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3 月,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 SCI 文章,今年公布的影響因子數據顯示,我所投稿的雜誌斬獲 5.793 分,也為我的博士生涯畫上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句號。
在這篇文章之前,我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過任何論著,中英文雜誌都算在內,文章發表的數目是零,可謂是科研小白。
但是,我仍舊認為 5 分以上的雜誌,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遙不可及,有很多規律可尋。
接下來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到人生第一篇 SCI 就發表在 5 分以上的雜誌。
一、關於選題
1、創新性的恰當把握
一篇文章是否能發到高分的雜誌或者說它科學價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選題的創新性。大家都知道創新很重要,但怎麼去把握呢?
對於剛剛起步的碩士或者博士生來說,移植性研究是最容易上手的。
舉個例子,某基因的功能或者某通路的表達變化在某種癌症上已經得到證實。
於是,在課題設計中去驗證該基因或該通路在另外一種癌症中的功能或變化,雖然沒有檢索到類似的文章,但是這種級別的課題設計也只能算是低級別創新,難以在高分雜誌上佔據一席之地。
但是,過於創新的課題,比如那種「開創性」、「填補空白」,甚至有些異想天開的選題,又通常在實驗中造成巨大的難度,對於我們大多數一隻腳剛剛踏入科研大門的同學來說,都不應該作為我們選題的方向。
2、藉助新興技術鍍金
當然,如果你所在的實驗室,已經有良好的實驗基礎或者有高通量測序的數據。那麼,延續師兄師姐的課題,繼續深入挖掘是最佳選擇。
這就好比「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或者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站的更高,走的更遠。
但是,如果很不幸都沒有這種先天優勢,那麼,我的經驗或許能幫助到你。
藉助一些新興技術為實驗設計貼金,比如空間轉錄組測序等。
這些新興技術剛出現的時候也是有所謂的紅利期,因為做的人少,更容易使文章顯得高大上 (當然,嚴密的實驗設計和完整的邏輯必不可少,這裡我並不是說靠著高大上的新興技術就萬事大吉)。
有效的應用這個紅利期,會使得我們的實驗事半功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技術應用廣泛,新興技術的紅利期也會逐漸消退,所以,更應該把握這個黃金期。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新興技術固然好,但是卻有價格昂貴的缺點。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些技術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可能帶來高通量的測序數據,可以供好幾屆的學生共同去挖掘和探索。當然,文章,尤其是高質量的文章也不只一篇,如此看來,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如果實在沒有那麼多經費,我們接著來看第二種思路。
3、模仿高文文章思路
除了蹭新興技術的熱點以外,我們還可以選擇關注目標雜誌本領域的文章都在做什麼方向和思路,我們仿照這個思路去設計自己的課題。那麼,大概率也會發表在相近檔次的雜誌上。
我在選題時選了一本 6.6 分左右的雜誌,當然,這本雜誌的很多文章在當時我是看不懂的,但是沒關係。
我選了一篇,我大概能看懂 70% 左右的文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大概花了 2 天的時間畫出了這篇文章的結構圖:
上圖中,紅色方框表示實驗分組,綠色分組表示樹突細胞的表型,藍色方框表示樹突細胞的功能。
用這種流程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設置分組的意義和目的,並且清楚每一項試驗技術檢測的指標是什麼。同時,還清楚什麼樣的技術用來檢測什麼指標更為合適。
當我們用這種方式詳細地去梳理幾篇重要的文獻的之後,再碰到類似的文獻時,都可以分為三部分:分組、表型和功能。每一部分都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去證明假說,整個文章的思路就清晰明了。
同時,我們仿照這個結構去進行自己的實驗設計,並且可以結合上面所述結合新技術,或者在邏輯嚴密性上進行加強,達到模仿之後的超越。
我想這個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套路」。但是,與其說是套路,不如說是規律,套路是一種投機,但是掌握規律能指引我們節省時間獲得更高的回報。
我個人認為,文章的水平和能發表在什麼水平的雜誌上,在實驗設計之初就已經確定了天花板,如果我們仿照 2-3 分雜誌的文章,不出意外的話,自己的文章大概率也就只能發表在這個水平上了。
二、關於邏輯性
當我們確定了文章的檔次和選題,接下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邏輯性。邏輯性,在我眼裡是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的,因為邏輯體現在研究設計、實驗操作、文章寫作的方方面面。
我剛進實驗室的時候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一個研究涉及的實驗技術種類越多,文章發表層次越高」,就我目前的經驗來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
更確切的說應該是,為了證實科學實驗假說,應用不同的實驗技術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都能證實同樣一件事情。
那麼,你的實驗設計越完整,也就是當我們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的細節越多,那麼實驗就越可信,文章的檔次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關於課題設計,有機會的話,會再寫一篇文章詳細講講)。
具體來說,比如我們從細胞水平、動物水平、臨床樣本三個維度都可以證明同一個假說,就使得我們的實驗更完整。或者說我們從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兩個方面去驗證,同樣可以增加實驗的豐富性。
邏輯性除了不同的層面去證實,還包括因果關係,充要關係等。
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一定要不斷反思,我們的實驗設計或者實驗結果,是否能證實我們所提出的假說,如果不能說明,還需要補充哪些實驗。
經過反覆推敲和思考,我們會很清楚的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每天在做什麼,將來打算做什麼,而不至於變成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機械而又重複的做著固定的實驗技術,這只能叫做科研莽夫。
三、寫在最後
當然,能做出一個科學價值較高的或者說發表在較高層次的雜誌上的文章,遠遠不止我上面說的那兩點。
但是,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兩點,是不管你有什麼樣的科研背景,什麼樣的研究方向都需要不斷深化理解的兩點,這兩點是方法學,是基礎。
當然,是否能投中高分雜誌還和文章寫作、雜誌選擇、實驗操作等方面息息相關,這些我們以後有機會單獨討論。
都說「科研沒有捷徑」,這句話我只能同意一半。
踏踏實實做實驗,老老實實看文獻當然是一切的基礎,我也經常在實驗室泡到半夜,時間看得見我們的努力,所有的路都不是白走的。
但是,我不認同「跟著大流走」、「閉著眼睛」走。從實驗設計到文章寫作,從文獻檢索到文獻整理,都是有規律可尋,只有把握了這些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最後我想說的是,好奇心確實是最好的老師,我不主張以發高分文章作為我們科研的目的,當我們掌握方法加上勤奮一起出才是王炸,到那時候高分的文章也只是一個附加產品罷了。
祝大家都能掌握方法和規律,爭做科研道路上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