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2021-01-13 荔枝網新聞

  來源:科學指南針服務平臺公眾號

  2017年8月1日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

  已經結束

  共選出初步候選人157位

  年僅39歲的清華大學膜蛋白結構生物學家

  顏寧在列

  成為此次年齡最小的候選人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實驗室裡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

  年齡最大的為72歲

  年齡最小的為39歲

  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

  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

  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KK給大家盤點一下

  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

  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大神們太強

  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今年最年輕院士候選人:顏寧

顏寧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

  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和「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14年12月入選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2016年6月因觀察到了蛋白質在原子層面如何工作,並對細胞膜上嵌入蛋白質的結構展開了深入研究,入選Nature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Science stars of China);

  2016年12月基於「肌肉興奮-收縮偶聯的分子機理探索」項目入選2016年度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7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越早跌跟頭,內心越強大。

  ——顏寧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

盧柯院士

  2003年,38歲的盧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在常人眼裡,今年51歲的盧柯一直在「驚悚地成長」——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

  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就在今年的3月24日,Science在線發表了盧柯的一項全新研究成果。研究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這一發現揭示了納米材料中軟化和硬化行為本質,澄清了過去三十多年來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

  盧柯在科研領域可謂成果頗豐,僅在最頂尖的學術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發表11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引用量驚人。 

  科研就是自己跟自己鬥。

  ——盧柯

  40歲院士:鄧中翰

鄧中翰院士

  前不久,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演講的視頻在網絡上刷屏。演講從中國的共享單車談到創新發展,談到中國正在為應對全球重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又談到目前全球面臨著14項重大挑戰,呼喚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立即行動,踐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擼起袖子加油幹!

  這就是7月19日,在美國華盛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集團董事局主席鄧中翰。

  認識鄧中翰的都知道,這也絕對是一個學術大神。他僅用5年時間就在伯克利拿下物理學和經濟學碩士、電子工程學博士,是伯克利建校100多年來第一個橫跨理、工、商三個學科的人。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小編要偷偷爆個料,鄧中翰的夫人,可能是少有的夫人比科學家丈夫更出名的例子,畢竟她是wuli譚晶。女神譚晶應該是被學術大神的魅力俘獲了,吼吼吼~

工程師能夠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改變這個世界。

  ——鄧中翰

  41歲院士:曹雪濤

曹雪濤院士

  他26歲時碩士論文太優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28歲破格晉升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醫學教授。32歲晉升為博士生導師,33歲擔任全軍免疫與基因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35歲並申報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於4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指導的12位博士生入選全國優博,被稱為「全國最牛博士生導師」。

  此外,他還是當時我國最年輕的將軍。

  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樣一位頂尖的科學家卻沒有國外的學習經歷,是個純正中國本土培養的頂尖科學家。他就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第二軍醫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曹雪濤

  在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的研究上,曹雪濤院士多年來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6年9月,曹雪濤院士共發表論文430多篇,其中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30 多篇,包括在國際一流學術雜誌Cell(1篇)、Science(1篇)、Nature(1篇)、Nature Immunology(18篇)、Nature Communications(5篇)、Blood(17篇)、Cancer Research(6篇)、Journal of Immunology(38篇)、Immunity(2篇)等發表論文,論文總引用也超過了1.1萬次。

  圖:曹雪濤院士歷年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篇數

  近日,曹雪濤團隊用在Cell期刊上發表了最新成果:放大抗病毒「信號」的蛋白分子。

  史無前例!國內四篇Cell齊發:中國生命科學正闊步前進!

