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90後CNS一作大盤點,博士三年6篇Science比曹原還開掛!

2021-01-14 高分子科學前沿

前段時間不少妹紙

還在為麻省金融才子

何猷君瘋狂打call

這兩天轉身就入了

21歲物理博士小鮮肉曹原的坑

▲麻省理工學院

96後的博士生

連發兩篇Nature

這才是真正的學術界大神啊


但是,像曹原這樣

年輕有為青年科研人員

在中國還有很多!


他們中

有人在博士剛入學的年紀

就已經拿下了6篇《Science》

有人在23歲發《Nature》

25歲成985大學教授


下面且看

國內90後CNS作者大盤點 

▽▽▽

首先,當然先介紹最近火的:96後中國博士生!

2018年3月5日,《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兩篇文章第一作者都來自MIT物理系的21歲博士生曹原,大神除了物理,還喜歡計算機和天文,學神的人生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一起來走進這位科研做的溜,長得非常帥氣的小鮮肉吧!


▲曹原近照(來自其MIT主頁)

曹原,1996年出生,籍貫是四川成都。曹原2007年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2010年,14歲的曹原從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考入蜚聲中外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2014年,曹原榮獲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天才代出的中國科大競爭激烈,少年班面對的是一大批殺手名捕。但是曹原卻如魚得水。

本科時,曹原在計算物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成果發了一篇文章,J. Mag. Mag. Mater. 355 (2014) 93-99。沒花多少時間,也就是一個寒假就做完了。

曹原愛好廣泛,也喜歡計算機,什麼都能搗騰,朋友圈經常發天文觀測的照片。一位與曹原熟悉的少年班畢業生說:我們都覺得他可能成為下一個莊小威,這一點都不過分。他實在是太強了,以前在科大就是傳說級的人物。

▲曹原的天文攝影作品(本人提供)

曹原發表相關論文:

1. Yuan Cao, P. Jarillo-Herrero et al. Correlated insulator behaviour at half-filling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 Nature 2018.

2. Yuan Cao, P. Jarillo-Herrero et al.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in magic-angle graphene superlattices. Nature 2018.

3. Eugene J. Mele. Novel electronic states seen in graphene. Nature 2018. (本文為評論Jarillo-Herrero教授與曹原的文章)


學術大牛施一公的弟子

2016年清華研究生特獎獲得者

中國科協2016年度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5位入選者之一

直博三年手握6篇一作Science

……


以上的關鍵詞似乎每一個都足以讓人的履歷閃閃發光,但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包攬了如上所有光環,還拿了清華大學第22屆「學術新秀」榮譽。


她就是萬蕊雪

萬蕊雪,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2009級本科生。2013年推免清華大學醫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進入施一公實驗室開展畢業設計,並師從施一公至今。在博士深造的四年時間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6篇文章、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2篇文章。


縱使獲得了不少榮譽,萬蕊雪也絲毫不敢放鬆。她舉了一個例子來形容這種緊張。一個實驗,經過了「六遍定理」,卻連遭5次失敗。為了完成這個實驗,她和團隊一遍又一遍地做,邊做邊思考,不停勉勵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不要因為幾次失敗就放棄。「非常想把基因檢查組這個實驗做出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甚至在做夢都在做實驗成功。

在撰寫推文時,KK發現了萬蕊雪的一段對話。

2016的春節,萬蕊雪和她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有著近乎「變態」的打開方式。機器不歇,人三班倒,每個人工作至少8小時,實驗24小時連軸轉


問:"一定要1分鐘操作一次嗎,可不可以2分鐘一次或者5分鐘一次?"

答:「當然可以啊,你可以睡十分鐘再操作一次,可是這十分鐘你就這麼浪費了!全世界就這麼幾臺冷凍電鏡,操作機時的一分一秒都不該浪費。


問:「有沒有休息時間?」

答:「有,每三個小時我會對相機做矯正,來縮小背景偏差,矯正需要5分鐘,我可以用這5分鐘上個廁所再回來。」


問:「這麼高強度的工作,一整夜幹下來中間都不休息麼?」

答:「有一次,做相機矯正時因為太困睡著了,醒來發現10分鐘過去了,很自責。而且我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了,哈哈」


萬蕊雪說:「可能在別人眼裡我發了很多文章,有人覺得這個工作做出來了,心血沒有白費;也有人認為你是因為老師好,才發了那麼多文章。他們說的都有道理,但這不是我所收穫的財富中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喜歡做這件事情,然後把它做成了!「


萬蕊雪發表相關論文部分:

1. Yan C, Wan R, Bai R, et al. Structure of a yeast step II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spliceosome. Science, 2017.

2. Wan R, Yan C, Bai R, et al. The 3.8 A structure of the U4/U6.U5 tri-snRNP: Insights into spliceosome assembly and catalysis. Science, 2016.

