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成為美國外籍院士,單身至今喜歡追星

2020-09-13 塵玖

大家對科學家的印象,永遠都是戴一副眼鏡,滿頭白髮,一身佝僂,仿佛要是年紀不大都對不起科學家這個頭銜。可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家早已不是老年學者的專有標誌,現在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個性,並不再是曾經那刻板的模樣,比如今天的主角,當代最傑出的生物學家之一顏寧教授。

顏寧的開掛人生

顏寧生於1977年,哪怕在2020年的今天來看,作為教授級別的她,都顯得太年輕了。可她不僅年輕,還非常漂亮,而且在生物學方面有著常人難及的天賦,這就足夠讓人眼紅了。更讓人驚訝的是,她不僅是中國最年輕的提名院士,也是美國最年輕的外籍院士之一。

顏寧從小成績就很好,老師教的東西她一聽就會,哪怕不會的,她再做一下練習也會了。所以別人放學後都在絞盡腦汁寫著課後作業,她卻可以毫無壓力的想玩就玩,不用擔心成績。

在上清華之前,她的夢想一直是做一名記者,可誰知道陰差陽錯下,她被分到理科班,然後她不得不報考了清華大學。當然,也被生物科學與技術系順利錄取。

雖然一開始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十分出眾,但並不是因為顏寧不夠聰明,而是她長期的學習態度都是隨緣懶憊的,並不怎麼拼命。在看到自己第一次高數隻考了76分後,她才發現曾經的自己似乎有點太過高看自己,於是開啟了刻苦學習的模式,並很快將成績拉了上去。

在大學快要畢業時,她因成績優異,考慮出國留學。可一方面留學費太貴,另一方面留學的各種申請和準備也十分繁瑣,顏寧一時有一點不知所措。

剛好這個時候施一公教授出現了,來清華大學做演講。顏寧被施一公教授的才華和眼界所震撼,便萌生了想要當他的學生的想法。並且將這個想法付諸行動,當即寫了一封信給施一公教授,表示自己想要申請到他所在的普林斯頓大學留學,不知道能不能被引薦。

結果施一公教授被她的坦率和大膽所打劫,還真就幫她通過了申請,讓她從此成為他的學生。在普林斯頓攻讀博士的幾年時間裡,顏寧也是從被施一公教授批評、指責,甚至產生了自我懷疑開始,一點一點認真,一點一點努力,最後得到認可,並迅速在她所研究的領域取得成就的。

順利拿到博士文憑後,她繼續朝博士後努力,在此期間,顏寧在生物學領域,已經小有名氣,如果繼續在美國深造,她或許能解決很多當時的學術難題。但是清華大學的前任校長真誠地邀請她回清華大學任教,可以幫助祖國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顏寧的清華任教時期

顏寧當時並沒有太多猶豫,便真的頂著博士後的頭銜回來了。她一回國,便被任命為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可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教授,而且還是女教授。

在清華擔任博導十年,顏寧帶著無數優秀的博士生,一起開展了幾十個研究,大大小小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她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引起全球科學家的注意,將她再一次推到了一個新高度。而她在這個期間,給人們的直觀印象就是,年輕漂亮又有能力的天才女科學家,卻單身未婚。

的確,儘管顏寧是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可她當教授的時候也30歲了,這是一個對女性極其不友好的年齡,似乎女人一到了30歲,就應該圍著老公孩子轉,不然再厲害的女教授沒有家族有什麼幸福可言?

但是顏寧並不這麼想,有點女權主義的她甚至很反感別人拿婚姻來說事,她直言自己是嫁給了科學,婚姻這種東西,隨緣。

而且她還特別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事業,在一次面試女博士時,一個很優秀的女博士被其中一名面試官詢問要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時,她就直接打斷對方,並且告訴女博士可以不回答這個帶有歧視意義的問題。

顏寧出走美國

就是這麼一個在事業上有著極高的成就,個性又十分灑脫的女科學家,卻也的確遭受過滑鐵盧

2016年,顏寧被提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競選,按理講,當時的她成就斐然,而且又年輕,還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入選院士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了。

可結果當年被提名的院士數量太多,而且她又過於年輕,竟然意外落選了。這在顏寧看來,並不算太重要的事情,畢竟她當時不到40歲,要是真成了院士,還不知道算不算是捧殺呢。

所以落選後的她並不在意,照樣做自己的研究。不過半年多後,她接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想請她去美國當教授。

顏寧想起曾經一位生物學領域的大師對她說過的話:「如果想要在專業領域持續擁有創造力和想像力,那麼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工作超過五年。」而且她也考慮到如果以她現在的身份過去任教,會更有利於美國那邊院士的入選。所以她便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但是顏寧也並沒有放棄在中國的事業,仍然兼職著清華大學的教授,她只是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科學創造力罷了。

而事實也的確如她所想,從2017年到美國之後,短短的三年裡,她在美國又有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並且斬獲了幾項「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等數個獎項。其中最引起轟動的,就是2019年她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獲得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此時的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科學界的奇蹟,42歲的外籍女院士,怎能讓人不驚詫呢?