  心猿意馬,沒有在一個領域深潛下去,難出重大成果。

  ——曹雪濤

  43歲院士:邵峰

  1973年生,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專業,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碩士學位,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博士後訓練後回國,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立實驗室,開始獨立研究生涯。201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43歲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研究員邵峰成為最年輕的「新科院士」,也是現有1600多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科研成果就是這樣「宅」出來的。邵峰說,05年回的國,10年才第一次回母校北大。足不出戶的埋頭苦幹,終於有了回報。除了43歲當選院士這樣的榮耀時刻,邵峰還帶領團隊,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頻頻亮相,從07年發表第一篇開始,此後差不多每年一篇,幾乎在病原菌入侵和人體防禦機制的研究方面,領跑全球。

  邵峰曾借韓春雨基因研究遭質疑的熱點,第一時間在網上發文,提出這樣的團隊模式更利於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發現,試圖為推動科研體制改革建言獻策。只不過是,網絡世界的「套路」太深。

  「很多人誤解我當初是要挺韓春雨,實際上我只是把他作為一個話題,一個引子而已。我心裡是希望他的成果是可重複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科學如果要發展,真正成為世界科學強國,你應該讓普通的科學家也有機會綻放,那麼這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才會算是真正強大。」

  作為七零後的「海歸」科學家,他是為中國「原創性」科研添磚加瓦的拓荒者;作為年輕的院士,他是為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獻計獻策的建言者。愛國的坐標,也無外乎於此。

  學問外的一切都只是副產品。

  ——邵峰

  文末

  中國新生代的科學力量,

  正在不斷崛起!

  文末KK送上施一公先生

  報告的部分內容

  希望越來越多的「鮮肉」們

  能扛起中國科研領軍的大旗

  饒毅(前左)、施一公(前右)在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工作會議上。

  縱觀世界科教歷史,年輕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幾乎所有學科,許多重要的原創性工作都是由年輕人做出。支持年輕人,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年輕人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所在,年輕的科學技術人才將決定我國能否在一、二十年內真正在科技領域全面與世界領先水平接軌,這是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

  青年學者的成長離不開高年資學者的支持。我們應該多與青年學者交流,激勵他們勇於突破,追求國際上的卓越。掌握一定範圍和資源者應該積極提供給青年做學問的天地,在評審中公正和客觀。我們對年輕人不能求全,而主要是看學術能力,寬容一些無關原則的方面。比如特別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容易有脾氣、甚至頂撞行政上級,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屢見不鮮,理應寬容對待。

  建立支持年輕人的體制也是改變中國學術風氣的關鍵舉措之一。當年輕人能夠以學術實力獲得支持,就無需再花時間拉關係,從而改良風氣、淨化學術環境。

  堅持長期支持年輕人,

  定會出現令人驚喜的結果。

  年輕人是中國科學的希望;