3. Wan R, Yan C, Bai R, et al. 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Å resolution. Science, 2016.

劉明楨:1篇Nature


學霸很多,各有各的不同。接著出場的是個美女學霸。我們先來看這開掛的人生:


18歲:進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學習

21歲:以全系第一名畢業

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

23歲ature發表論文,

24拿下牛津博士,

25歲入選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被聘為教授,

26歲入選第十二批「青千」,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助推電子科技大學化學學科成功進入ESI前1%。

28歲:成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的副院長。


每一年都創造出了,常人十年也難以企及的成果有木有,履歷亮瞎眼也就算了,小姐姐人還長得如此美膩。


讀博期間,她所在的團隊主攻以滷化物鈣鈦礦材料為核心的太陽電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完全摒棄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結構,利用真空氣相沉積的方法製備了高效的平面異質結結構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為該電池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認識。

僅三年時間,Google 學術目前引用量已超過2700次,成為鈣鈦礦太陽電池領域內他引次數最高的三篇論文之一

23歲的劉明偵博士也成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最年輕的中國女學者。

2015年10月10日,劉明偵正式成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與該校籤訂協議到微固學院工作。劉明偵說,作為重慶人,一直有濃厚的川渝家鄉情結,她願意放棄在英國的職位回到中國,來到電子科技大學,下定決心要為學校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儘自己的力量。


劉明楨發表相關論文部分:

1. Liu, M., Johnston, M. B. & Snaith, H. J. Efficient planar heterojuncti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vapour deposition. Nature. 2013.                                                                          

肖璟:1篇Science

2018年2月23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基於前期工作和相關實驗數據,就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technical comments),於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上。

▲肖璟

而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1992年的博士生肖璟

本篇文章在投稿時沒有駁回,幾乎沒有修改,一投即中,這讓博士生肖璟十分驚喜:「我以前從來沒一作發過SCI論文,這是第一篇。」

小編在網上想搜尋更多大神的信息,卻發現大神非常的低調,幾乎所有的報導都是關於實驗室的故事:

該實驗室是一個由90後,甚至是95後組成的年輕團隊,一直著力於研究微生物調控的土壤生態系統以及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在前期建立的微生物調控土壤碳循環對氣候變化響應理論框架基礎上 ,實驗室進一步提出適時開展氣候變化對深層乃至整層土壤影響的實驗與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有助於進一步在全球尺度上對土壤有機碳庫的變化進行預測。



▲肖璟拍攝的實驗室照片


肖璟對老師很是「崇拜」:「老師的閱讀量非常大,我們往往能夠在他推薦的文獻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時還會有意外的收穫。老師儘量給每位博士生出國參會的機會,也讓我們很感激。」

看來我們肖大神的誕生

離不開團隊的力量~


肖璟發表相關論文部分:

1. Xiao  J, Yu F, Zhu W, Xu C, Zhang K, Luo Y, Tiedje JM, Zhou J & Cheng L*.  Comment on "The whole-soil carbon flux in response to warming". Science. 2018.


李力愷:

4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作為Nature的第一類子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納米技術》,2017年的影響因子,高達38.98. 



雖說不是Nature,但是以平均一年一篇Nature Nanotechnology的節奏,小編也覺得也是吊打眾生了,因此不得不強推一下這位大神——復旦大學李力愷。

▲寸照難求,難為死小編了TAT

由於網上並沒有關於大神的直接報導,小編於是對大神的導師做了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原來,李力愷,師從於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這位6年實現青千、傑青、長江學者三連跳的教授!

張遠波教授,其研究方向為低維納米體系,在量子輸運、掃描隧道顯微和能譜技術,以及遠紅外能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果。共發表論文近40篇,被引用超過11000次。有媒體披露,他曾被愛思唯爾評為中國大陸地區物理與天文學科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第一名。以下是張教授的獲得的榮譽:

2010年獲國際基礎與應用物理聯合會頒發的青年科學家獎;

2011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

2013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1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6年獲「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李力愷的導師:張遠波教授。


果然名師出高徒

保持一年一篇NN

未來大神一定前途無量


李力愷發表相關論文部分:

1、LiKai. Li, J. H. Kim, C. H. Jin, et al. T.  Direct Observation of Layer-Dependent Electronic Structure in Phosphorene.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2.Likai Li, Fangyuan Yang, Guo Jun Ye, et al. Quantum Hall Effect in Black Phosphorus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System.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6.
3、Likai Li, Guo Jun Ye, Vy Tran, et al. Quantum oscillations in a two 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in black phosphorus thin film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5.
4、Likai Li, Yijun Yu, Guo Jun Ye, et al. Xian Hui Chen and Yuanbo Zhang,Black phosphoru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

本科生

獲得CNS第一作者集錦

90後就在CNS等國際期刊

發表矚目學術成果的例子太多

小編表示實在不想再寫下去了


最後乾脆做個集錦

那些本科生就發CNS

開了掛的90後們

(誰能賞我一個二作啥的嗎,掩面遁走)



1. 清華大學,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藥學院2012級本科生周鏡天(目前正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藥學院博士生趙心彬以及交叉信息學院姚班2012級本科生羅宇男(目前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論文通訊作者為陳立功研究員、曾堅陽研究員和Jian Peng教授。

發文時間:2017年


2. 黃志偉為本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該團隊的碩士研究生董德、大四本科生任寬和博士生邱小林3位同學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哈工大本校本科生第一次在該頂級期刊參與發表研究論文。

發文時間:2016年


3. 該項工作的材料計算與設計部分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大四本科生周宇星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青年千人學者張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發文時間:2017年


中國90後的科研實力

真真是不容小覷啊

90後發CNS,90後當研究生導師

已經根本不算是新聞了

 

90後即將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他們和每個年代的人一樣

有社會給予的局限

也有社會給予的機會


無論給貼上多少標籤

未來始終是屬於你們年輕一代

像我這樣的老阿姨

會默默給大家繼續瘋狂打call!