外界的誤會和責罵

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出來指責她,認為她太重視名譽,太看重金錢,不然為什麼僅因為一次院士落選,就立馬跑到美國去?

其實顏寧回應過這個問題,說她更在意的是研究環境,她更喜歡普林斯頓大學裡那種沒有身份,沒有階層,大家完全平等自由的狀態,這更有利於她做研究。她覺得這裡暫時更適合她自己,而且她已經在國內同一個地方呆了十年,的確缺乏創新力,應該換個地方了。

所以,她就走了,跟其他的事情完全沒關係,不是沒選上院士,也不是因為剛入職清華時只有十萬年薪,她熱愛中國的一切,只是因為科學研究的需要,她不得不離開。

追星女科學家

就是這麼一個敢說敢做敢闖的女科學家,在現實生活中卻又風趣幽默,甚至還喜歡追星。在她的社交平臺上,幾乎每天都能看見她更新內容,上面有很多是她對一些明星的點評和追捧,甚至只要是國內比較熱門的事件,她也都愛隨意說上兩句自己的想法,並不作點評,僅僅是聊天而已。

顏寧教授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新時代女科學家應有的樣子,既可以為科學奉獻一生,也一樣可以在生活中生動鮮豔,擁有自己的個性和喜好,並且敢於表達。這樣的女教授,又怎麼能讓人不喜歡呢?

參考資料:《開講啦》、《自然》、人物《顏寧 天真生產力》、《清華大學教授顏寧受聘普林斯頓大學 .新華網》等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此後,任詠華又進入香港城市大學積攢了兩年的工作經驗,最終她回到了香港大學任教,由最初的講師一直升任到教授、講座教授。
  • 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可她今早發微博的畫風卻是這樣的……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女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導讀 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誰?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近些年院士年輕化趨勢不斷加強,中國當代科研創新的新生力量在不停的崛起,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最年輕的化學院士們。香港無機化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應邀在國內多所大學當客座教授。任詠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任詠華,女,1963年2月生於香港,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中國最年輕女院士!25歲拿到博士學位,曾發150多篇SCI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比如大家熟知的30歲即擔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顏寧等。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此後,任詠華又進入香港城市大學積攢了兩年的工作經驗,最終她回到了香港大學任教,由最初的講師一直升任到教授、講座教授。夢想:研發替代能源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一個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清華新聞網5月1日電 4月30日,美國科學院公布了增選院士名單,其中包括84位美國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入選該院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其中包括了兩位中國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作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的顏寧,還曾一度上了熱搜。如果你還不知道顏寧是誰,那說明你可能是生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
  • 清華女教授顏寧,遠走美國成為「院士」又曝新突破!
    顏寧,1977年11月出生於山東章丘,結構生物學家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這樣一個在中國家長眼中堪稱完美無缺的美女科學家竟然在網絡上出現了負面言論,聲稱清華&34;的天才女教授顏寧,連續申請3次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最後選擇了美國。而這些言論根本是子虛烏有的。顏寧前往美國並不是因為在中國的發展受挫而前往美國發展,其中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不同的科研環境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顏寧選擇了去美國,是為了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更好的發展和充實自己。
  • 「網癮少女」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微博畫風是...
    美國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家顏寧入選25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 清華女教授攻克世界性難題,落選院士後放棄工作,選擇去美國任教
    她選擇回國是在13年前,年僅30歲的她成了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教授,解決了許多難題。可惜,3年前,顏寧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並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977年11月,顏寧生於山東萊蕪,章丘。顏寧是生活中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
  • 中科院增選的外籍院士都是誰?和中國有哪些情緣?
    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義大利、英國各1人;哈薩克斯坦、義大利兩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5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候選人當選。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官方網站稱,2015年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束。今年43歲的中國科大1987級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博士當選外籍院士。之後師從朱棣文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做生物物理學博士後研究。她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03年,莊小威博士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是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24個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哈佛大學首頁新聞對此進行了報導,當時的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等主要領導致信祝賀。2005年3月,霍華德?
  • 中國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為美國院士
    第一次申請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因年齡朝鋼的問題她被拒絕了。緊接著,她又先後三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但最後都落選了。直到2007年的時候,一個驚喜落到了李愛珍的頭上。當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選的外籍院士名單中,李愛珍成為中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對此,李愛珍在感恩的同時又覺得非常愧疚。
  • 顏寧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學霸的微博畫風竟是這樣的......
    4月30日公布最新一批院士名單,共包括100名美國本土科學家和25名外籍院士,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美國科學院官網顯示,迄今為止,已有30名中國籍學者(包括已故)入選了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這其中包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