至今已經發表過 21 篇 SCI,針對臨床科研,經驗豐富,從他的第一篇 SCI 到如今,走過的路也歷歷在目。

4 月 16 日晚上 19 點 30 分,公開課直播間,賈俊君老師將結合自己的經驗,帶領大家規劃自己的科研與 SCI 之路。

👇免費直播,掃碼報名

直播時間

4 月 16 日(周四)19:30

直播間還可向老師提問,有機會獲得賈俊君老師針對性回答。

免費直播

立即掃碼報名


1. Maleki M, Evans WE. Foreign-body perforation of the intestinal tract. Report of 12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rch Surg. 1970;101:475-477.2. Wu YS, Chen BC, Li JH, Jia JJ, Zhang M, Zheng SS.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fish bone perforationof the duodenum with hepatic abscess form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t J Clin Exp Med 2016;9(8):15967-15971.

責任編輯:袁蕾

相關焦點

  • 我是如何從零基礎,到第一篇 SCI 論文成功接收!
    SCI 寫作一直是困擾中國臨床醫生的難題,一篇 SCI 文章的發表,不僅是對自身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晉升路上的通關帖。
  • 從0到1:文科生發表SCI論文的背後
    論文發表的背後,是林苡在言語病理學方向始終不變的孜孜探尋,是丁紅衛與張揚精益求精的悉心指導。從文科到文理交叉:「一次讀不懂,就多讀幾次」林苡說,「當時聽完老師對老年人和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言語聽力障礙研究的介紹後,我感覺這是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的研究方向,能將言語語言理論落地康復實踐,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 16篇SCI論文就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西安交大碩士孫光宇是第一人嗎?
    SCI論文的期刊包括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E、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等影響因子交給的雜誌,孫光宇同學在三年碩士就讀期間便能以一作身份在多份SCI期刊上發表8篇研究論文,想必付出了許多努力,實是科研大神無疑;而在另外8篇SCI論文上掛名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西大有「理」:計算機學霸發表近15篇SCI/EI的科研之路
    ②論文類:除五篇一作SCI/EI論文論文外,還發表近十篇非一作SCI/EI論文,其中包括兩篇頂會論文{ IJCAI 2017(二作),IJCAI 2018(三作)},SCI一區期刊論文TKDE(四作,同等貢獻),以及其他高水平SCI英文期刊論文,如World Wide Web,Neurocomputing等期刊。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綿竹市人民醫院:華西助力科研破冰 康復科SCI論文實現零突破
    綿竹市人民醫院:華西助力科研破冰 康復科SCI論文實現零突破 2020年11月06日 16:21:12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張少軍)11月1日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方法/過程]以筆者十年來數十個科研與智庫的選題案例,歸納總結關於選題應當思考的若干切入點,揭示選題中的諸多規律和特點。[結果/結論]提出了發現萌芽狀態的問題和趨勢並提出新研究命題,在交叉學科和交叉領域中思考選題,在全局的戰略視野中發現問題所在,對老問題作出新概括,在適當的時間進行理論的提煉歸納和總結,在實地和文獻調研基礎上形成選題。
  • 科研榜樣:他發表學術論文13篇,SCI8篇,說,科研一定要腳踏實地
    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8篇,領域Top期刊論文2篇,中科院JCR一區期刊1篇,二區期刊5篇,機器人領域國際頂級會議2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作為學生中主要參與人員參與橫向課題1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每一次困難都不輕言放棄,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領域成功的基石。
  • 發表11篇SCI的博士科研之路:從「問題生」到本科一作發14分頂刊
    大四一作發頂刊JAS(IF=14.6),2017年至今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入選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次)、唐立新獎學金、美國化學會ACS上海分會研究生學術成就二等獎、上海市先進材料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十大三好學生標兵」等榮譽稱號。
  • 一年發表14篇SCI論文牛人經驗分享
    因此800期刊網結合SCI論文個人投稿經歷,提供給小夥伴們一點思路,幫助小夥伴們順利完成SCI論文發表。  01科研創新和選題  科研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往往關係到論文是否順利發表。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創新就是在過去別人的基礎之上,能夠有一點點小的突破,一點點小的不同。我本人發表的幾篇關於動物模型的論文,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進。
  • 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2018年3月5日,《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兩篇文章第一作者都來自MIT物理系的21歲博士生曹原,大神除了物理,還喜歡計算機和天文,學神的人生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 那個連發 10 篇 SCI「令碩博汗顏」的本科生,最近飽受質疑...
    剛剛結束大學三年科研生活的她,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 10 篇 SCI 論文,總文章數 21 篇。圖片來源:新聞標題多發低分刊物被疑灌水3 月,她的第 10 篇一作論文Reactions of 2-Aza-21-carbaporphyrin with Aniline Derivatives發表在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上,該雜誌影響因子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我是希望學生都能夠在主流雜誌上發表文章,但是我的學生能發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滿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知行合一: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個月,不到一個月一篇,這種短平快的東西做出來能有多大學術價值,我表示懷疑。一種則認為,「承認別人的優秀沒那麼難,能發這麼多篇是能力的一種體現。」
  • 大神!本科生一作發10篇1區SCI,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致仁書院、化學系2016級本科生胡啟錕在返校後便迅速投身到了闊別已久的實驗室。這「親切的」實驗室對於就要畢業遠行的他,也是即將分別的實驗,胡啟琨的眼裡滿是不舍。 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
    在《Nature》上發表 一作論文有多難?經過一個月左右,陳松燦收到了修改意見,審稿人提出了4個尖銳的問題。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課題組只妥善回答了其中的3個,這讓雜誌編輯表達了不滿意——「如果你能獲得新數據,回答審稿人的問題,我們仍然願意進一步考慮你的文章;如果不能夠,那就不再考慮了。」這難道是要拒稿了?「如果要妥善回答第4個問題的話,其工作量就已經能夠再發一篇《Nature》了。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累計發表SCI二區以上論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9篇,並且都發表在一區 一位本科生如何取得這樣的科研成績?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
  • 第一篇SCI就發表在5分以上期刊,如何做到的?
    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任何論著,中英文雜誌都算在內,文章發表的數目是零,可謂是科研小白。但是,我仍舊認為 5 分以上的雜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遙不可及,有很多規律可尋。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到人生第一篇 SCI 就發表在 5 分以上的雜誌。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1.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1.878分,女主並列一作第三位,男主並列通訊作者第一位)2.DIABETES(影響因子:7.199分,女主四作,男主通訊作者)3.ENDOCRINOLOGY(影響因子:3.8分,女主一作,男主通訊作者)
  • 第一篇SCI就發表在 5 分以上期刊,我是如何做到的?
    2019 年 3 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 SCI 文章,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數據顯示,我所投稿的雜誌斬獲 5.793 分,也為我的博士生涯畫上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句號。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任何論著,中英文雜誌都算在內,文章發表的數目是零,可謂是科研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