來源:科學指南針服務平臺

聲明:凡本平臺註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平臺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並不意味著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gfzkxqy,請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邀請您加入學術圈、企業界、碩博聯盟、北美、歐洲、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等一系列技術交流群。同時可以在菜單中回復「交流群」,獲取群目錄。

投稿 薦稿 合作 發布招生、招聘信息請聯繫: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1開掛的人生怎樣煉成?相信很多人看了曹原的成就會好奇,這究竟是怎樣開掛的人生呢?下面通過媒體對曹原的採訪,一起了解這位「天才少年」的成長路徑——老師眼中的他「自主學習能力很強,動手能力超強」在深圳市耀華實驗學校官網上的「榮譽耀華」一欄,仍有曹原的照片和介紹。
  • 曹原:「石墨烯」天才少年的「開掛」人生!
    這個人就是中國的天才少年—曹原!出生於1996年的曹原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他所研製和發現的石墨烯在2018年的時候出現在自然雜誌的首版,從此這個中國的天才少年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這個優秀的人才,他所做出的貢獻已經開創了物理學研究的一個全新的領域。
  • 6篇Science一作的博士學習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 附大獎PPT
    剛剛刷屏不久,萬蕊雪又一篇Science一作論文又新鮮出爐了。本科畢業剛剛三年,她已經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了6篇論文,同時收穫2016年清華研究生特等獎學金。他人眼中的「學霸」和「未來女科學家」,在她自己看來,是什麼樣子呢?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
  • 他師從院士盧柯,Science發表一作論文,成為高校教授,90後奶爸
    尤其是近兩年來,90後的身影也開始絡繹不絕地出現,譬如中山大學的女教授胡曉明、南方醫科大學的女教授李琳、南京農業大學的女教授李姍,她們都是集合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神和女學霸,是90後的優秀代表。讓人感慨的是這些被高校大力宣傳的90後教授都是女性,男性身影在科研領域仿佛絕跡一般。不過,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公布了一則聘用通告,29歲的胡劍被任命為碩導教授。
  • 95後博士曹原破百年難題,曾在校長辦公室上課,2年讀完初中高中
    倫敦時間5月6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在《自然》連發2篇論文,由此可以說明,中國的曹原很牛!他是震驚世界的人物!
  • 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天才少年曹原能否衝擊諾貝爾獎
    2020年5月6日,曹原所在的課題組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磨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兩年時間,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天才少年再現壯舉,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曹原有多牛
    2020年5月6日,曹原所在的課題組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磨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兩年時間,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本科生一作發表10篇SCI,累計影響因子90+
    南科大本科生胡啟錕,在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先後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
  • 和國外博士相比,國內博士含金量同樣不錯,出路也很好
    整體來看,博士學位是可以獲得的最高學位,博士畢業後出路一般都不會太差,下面葉秋會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邊的例子進行說明。國內博士出路差嗎?說兩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華為八博士年薪百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個人沒有一個人有海外留學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學博士,非大陸高校背景,華為是中國乃至世界頂尖的通信類企業,他們給這些博士開出這麼高的年薪說明了他們對國內高校博士的認可。
  • 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顏寧老師的學習經歷和學術成果常常被媒體所廣泛報導,簡直用「開掛」都難以形容,絕對是實力超強的一線科學巨星。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17小時,她蘊藏著巨大能量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
  •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新智元報導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編輯:肖琴【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 14歲進中科大,21歲破世界難題,24歲少年曹原向世界展現中國奇蹟
    有的人學習非常輕鬆,就像開了掛一樣。比如說曹原就是這樣一個人。曹原1996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他三歲的時候,父母為了給他一個良好的環境和良好的教育環境,夫妻倆商量後決定後將他送進了深圳的耀華實驗小學。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天大博士12篇一作SCI,從本科到博士一直保持專業第一
    他曾發表論文22篇,其中一作SCI論文12篇,一區論文8篇,Top期刊論文9篇,獲授權專利2項,申請專利3項。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都是專業第一,他用奮鬥書寫人生,用汗水為青春做註腳,他就是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專業2014級博士生,蘇文。
  • 博士期間發表4篇CNS,如今他入選2020傑青擬資助名單
    博士、博後期間四篇CNS2007-2008年,鄧鶴翔教授本科畢業後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進修。由於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在國際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 3年3篇一作CNS!連續4年每天工作17小時,她的夢想是把研究成果轉化成新藥,造福人類
    博士畢業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發一篇Cell,3年時間不到,連續以第一作者發3篇CNS國際頂刊,畢業即被學校破例聘為副研究員。她就是現在的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一個85後的女博士。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