  支持年輕人就是構建中國科學的未來。

贊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在今年的初步候選人中,年齡最大的為72歲,年齡最小的為39歲,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  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45歲以下的中國兩院院士,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大神們太強,我的膝蓋已經跪穿。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01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1、天才的成長之路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 院士們比39歲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不要問我為什麼跪在電腦前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這一次,中國科學家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正是顏寧帶領的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 還記得清華最年輕博導顏寧嗎?41歲成美國院士,如今卻被謠言圍攻
    2017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7年5月7日,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她的人生堪稱一部現實版「學霸」小說,看客們給這位她的學霸「人設」添了無數標籤「天才女教授」「超級女博士」,「清華女神教授」。知性而美麗的她今年還未過43歲的生日。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一路開掛的科研生涯與恬靜優雅的氣質,讓她成為無數人心目中的女神。然而化學領域也有一位同樣建樹頗豐,讓無數學子敬仰的女科學家——任詠華。  任詠華女士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1985年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師從支志明院士繼續學業,3年之後就獲得了博士學位。
  • 顏寧19歲入清華,30歲成清華教授,40歲成美國院士,為何仍單身?
    她是我國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之一,年近40歲就成就了院士,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雖然她的名聲很大,但是她卻是一位只有43歲的女科學家。顏寧為何會收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呢讓我們一起開了解一下顏寧的傳奇人生吧!
  • 作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顏寧赴美任職,真的是院士落選負氣出走?
    談到顏寧,很多人對她的印象可能並不好,甚至不少人認為,國家培養了顏寧,她卻赴美任職,辜負了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和培養。有關顏寧最熱的一個話題,正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而走」,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筆者就來帶大家好好了解一下。
  • 科研女神顏寧,不像科學家的科學家
    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最新一批美國本土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外籍院士名單中就有中國科學家顏寧。其實在此之前,顏寧就憑藉各種學霸事跡多次上過熱,顏寧之所以被格外關注,是因為他身上有太多讓人驚訝、羨慕、崇拜的標籤。 通常人們心中的院士都是三高人士:年紀高,學歷高,眼睛度數高。但顏寧卻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從出生到現在,她的人生就是開掛的女生在打怪。
  • 持續開掛!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同期連發兩篇Nature
    2017年落選中科院院士後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教,一年多後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在202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作為共同通訊作者的2篇論文在Nature同時上線。這是顏寧今年的「CNS首秀」,也是其學術生涯的第33、34篇CNS論文。自2004年以來,她以平均每年約2篇CNS的速度產出。到美國開始科研工作後,去年她更是以2篇Science、2篇Nature、1篇Cell打破了自己的年發表記錄。什麼,你不知道啥是CNS?
  • 中國女科學家顏寧闢謠!
    近日,對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消息,顏寧也非常無奈了。她的微博這麼說:到哪投訴這種說瞎話都不眨眼的啊?不理呢,竟有人當真;理呢?替ta們抬咖麼?據上觀新聞報導,4月30日,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出國僅3年,顏寧又斬獲世界級大獎!最大成就是培養一批年輕學者
    我國20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就有8位源自清華,中國兩院院士有將近四分之一也來自清華,23位「兩彈一星」的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今年不過40出頭的顏寧,就已經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的終身教授。顏寧是全球科研領域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2017年,她辭去清華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出國僅3年,如今又斬獲世界級大獎。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三大榮譽會員獎,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顏寧,以表彰她在科研領域的傑出成就。
  • 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可她今早發微博的畫風卻是這樣的……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 「網癮少女」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微博畫風是...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 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成為美國外籍院士,單身至今喜歡追星
    可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家早已不是老年學者的專有標誌,現在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個性,並不再是曾經那刻板的模樣,比如今天的主角,當代最傑出的生物學家之一顏寧教授。顏寧的開掛人生顏寧生於可她不僅年輕,還非常漂亮,而且在生物學方面有著常人難及的天賦,這就足夠讓人眼紅了。更讓人驚訝的是,她不僅是中國最年輕的提名院士,也是美國最年輕的外籍院士之一。顏寧從小成績就很好,老師教的東西她一聽就會,哪怕不會的,她再做一下練習也會了。所以別人放學後都在絞盡腦汁寫著課後作業,她卻可以毫無壓力的想玩就玩,不用擔心成績。
  • 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學霸的微博畫風竟是這樣的......
    左:鎖志剛,右:陳覺與高福、鎖志剛等其他幾名新當選的院士相比,顏寧因其看似「開掛」的學術成長經歷備受網友關注。用「年輕有為」來形容她的學術生涯再合適不過了。她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攻克困擾結構生物學界半世紀的科學難題。
  • 顏寧專心搞科研43歲單身,王延軼嫁人39歲功成,誰才是人生贏家?
    王延軼嫁給教授37歲當所長,顏寧搞科研43歲單身,誰是人生贏家?顏寧與王延軼是兩個相似的科研成功人士,兩位女博士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學者的提升速度,他們的成長過程截然相反,顏寧一心搞研究做了美國外籍院士,43歲依然單身。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 被傳「3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後離棄祖國」,顏寧:扯淡!
    顏寧 圖源:微博這些由自媒體發布的「顏寧往事」,有的是以文字形式,有的還做成了視頻,但情節都是千篇一律:一個在美國學成後,毅然回國施展抱負的「清華才女」,一個曾被視為我國年輕一代中最有作為的科學家,一個學術生涯一路「開掛」的生物學博士,卻自2015年起連續三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她雖然受到了打擊,但依舊保持樂觀,直到2017年再度落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